摘要:2025年1月4日下午,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血液精准诊断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主要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及临床应用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推动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血液学和检验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内同仁广泛关注。中国医学科
2025年1月4日下午,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血液精准诊断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主要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及临床应用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推动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血液学和检验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内同仁广泛关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副所院长肖志坚、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担任论坛主席。
开幕致辞:推动学科交叉,聚焦精准诊断
CASH
血研所所院长程涛在致辞中指出,学科交叉是血液系统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转化医学与人工智能、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融合将为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鞠熀先主任表示,化学在癌症标志物及小分子检测中的创新应用为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有机融合,以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精彩报告
CASH
鞠熀先主任以“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及其癌症诊疗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系统介绍了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在检测上的优势,解析了分子识别、信号开关及信号放大原理,同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对细胞内外功能分子及分泌物进行高精度检测,并将其应用于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他强调,解决癌症精准诊治的关键问题需要聚焦技术创新,发展信号放大策略与功能生物分子的高效检测方法,创建分子识别体系,并探索多模态融合的影像探针与成像技术,以推动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化发展。
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赵静教授以“从时空肿瘤微环境到血液肿瘤1亿细胞多组学灯塔计划”为题进行报告。她介绍了华大基因在时空组学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平台,并阐述了时空组学技术在解析肿瘤微环境中的应用及动态变化规律。她表示,“100MCBC灯塔计划”未来将在血液肿瘤和小鼠骨髓研究中展现潜力,期待与领域专家通道合作,共同推动多组学技术的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西湖大学医学院郭天南教授围绕“石蜡切片空间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和高通量血液蛋白质组分析”的主题,介绍了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检测优势。他提出,通过水凝胶膨胀石蜡切片结合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细胞蛋白的方法,可揭示组织微环境和细胞功能状态,为疾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此外,他还介绍了利用纳米颗粒富集血液高丰度蛋白提高低丰度蛋白检测能力的应用,强调这对肿瘤标志物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刘华芬教授以“多组学标志物的发现及诊断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多组学结合AI诊断是医药发展的黄金赛道。此外,她探讨了KRAS-G12D突变引发急性淋巴白血病代谢变化的研究,强调代谢组学在揭示代谢靶标和追踪复杂代谢网络中的关键作用。期待未来代谢组学推动精准代谢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多方合作,整合资源整合,实现从临床需求、标志物发现到产品转化各环节的紧密衔接。
四川省人民医院王晨辉教授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他表示,精准医学能够根据不同疾病的个体易感性或基因异常进行判断,并针对遗传背景差异提供个性化治疗依据。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恶性血液肿瘤,其中MYO1F-VAV1融合蛋白突变导致GAPDH高度乙酰化,从而过度激活T细胞的生长,诱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他的最新研究表明,靶向抑制GAPDH可能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马洁以“从循环免疫细胞发现肿瘤标志物”为题,指出由于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含量较低,探索循环免疫细胞中的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头颈鳞癌患者的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BEST1基因在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CD14强阳性单核-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单核细胞可吞噬肿瘤细胞中的TKTL1蛋白,并在外周血中检测到其高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肿瘤微环境变化会影响外周血免疫细胞状态,而免疫细胞的变化可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潜在来源,为未来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提供新方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论坛由血研所王洪教授、朱国庆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穆红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靳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许恒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伟教授,天津大学中心医院刘树业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袁玉华教授担任主持。
政策解读与讨论
CASH
马洁主任、刘华芬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针对血液精准诊断领域的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与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马洁主任从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产业规划与市场布局、制度支持与奖励机制的角度出发,为如何优化布局以推动临床医学转化提出三点建议,并呼吁推动检验同质化,加强与国家临检中心合作,促进检测结果互认,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诊疗水平。刘华芬教授以无创产前基因诊断的应用为例,强调以临床需求为核心,联合实验室深入挖掘疾病机制,从而推动疾病诊断标志物向市场转化,进而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端的紧密结合。王亮教授从临床视角分析了多学科交叉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国家目前高度重视血液学科的发展,精准诊断是治疗的基础,未来可通过医院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方式,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推动血液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结与展望
CASH
肖志坚副所院长在论坛总结中重点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在血液系统疾病精准诊断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当前应进一步推进诊断体系的标准化、自动化和优质化建设,强化创新与传统诊断模式的融合,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优化诊断流程,期待未来多学科协作推动精准诊断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发展,为血液系统疾病诊疗开辟新路径。
此次多学科交叉的血液精准诊断论坛为领域内专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血液系统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创新引领,精准赋能”的主旨不仅将推动血液诊断技术迈向更高台阶,也将进一步助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