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密度高,易患乳腺癌?涉及170余万韩国女性的一项研究结果如何?

B站影视 2025-01-11 17:28 2

摘要:42岁的张女士(化名),日常为家庭和工作忙碌奔波,身体偶尔发出的一些小信号,她常常选择忽视。前段时间,她感觉乳房时不时胀痛,刚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出现了一些幻觉。然而,胀痛感愈发频繁,在家人的催促下,她才不情愿地来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乳腺增生。

42岁的张女士(化名),日常为家庭和工作忙碌奔波,身体偶尔发出的一些小信号,她常常选择忽视。前段时间,她感觉乳房时不时胀痛,刚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出现了一些幻觉。然而,胀痛感愈发频繁,在家人的催促下,她才不情愿地来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乳腺增生。

虽然医生给她开具了药物,并告诉她恶变风险不大。但是,张女士还是提心吊胆的,尤其是回家在网上查询乳腺癌的相关内容,得知乳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之后,张女士的心情一落再落......

那么,乳腺癌的发生机制有哪些呢?哪些因素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几率?

在本文,我们将以专业的医学视角,抽丝剥茧般为大家揭开乳腺癌的神秘面纱,深入解读前沿研究成果,详细讲解引发这一 “红颜杀手” 的高风险因素。

乳房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不仅在生理功能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也使其成为多种疾病的高发部位。乳腺癌作为乳房疾病中最具威胁性的一种,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并不仅限于女性群体,男性同样可能罹患此病。

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乳房的构成吗?

从外观上看,乳房呈现出半球形或圆锥形的形态,其大小、形状因人而异,受到遗传、年龄、营养、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内部乳房主要由乳腺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以及血管、淋巴管等构成。

乳腺组织是乳房的核心部位,由15-20个乳腺叶组成,每个乳腺叶又分为若干乳腺小叶。而乳腺小叶内含有腺泡,腺泡通过导管系统与乳头相连,形成乳汁分泌和排出的通道。

同时,还有众多腺泡和导管系统。腺泡如同一个个微小的 “工厂”,负责分泌乳汁。

这些腺泡汇聚成各级导管,犹如一条条 “运输管道”,乳汁经由小导管逐步汇聚到大导管,最终通过乳头排出体外,以实现哺育后代的重要使命。

乳房内还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它像是一张坚韧的 “网”,起着支撑乳房整体结构的作用,维持乳房的外形。

脂肪组织则填充在乳腺组织与结缔组织之间,一方面为乳房提供柔软的质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乳房的大小。

另外,乳房内分布着众多的血管、淋巴管。

血管如同一条条 “生命补给线”,源源不断地为乳房组织输送氧气与营养物质,确保其正常运作。而淋巴管则肩负着免疫防御与体液平衡的重任,帮助清除代谢废物与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的 “专利”。但实际上,男性同样有患乳腺癌的风险,只是相对女性而言,发病率较低。

男性虽然没有像女性那样发达的乳腺组织,但其依然存在乳腺导管,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同样会发生癌变。

例如,雄性激素水平失衡,雌激素相对升高,可能刺激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

长期酗酒、肝脏疾病导致雌激素灭活减少,也会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几率。

此外,遗传因素如携带 BRCA1、BRCA2 等基因突变,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男性发病风险也会显著上升。

当乳腺癌发生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身体都会发出一些 “警报信号”。乳房肿块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通常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无痛或伴有隐痛。

当然,乳头溢液也不容忽视。

非哺乳期出现血性、浆液性溢液,往往提示乳腺导管内可能存在病变。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由于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皮肤水肿如同橘皮一般。乳头凹陷,原本正常的乳头突然凹陷下去,或者偏向一侧,也是危险信号之一。

了解乳房的构成以及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乳房健康,做好自我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更是提醒着男性同胞们不能忽视自身乳房的异常。

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乳腺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毕竟,乳房健康关乎全身,不分性别,守护好它,才能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在当代医学研究领域,女性乳腺健康备受关注,乳腺癌作为严重危及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促使科研人员持续探寻其发病根源与防控方法。

2024年12月30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刊载的一项源于韩国的大规模研究,深入揭示了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复杂关联,为全球女性的乳腺健康管理敲响了警钟:乳腺密度偏高的女性,其患乳腺癌风险增高,风险率最高可增加207%。

该研究依托韩国国家乳腺癌筛查计划开展,此计划为 40 岁及以上女性公民提供每 2 年一次的乳房 X 光检查服务,同时捕捉乳腺组织的细微变化。

研究团队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从海量医疗数据中精心筛选,选定 2009 年至 2016 年间具备完整 4 次检查资料的 1747507 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她们构成了研究的核心样本群。

当研究推进至最后一次筛查节点,清晰呈现出参与者的综合情况:中位年龄为 61.4 ± 9.3 岁,其中 36.6% 的女性体重指数处于正常范围,81.7% 的女性生育子女数量为 2 个。这些精准采集与统计的数据,为后续深入探究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的内在联系筑牢了基础。

聚焦乳腺密度这一关键指标,在未患乳腺癌的参与者初次筛查时,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 - RADS)分类标准,被判定为乳腺致密(即 3 或 4 类)的个体占比达 41%。而在确诊乳腺癌的患者群体中,该比例急剧上升至 56%。

这一鲜明的数据对比,揭示了乳腺密度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研究人员并未局限于单次静态观察,而是沿着时间线深入挖掘,依据 8 年跟踪监测收集到的乳腺密度动态变化数据。将庞大复杂的研究样本细致分类,划分出 5 个各具特征的组别。

其中,第 1 组占比 16.3%,在整个观察周期内,乳腺密度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反映出该阶段乳腺处于相对平稳、低风险的生理状态。

第 2 组占比 13.9%,基线检查时乳腺密度较低,后续监测发现密度逐渐升高。提示体内生理环境变化对乳腺组织产生了影响,促使其密度改变。

第 3 组占比 22.1%、第 4 组占比 30.6%、第 5 组占比 17.1%,这三组初始乳腺密度基线较高,且在后续长时间跟踪中,乳腺密度变化相对平稳。表明乳腺组织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着相对恒定的结构,但这看似稳定的状态下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以最后一次筛查为起点,展开了一场中位时长为 5.9 年的随访调研。令人担忧的是,期间共有 19001 名参与者被确诊为乳腺癌。

研究人员以乳腺密度相对稳定且较低的第 1 组作为参照,其余 4 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经严谨的统计学方法调整混杂因素后,风险比依次分别为 1.6、1.86、2.49、3.07。

这些数据确凿表明,乳腺密度动态变化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细微的风险比波动都与女性未来健康走向密切相关。进一步针对浸润性乳腺癌和导管原位癌这两种常见亚型展开独立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与乳腺密度的关联模式相似,充分验证了乳腺密度作为乳腺癌风险预测指标的可靠性与普遍性。

那么,为什么乳腺密度会与乳腺癌息息相关呢?

第一,从组织学微观层面看,乳腺密度反映了乳腺内腺体组织、纤维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关系。当乳腺密度偏高时,腺体组织和纤维组织占比较大,脂肪组织相对较少。

在细胞微观层面,乳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数量增多,乳腺上皮细胞是乳腺癌发病的起始关键细胞。正常生理状态下,在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精密调控下,有序进行增殖、分化,维持乳腺正常结构与功能。

然而,一旦机体内分泌系统失衡,如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或受到外界环境因素诱导引发基因突变。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进程就会失控,异常增殖的细胞逐渐积累,癌变风险随之升高。

相较于相对稳定的脂肪组织,腺体和纤维组织构成的微环境更为复杂,细胞间通讯频繁,各类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此交换传递,炎症反应也更易发生,为癌细胞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适宜条件。

第二,雌激素在乳腺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着核心调控作用。

乳腺作为雌激素的重要靶器官,在女性一生不同生理阶段,伴随雌激素水平波动发生显著结构与功能变化。例如,青春期是启动阶段,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激活。雌激素分泌量显著增加,刺激乳腺导管系统迅速分支、延长,腺泡开始初步发育,乳腺整体密度逐步上升,为后续可能的哺乳功能构建基础架构。

若此阶段雌激素分泌长期异常升高,超出机体正常调节范围。或乳腺细胞表面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上调,致使乳腺细胞对雌激素敏感性过度增强。乳腺组织将陷入过度增生状态,形成异常的乳腺密度增高模式,同时也为日后乳腺癌发病埋下潜在隐患。

第三,生活方式对乳腺密度及乳腺癌风险也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一方面会使体内脂肪组织蓄积,脂肪细胞功能改变,分泌瘦素、脂联素等脂肪因子。而后通过内分泌、旁分泌途径干扰乳腺局部内分泌稳态,打破细胞因子网络平衡。

另一方面,过剩脂肪组织可经芳香化酶催化,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双重作用下,乳腺密度随之升高。

同时,缺乏规律运动,身体基础代谢率降低,脂肪分解代谢受阻。乳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堆积,乳腺细胞所处微环境恶化。当正常细胞功能持续受损,恶变几率增加。

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乳腺健康形势,早期筛查与预防干预策略成为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守护女性健康的关键。乳腺 X 线摄影是乳腺癌筛查的传统手段,对钙化灶等微小病变敏感度较高,在早期病变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对于乳腺密度较高的女性,由于腺体组织与病变组织在 X 线影像上易重叠,可能出现部分病变隐匿、漏诊的情况。此时,乳腺超声检查作为补充手段凸显优势。

超声利用声波反射成像原理,对乳腺软组织分辨力良好,能清晰呈现乳腺内部结构层次,尤其适用于乳腺密度较高的女性群体。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凭借卓越的软组织对比度、多参数成像及任意平面成像能力,可精准识别微小病灶、多灶性病变。甚至对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估,为乳腺癌早期精准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昌峰.乳腺超声:关注女性健康的重要检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5-03(026).

2、卢良通.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肿块检测与风险评估[D].电子科技大学,2024.

来源:内科专家董延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