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名小辈》的观众,你能识破鲍勃·迪伦的障眼法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1-11 15:54 2

摘要:鲍勃·迪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诺贝尔评委给予这位歌手前所未有的表彰,学者将他与荷马、莎士比亚、弥尔顿相提并论,音乐同行则把他视作灯塔,致敬和翻唱络绎不绝。

原创 吴泽源 南方人物周刊

天才如何运作这件事,根本没法被电影解释和呈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吴泽源

编辑 / 杨静茹 rwzkhouchuang@126.com

鲍勃·迪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诺贝尔评委给予这位歌手前所未有的表彰,学者将他与荷马、莎士比亚、弥尔顿相提并论,音乐同行则把他视作灯塔,致敬和翻唱络绎不绝。

但迪伦也是个寂寞的人。如果不寂寞,他不会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全球巡演,虽然总在现场摆出高冷的姿态;如果不寂寞,他不会时不时做播客、上电视节目、办展览,还在社媒平台上碎碎念;如果不寂寞,他也不会在自己近两年热度略有减退时,批准一部以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自己作为主角的传记片,并且逐字逐句审阅剧本,在上面标记一堆修改意见。

所以,那些认为由当红95后演员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最新迪伦传记片《无名小辈》(2024)媚俗、平庸、不符合事实的观众,或许会发现自己掉进了迪伦设置的陷阱:没错,这部电影的确简化事实、隐藏真相,没有让观众增加对传主的任何了解,但这难道不正是迪伦在成名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在做的事吗?他为“迪伦”这个人物编造了无数个夸张的故事,它们有时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有时会起到误导作用,有时则简直荒唐得离谱。

但真正理解艺术家迪伦的人,自能轻易破解一系列面具背后的障眼法。没错,迪伦一直在隐藏和伪造关于自己的真相,但他在写作和演唱时毫无保留:他歌词中的每个字,唱腔中的每一次嘶吼、嗤笑与叹息,都源自他内心的最深处。没有人能把迪伦的这种真挚剥夺。

这也是《无名小辈》虽然平庸却不乏魅力的原因:它把重点放在了迪伦的一场场演出上,让音乐替人物和时代说话,让迪伦的本质凝结于音乐中。而花了两三年学会大部分1960年代早期迪伦曲目的查拉梅,也以自弹自唱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了年轻迪伦的魅力。虽然查拉梅只是个高仿版迪伦,但当电影让观众置身于1964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让大家第一次“现场”听到《时代变了》(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时,相信影院中的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那种身处时代风暴眼的震撼。这正是《无名小辈》最正当的存在理由。

看过片的观众对于《无名小辈》的主流共识是:与其将之视作音乐传记片,不如把它看作一部音乐会电影。这么说不无道理:迪伦、琼·贝兹、皮特·西格和约翰尼·卡什等传奇音乐人的演出环节,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饰演他们的演员查拉梅、莫妮卡·巴巴罗、爱德华·诺顿、波伊德·霍布鲁克,也的确还原了他们的大部分神韵。反倒是每当进入剧情环节,电影便会显得滞涩笨拙,缺乏足够吸引人的线索,顶多只能拿迪伦、琼·贝兹和苏西·罗托洛的三角恋关系勉力维持。

如此结果也是出于无奈。一方面,导演詹姆斯·曼高德(前作包括《金刚狼3》《极速车王》等)纵然是技巧扎实的好莱坞古典派导演,却着实不是天才和艺术家,因此他很难理解天才的脑袋里都在想什么;另一方面,即便是天才,也很难理解其他天才的运作模式。说到底,天才如何运作这件事,根本没法被电影解释和呈现,一部电影最多只能呈现普通人在面对灼人才华时的反应和态度。而《无名小辈》成功做到了这点。

整部影片最动人之处,不是迪伦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演出,而是他的身边人投向这位天才的复杂目光:琼·贝兹的目光中透露着叹服和欲望,长期以来恃才傲物的她,没想到民谣界会有才华可以匹敌甚至超越她的人,这勾起了她的胜负心和征服欲;皮特·西格的目光里流露出惊讶和释然,这位始终以发扬民谣传统为志向的音乐人兼活动家,一方面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年轻人只花了三五年时间,就抵达了美国民谣在百年间都未抵达的高度,一方面又长出一口气,因为他认为民谣运动终于拥有了万众宠爱的王子。至于女友西尔维的目光,则爱慕与悲伤交加:她与所有人一样听到了毋庸置疑的才华,这才华出自与她最亲密的人;她也明白,如此惊人的才华不可能被她独占,更何况天才本尊也有着巨大的野心,这只会让两人渐行渐远。

所有这些时刻,似乎在许诺一部凡人视角的优秀电影:划过天空的流星自然璀璨,但对于那些因为流星出现而惊叹、感动和忧郁的人的观察,也可以很美丽。可惜《无名小辈》终究在第三幕打破许诺,进入了传记片类型的破旧轨道,也是在这时,所有的力有不逮都空前地暴露出来:曼高德无法理解天才的追求,而在前面部分以羞涩和可爱博取了观众芳心的查拉梅,则完全无法驾驭爆炸头时期迪伦的爆炸气质。现实中的迪伦有着愿意追寻“铃鼓先生”和“乔安娜的幻象”而去,并为此玉石俱焚的坚韧,但影片结尾部分的“甜茶”却依旧停留在青春偶像的样貌中,就连墨镜也无法掩盖他本质上的合家欢式乖巧。

于是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了原点:听了一系列的迪伦歌曲,其中却没有一首是由他本人演唱;花费两小时看了一个迪伦仿品的成长历程,却发现他始终没有真的成长(因为在编导眼中,他生来便是天才),并且没能通过故事了解他的半点内心。《无名小辈》制作精良、表演可圈可点,但它除了能让新一代观众对迪伦产生兴趣之外,缺乏实质性价值。不论你是新歌迷还是老歌迷,如果真的对1963到1965年间从不插电迈向插电的迪伦感兴趣,直接去看演出纪录片《镜子的另一面:新港民谣音乐节1963-1965》就好——片中的18首歌曲所讲述的故事,与布满滤镜的《无名小辈》相比更能直击人心。

来源:人在旅途多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