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腺样体自己散,哪有什么腺样体肥大呢,其实就是脾虚痰湿了!

B站影视 2025-01-10 19:33 3

摘要:在挖掘自然界的神奇与中医的博大精深时,我们发现很多不起眼的草木,其实都蕴藏着强大的疗愈能力。今天,要向大家揭示的是一个简单却功效显著的中药方剂,它专门针对腺样体肥大的修复与养护,其中有三味主角分别是蒲公英、牡蛎、浙贝母。

父母多学习,孩子少受罪!

文/王主任育儿说

老祖宗说:人有积食、必生痰湿!孩子本就容易积食内热,运化不好,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爱感冒、鼻炎、腺样体肥大、鼻塞、流涕等等症状的原因。

在挖掘自然界的神奇与中医的博大精深时,我们发现很多不起眼的草木,其实都蕴藏着强大的疗愈能力。今天,要向大家揭示的是一个简单却功效显著的中药方剂,它专门针对腺样体肥大的修复与养护,其中有三味主角分别是蒲公英、牡蛎、浙贝母

蒲公英:它是药食同源的佳品,性味,苦、甘,寒,归肝、胃经。其清热解毒之力可清除导致腺样体肥大的热毒之邪,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消肿散结的功效能够改善腺样体的肿胀状态,以恢复呼吸道通畅;此外,还能通过抗菌消炎,减少外界病菌感染对腺样体的刺激,促进其恢复。

牡蛎:咸寒质重,归肝、胆、肾经。一方面,其软坚散结之功可直接针对腺样体肥大这一“痰核”“积聚”之症,使肿大的腺样体得以消散;另一方面,能潜阳补阴,平衡人体阴阳,清降虚火,减轻虚火上炎对腺样体的影响,还可通过收敛固涩之效,减轻腺样体的充血、肿胀。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能清热化痰,有效化解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咽部痰浊,改善呼吸状况;其开郁散结之功可消散腺样体的结块,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同时,浙贝母的抗炎消肿作用,有助于缓解腺样体的炎症与肿胀,进而改善相关症状。

这三味药配合上二陈汤巧妙结合,既能健脾治本,又能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标,直接改善腺样体的肿大与炎症,同时解决根本与表面问题!把中医中药的标本兼治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陈汤:前面说到,腺样体肥大常与痰湿凝聚鼻咽部相关,二陈汤可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化痰,两者相辅相成,能化解聚积在腺样体处的痰湿。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炙甘草调和诸药。痰湿得以清除,腺样体受痰湿的刺激减轻,其充血、水肿状态随之缓解,进而阻止进一步增生,为改善腺样体肥大症状、恢复气道通畅起到关键的基础性调理功效。

好转案例分享:

童童7岁(化名),男孩,晚上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已经一年多了,不仅睡不好,并且有几次出现了憋醒的症状,把家长吓坏了,赶紧去医院检查,说是腺样体肥大需要手术,家长不想手术,通过文章找到了我。

家长说孩子由于晚上睡觉容易憋醒导致白天没有什么精神,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学习成绩也下滑了。

望诊:面色萎黄,形体偏胖,咽部轻度充血,检查报告双侧腺样体肿大,可见白色分泌物附着。

舌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

问诊:除上述症状外,孩子平时爱吃肉、不爱运动、便溏、2-3天一次,平素易困倦,时有咳嗽,咯痰色白量少。

辨证为脾虚痰湿证型腺样体肥大。脾失运化,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泛,凝滞于腺样体,致其肿大。治以健脾燥湿化痰、软坚散结消肿,方拟二陈汤合牡蛎、蒲公英、浙贝母加减。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牡蛎、蒲公英、浙贝母、炒白术、苍术、石菖蒲等辨证加减。(中医辨证施治 一人一方)

复诊情况:

服药40多天后孩子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晚上也能睡得安稳了,白天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饮食正常,大便成形。并嘱家长注意孩子饮食均衡,适当运动,预防复发。(中途根据孩子原方有加减)

本案例中,患儿脾虚痰湿体质明显,二陈汤作为基础方,发挥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效,直击病因,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以绝痰湿化生之源;牡蛎软坚散结,助腺样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减轻局部炎症;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协同牡蛎改善腺样体肿大状况。诸药配伍,标本兼治,共奏良效,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轻微食疗推荐——化痰饮

材料:陈皮、干山楂6-9g,梨子半个到1个。

做法:将山楂干提前浸泡30分钟,梨子去皮后洗净并切成块。把所有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约20到30分钟。最后过滤掉渣滓,待温热后即可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寒热交杂的情况,性质较为温和。建议每天服用一次,连续一周,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根据症状饮用。在感冒期间或对某些食材过敏的孩子不宜使用此法。

主要起到消食、清热润燥、化痰湿,给身体一次清理,助力化痰排痰,拉孩子一把,人体的痰湿其实是清不完的,因为我们人体活动、进食,包括外界的风寒邪气等,都会产生痰湿,这也是为什么要注重日常护理的原因,所以这个方子我建议家长一定要收藏起来,偶尔给孩子做一做,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

最后:想必大家对“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这句话的说法有所耳闻,其实,这句话有失偏颇,不是中医不愿传授,而是影响剂量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无法采用简单的、机械的定量方式。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育儿,无不良引导,用药需经医嘱。感谢您的阅读❤

来源:王道涵主任讲儿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