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下班后搞钱,打工人的第二收入计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30 16:06 5

摘要:看着工资条,心头常涌起一股凉意。房贷、车贷、奶粉钱,样样都张着嘴等喂。

钱包空时,梦里都是钱响。

看着工资条,心头常涌起一股凉意。房贷、车贷、奶粉钱,样样都张着嘴等喂。

单靠一份死工资,总觉得心里没底。想搞点副业,又不知从何下手。

翻翻《资治通鉴》,这部讲透兴衰成败的大书,藏着古人搞钱的硬核智慧。

他们身处动荡,一样要养家糊口,甚至要支撑更大的摊子。他们的法子,今天看,依然透着光。

01会算计

五代十国那会儿,乱成一锅粥。将军们打来打去,苦的是百姓,也苦了小官小吏。

有个不起眼的小官,叫冯道。他俸禄微薄,日子紧巴巴。光靠朝廷那点钱,养活一家老小都难。

他琢磨开了。那时科举刚恢复不久,读书人越来越多,可好书本子贵得吓人。

他观察到,很多人买不起书,只能借抄,费时费力还容易错。

冯道心里一动。他省吃俭用,凑了点本钱,雇了几个手艺好的刻工。

不刻那些大部头,专刻需求量大的科举应试书、常用典籍。

他精打细算:选用便宜耐用的木料;排版紧凑,省纸;自己校对,保证质量。

书刻好了,定价比市面上的便宜一大截。消息传开,读书人争相购买。

他的小作坊,生意越来越红火。这份副业收入,稳稳地支撑着他的家庭开销,也让他能在乱世中保持一份难得的从容。

《资治通鉴》没直接写他卖书,但记了他历事多朝却能全身而退的“长乐老”生涯。这背后,没点经济支撑,光靠俸禄,在乱世里怕是早饿死了。

铜板要一枚枚数,道路要一步步走。 搞副业,最忌好高骛远。看清自己的本钱、本事和身边的需求。

从小处入手,算清每一笔投入和可能的回报。就像冯道,看准了读书人的刚需,用有限的资源,撬动了稳定的现金流。

02肯弯腰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位大将,叫吴汉。打仗勇猛,是开国功臣。

仗打完了,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功臣们大多想着享清福,或者争权夺利。

吴汉不一样。他被派去镇守地方,发现当地民生凋敝,军粮供应也紧张。

光靠朝廷转运,远水解不了近渴。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干了一件当时很多人看不起的事——带着士兵们开荒种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堂堂开国元勋,挽起裤腿下田,和士兵一起挥汗如雨。

他研究农时,引进良种,兴修水利。几年下来,驻地屯田丰收,军粮充足,百姓负担也减轻了。

这份“弯腰”种地的收入,不仅养活了军队,改善了地方,也让他在复杂的朝局中,始终握有实实在在的底气。《后汉书》载其“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常侧足而立”。这份谨慎务实,或许就源于对“根本”的重视。

想搞钱,面子是最没用的东西。副业初期,往往琐碎、辛苦,甚至不那么光鲜。

能放下身段,肯干脏活累活,才能趟出路子。吴汉身为大将尚能亲力农耕,我们为了多挣点,付出点辛劳,又算得了什么?

弯腰不是卑微,是看清现实后的脚踏实地。地上的金子,不会自己跳进你口袋。

03路子广

唐朝中期,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朝廷愁钱。

理财能臣刘晏被推到了前台。他主管盐铁转运,这可是国家的钱袋子。

当时盐政弊端重重,官盐质次价高,私盐泛滥,朝廷收不上钱,百姓吃不起盐。

刘晏没有蛮干。他做了一件关键的事:广开言路,深入调研。

他亲自走访盐场、盐商、运夫甚至普通灶户。和他们聊天,听他们的难处和建议。

盐商抱怨运输成本高、关卡盘剥多?他改革漕运,疏浚河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灶户反映官收价太低?他调整收购政策,让利一部分给生产者。

他发现信息不畅导致各地盐价失衡?他建立覆盖全国的情报网,快马传递各地物价信息,灵活调配。

更绝的是,他鼓励商人参与分销,官方只控制源头和批发,零售交给商人。一下子盘活了市场。

结果呢?盐价稳定了,私盐减少了,朝廷盐税收入大增,百姓负担反而相对减轻了。这份“搞钱”的本事,支撑了唐王朝几十年的财政运转。

钱眼里的路,往往在人情往来处转弯。搞副业,不能闭门造车。

像刘晏那样,多听、多看、多问。你的客户是谁?同行怎么做?痛点在哪?机会在哪?

路子广了,信息通了,赚钱的点子自然就来了。单打独斗难成事,善借外力路才宽。

04眼光远

战国时代,商人地位不高,但有个叫白圭的,被后世尊为“商祖”。

他搞钱的本事,核心在四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丰收年景,粮食多得堆满仓,价格贱得像土,大家都发愁卖不掉。

白圭呢?他拿出钱,大量收购粮食,囤积起来。别人笑他傻,买这么多便宜货干嘛?

等到灾荒年,粮食歉收,粮价飞涨,有钱也难买米。

这时,白圭开仓卖粮。不仅高价卖出,还搭售仓库里囤积的丝帛、漆器等生活必需品。

别人抢购粮食时,他又悄悄低价收购那些因灾荒被抛售的土地、房产、牲畜。

他总是在别人恐慌抛售时买入,在别人疯狂抢购时卖出。眼光放得远,不争一时之利。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他的经营之道:“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份长远的眼光,让他积累了巨富。

副业搞钱,不是抢快钱。 图一时之快,往往后患无穷。

像白圭那样,沉得住气,看得远一点。现在投入学习技能、积累资源、打造口碑,可能短期看不到大钱。

但这都是在“囤粮”。等到时机成熟,风口来了,或者你的积累达到质变,回报自然丰厚。耐心,是穷人变富最硬的底气

结语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治大国如此,治小家、搞点小钱,道理也是相通的。

古人搞钱,没有今天的平台和工具,靠的是对世事的洞察、务实的行动、灵活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

会算计,是精打细算的本事;

肯弯腰,是放低身段的勇气;

路子广,是善借外力的智慧;

眼光远,是耐住寂寞的定力。

生活的担子压下来,抱怨没用。米缸里的饭,都是一粒粒攒出来的。

下班后的时间,是黄金。把它用在刀刃上,琢磨点营生,多挣一分是一分。

把自己活成一块海绵,不断吸收,不断尝试。当你真正行动起来,就会发现,多一条赚钱的路子,心里就多一分安稳。

来源:小林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