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母亲十五年我才懂,过度同情父母,日后你会深陷自责无法自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31 10:10 5

摘要:人到中年,陪伴母亲十五年,总以为她的哭泣和抱怨只是情绪的发泄。在这段日子里,我发现母亲在我面前诉说子女如何让她不满,回忆过去的苦痛,并不是在疗愈,而是将自己一步步拖入了无尽的痛苦深渊,印证了那句话:“太多的同情,反倒是枷锁。”

人到中年,陪伴母亲十五年,总以为她的哭泣和抱怨只是情绪的发泄。在这段日子里,我发现母亲在我面前诉说子女如何让她不满,回忆过去的苦痛,并不是在疗愈,而是将自己一步步拖入了无尽的痛苦深渊,印证了那句话:“太多的同情,反倒是枷锁。”

有时她看到电视上的某个画面,就会联想到自己的过往,开始流泪、倾诉,向我抱怨曾经生活的艰难,父亲对她的冷漠,邻居如何欺负她。她很少提起别人对她的好意和温柔。她对身边人的挑剔仿佛成了日常习惯。每当我想劝几句,她却总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听着她的话,我常常觉得她太苦了,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只想让她过得安心些、舒心些。我总想着再努力一点,也许母亲就能露出笑容。但日子久了,我才慢慢明白:老人口中的“伤心”,并不是因为现实真的那么苦,而是到了这个年纪,看不到未来了。她用抱怨唤回子女的关注,借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照顾90岁的母亲,我深刻体会到:千万别过度同情父母,也别试图背负他们所有的苦难。

我叫张桂莲,今年66岁,老伴走后,我就陪着独居的母亲一起生活。我们家有四个兄妹,一个大哥、一个二姐、一个四妹。我和大哥住在同一个城市,二姐和小妹都在外地。

自从我与母亲同住之后,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各自都有家庭和事情要做。大哥虽然住得近,可也七十多岁了,两三个月才来看一次,待上半小时就离开。二姐和小妹也只是偶尔打个视频电话,通话结束后,母亲总会高兴一阵子。

但不论她与谁通完话,总是免不了一场哭诉,好像有无数委屈。等挂了电话,她又会向我埋怨大哥、二姐和小妹如何不孝,把小时候的事翻出来一遍遍地说。

听她逻辑清晰地讲述每个子女的“过错”,我感到困惑:她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毕竟生气和抱怨只会伤身。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母亲嘴里的那些“子女不孝”的事,只是她的一种鞭策方式,不是她真正的结。她反复唠叨的痛苦,其实是她在寻找寄托,寻找回忆。

原来,心态就像无形的藤蔓,悄悄缠住了我的生活。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琢磨母亲今天会是什么情绪;买菜时想着她能不能咬得动;连朋友聚会都不敢久留,生怕她一个人在家孤单。

即便如此,母亲仍会在某个午后突然落泪,低声念叨:“人老了就是没用。”后来我试着不再共情,只做好日常的照顾工作,她反倒能在自言自语中转而说起别的事。

可是大哥、二姐和小妹没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并不知道母亲对他们的不满。于是,我便成了那个“最不孝”的女儿,在他们通话后,再次成为出气筒。

母亲不懂科技,手机可以录音录像。我把她数落其他兄妹的话录了下来,或许等她百年之后,可以给他们看看听听。

花玲有话说:谁能真正成为父母心中“完美”的子女呢?哪个父母不清楚自己孩子是什么样的?她这样做,是在制造子女之间的矛盾,这是老人的生存智慧。

距离远的孩子永远带着滤镜,而贴身照料的那个,难免成为情绪出口。谁若深陷其中,带着负罪感去填补老人所有的情绪缺口,往往只会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情感消耗战。

理智的做法是淡淡回应几句,说点温暖的话语,点到为止即可。

人生旅途中,父母与子女终究走在不同的路上。与其在过度共情中彼此消耗,不如以适度的距离守护亲情,就像院子里的两棵树,根须在地下相互依偎,枝叶却各自向着阳光生长。

这就是时间教会我们的相处之道——孝而不愚,爱而有界,不强求,守规矩,懂分寸。

来源:妙招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