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已知飞行高度最高的鸟是黑白兀鹫。1973年11月29日,它进入了11300米的高空,并不慎被一架波音飞机的引擎吸入造成了“鸟击”。幸运的是,只有一个引擎受损,飞机在进行紧急迫降后,全员安全着陆。这一事件刷新了人们对鸟类不能达到万米高空的认知。
目前已知飞行高度最高的鸟是黑白兀鹫。1973年11月29日,它进入了11300米的高空,并不慎被一架波音飞机的引擎吸入造成了“鸟击”。幸运的是,只有一个引擎受损,飞机在进行紧急迫降后,全员安全着陆。这一事件刷新了人们对鸟类不能达到万米高空的认知。
除了黑白兀鹫外,飞行高度排名第二的是斑头雁。它能飞到超过7000米,平均飞行高度也超过3100米,是飞得最高的鸭科鸟类以及飞行高度第二的鸟。
斑头雁的飞行特点吸引了不少研究兴趣。早在2009年,英国鸟类学家Hawkes及其团队在印度为91只野生斑头雁安装了GPS。此时正值斑头雁北迁,他们的目标是了解斑头雁的迁徙路线和飞行数据。
47天后,这些斑头雁成功抵达蒙古和青海,完成了3000公里的北迁之旅,平均每日飞行约64公里。最终,仅38只斑头雁的装置正常运作,研究团队因此获得了这些斑头雁的完整数据。数据显示,它们的平均飞行高度约为3152米,最高则达到了7290米。
研究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斑头雁主要集中在夜晚和清晨飞行,其他时间用来觅食与休息;它们不总是保持一致的高度飞行,迁徙的路线呈大波浪状,最低高度仅有62米。
斑头雁飞得如此高,原因在于它们必须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这是迁徙过程中必经之路。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有10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此地的地形将它们的迁徙路径提高到了5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这就使得斑头雁必须飞得更高才能顺利完成迁徙。
斑头雁能飞到如此高度得益于其强大的飞行能力。它们拥有较大的翼展和轻盈的体重,在上升气流的辅助下,能自由翱翔。然而,高空氧气稀薄,一般需要大量的氧气以支持飞行活动。斑头雁的肺部比其他同体型的鸟类更大,心脏与体重的比例也更大,因而具备强大的心肺能力,使其能更有效地摄入和运输氧气。
此外,斑头雁以波浪式迁徙,通过高低变换节省能量。在高空,低氧消耗和代谢率降低能优化飞行表现。而选择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清晨及夜晚飞行,则有助于散热,防止体温过高。
总的来说,斑头雁和其他高飞的鸟类一样有飞得高的必要性。猛禽通过高飞扩大视野以捕食,而斑头雁是为了跨越险峻的喜马拉雅。而其波浪式飞行策略,又在节能的同时避免猛禽的猎杀。
最后,有人可能会问为何斑头雁不选择从海拔较低的南带越过喜马拉雅。这主要是因为其繁殖地离南带较远,而且低空迁徙的风险更大。再者,鸟类的迁徙路径大多固定,少有大幅度改变,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它们必须这么高地飞行。
来源:老郑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