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今年端午不一般?老话三人要躲午,是指哪三人?如何躲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31 02:03 10

摘要: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京报】【央视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京报】【央视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忍冬

编辑|忍冬

又到一年端午时,而今年的端午节可不一般,是“六十年一遇”的端午。

除了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你可曾听说过“三人要躲午”的说法?

你知道这“三人”是哪三人吗?“躲午”又该怎么躲呢?

快来看看,你是不是这“三人”中的一人。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今年的端午节可不一般,是60年一遇的特殊日子。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起咱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 “甲子” 开始,到 “癸亥” 结束,算起来一共便是60个组合,正好便是一甲子60年。

所以,2025年是乙巳年,按照这个纪年法,下一次的乙巳年端午节则要等到2085年了。

并且今年的端午节是在5月31日,是个名副其实的“早端午”。

通常情况下,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公历一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这一个月中间。

今年在5月31日就到来,比起往年都要提前不少。

老一辈人常说“早端午凉飕飕,晚端午热死牛”,今年这个早端午倒还是好事,夏天的气温就不会太热了。

今年更特别的是,端午节还是“双蛇端午”。

今年是乙巳年,农历五月又是巳月,对应的生肖便是蛇,所以又叫做“双蛇碰头”。

在传统文化中,蛇可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它是“五毒”中的一种。

古语有云“双蛇碰头,五毒齐出”。

大意就是,过了端午节时分,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这些毒虫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所以,端午也就有着独特的习俗。

挂艾草,艾草散发出来的独特香气,能够有效驱赶蚊虫和毒虫;

饮雄黄酒,雄黄被认为能够克制蛇虫的功效。

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许仙的一杯雄黄酒,便让白娘子显出了真身,可见雄黄酒对于蛇类的威力。

02三人要躲午

但是,对于五月初五,还有一种叫做“危日”的说法。

在古人眼中,五月初五,五月又叫做恶月,而五日又叫做恶日,两个“恶”叠加在一起,并不是什么吉利之兆。

因此,也就有了“三人要躲午”的说法。

所谓的“躲午”,是指在午时也就是中午的11点到13点期间避免外出,尤其是避免在烈日下暴晒。

这个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古代便有这样的说法。

相传这个时候是屈原投江的时刻,禁止外出也是避免去打扰到屈原的魂灵。

同时,端午节的午时又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

按照中国的传统计时方法,“五月”又称“午月”,地支中的“午”对应的就是农历五月,而初五又恰为“午日”,等到这一日的午时,三“午”叠加,阳气最为旺盛。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午者,阳中之阳也”。

午时太阳运行至中天,阳气占据绝对主导,万物处于生长繁茂的巅峰状态。

因此民间也有着“端午正午立蛋”的说法,认为此时阳气充足,地心引力和太阳引力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鸡蛋也更容易竖立。

赛龙舟也是释放“阳气”的一种方式,几十名精壮男子齐喊号子、挥桨击水,在烈日下形成 “阳上加阳” 的能量场。

这种群体性活动不仅契合端午阳气旺盛的特质,更通过协作增强族群凝聚力,暗合 “阳气聚则百邪消”的传统认知。

但端午节的午时阳气最旺盛,这个时候出去也容易受热伤风,所以也就有了“躲午”的说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三类人要躲一躲呢?

03要“躲午”的三类人

这三类人群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孕妇这一重点呵护的对象。

在端午这个特殊日子里,她们更是被列为“躲午”的关键群体。

端午时节,阴阳交杂,邪气涌动,而孕妇们正怀着胎儿,身体自然也较为敏感。

胎儿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在正午阳气最为浓烈的时分出门,恐怕会受到一些不良气场的影响,危及胎儿的健康。

而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孕妇本就基础体温要比常人高,再加上高温的中午,中暑的风险也会增加,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

其次要“躲午”的一类人便是儿童了。

端午时节,毒蛇和蚊虫开始肆虐了起来,活动频繁。

儿童又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中午时分外出很容易被蚊虫叮咬,感染疾病。

如果不幸被蛇、蝎子之类的毒物叮咬,则情况更加严重。

并且暑热时节,儿童活动量又大,很容易便会引发中暑等不适。

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儿童被视作纯阳之体,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阳气尚未稳固,在端午阳气过盛之时,也需适当躲避,以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最后一类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尤其是一些六十岁以上还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

端午时分正值阳盛转衰之际,而老年人阳气不足,高温高湿就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激发心脑血管疾病。

端午节这天中午,大太阳照着,可谓是“毒上加毒”,古人形容此时是“井水烫手”。

要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此时出门,突发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便会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

所以,古人常说的“三人要躲午”,就是为了保护孕妇、儿童和老人,他们身体较为敏感且虚弱,在端午时分更应多加注意。

讲完了要“躲午”的三类人,那么这三类人应该如何躲呢?

当然,“躲午”顾名思义,就是要躲开端午节的午时,到了端午节前后这几天,暑热难耐,大中午千万不要出门,谨防中暑。

除了这些,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第一,挂艾草。

说起端午挂艾草,传说这个习俗还要跟唐朝的“黄巢之乱”有关。

据说当时黄巢在带兵的路上,遇到一位妇人,妇人一手抱着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另一手拽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向前赶路。

兵荒马乱的年月,看到一个强拽着孩子往前走的妇人,黄巢以为她是要拐卖小孩,便拦下来打算见义勇为。

却未曾想,结果并非黄巢所想。

七八岁的小孩不是女子所生,而是她大哥的孩子。

但她的大哥已经死于起义军的战乱之中,没办法,所以自己这个姑姑只能带着孩子去逃命。

得知真相的黄巢羞愧难当,作为起义军首领,妇人家里的悲剧他也难逃其咎,想要为妇人做些什么。

恰巧路边长有艾草,于是他拔出佩剑斩下一把艾草,告诉妇人只需要将艾草挂到门口,只要是自己的军队就不会去侵扰。

等到女子回到村子里,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村民。

被兵乱折磨已久的乡亲们自然也就纷纷效仿,将艾草挂到了大门口。

当黄巢手下的军队途径此处时,看见家家户户悬挂的艾草,也并未打扰。

这一天又恰逢端午节,于是,挂艾草驱邪避灾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

在挂艾草时还有着不少讲究,一定要根部朝上放到大门或者窗户两侧。

并且艾草的数量还必须是单数,因为单数代表着阳,艾草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草含有一种挥发油,具备杀菌消毒、驱蚊止痒的功效。

第二,佩香囊。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们出门一定是会带着一个香囊的,民间也有着佩戴香囊辟邪之意。

并且用中药制成的香囊,里边包含有朱砂、雄黄和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戴上去让你神清气爽,蚊虫不叮。

有些还会在香囊中装有艾叶、薄荷、菖蒲等草药,还可以舒缓情绪、提神醒脑。

尤其是小孩子们佩戴一个,更能保护孩子们不受蚊虫折磨,还能让这些草药的香气从呼吸道进入人体,调节气血,增强免疫力。

第三,喝午时水。

端午时分,很多地方还有喝午时水的说法。

就是打一盆井水,放到院子里,让太阳直射着这盆水,从中午十一点一直晒到下午一点。

晒好的水便是“午时水”,用来泡茶饮用可以祛除邪气、转运,还可以倾洒庭院。

因为这一天的午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饮用则会增添阳气,传说甚至还有治病的功效。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香气四溢的粽子要吃。

端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其众多习俗也蕴含着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天时,保护人类健康。

参考信源:

端午节蕴含怎样的“数字密码”?——中国青年网

2.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人民网

3.端午节民间习俗——央视网

4.端午 |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新京报

来源:厉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