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全程 0 接管」,顺利从 A 停车场的非固定车位智驾行驶到 B 停车场的任意车位——这是 2024 年 12 月 29 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与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的直播「战绩」。
「直播全程 0 接管」,顺利从 A 停车场的非固定车位智驾行驶到 B 停车场的任意车位——这是 2024 年 12 月 29 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与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的直播「战绩」。
华为乾崑智驾 ADS 3.2 版本已于 12 月 17 日开始推送。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小版本」升级,主要是功能细节的优化。
但直播结束,相关的内容切片却在媒体、行业和核心用户群体中广泛流传,引发轩然大波。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直播,却是国内厂家第一次实现了无需事先学习、无需固定车位、哪里都能停的「真·车位到车位」。
这样的「真.车位到车位」到底是怎么实现?对于消费者的价值又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一点点来聊。
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车位到车位?我们把两个小时直播中关键的画面截了出来,用关键帧来解读下。
先来看,最重要的一帧,所谓「真」首先体现在这里,也就是「无需事先记忆,首趟可用」。
用靳玉志直播中的表述来说,就是灵活性更强、泛用性更好,和市面上其他的方案有着「本质不同」。
从直播画面可见,靳玉志驾驶着 OTA 后的阿维塔 12,首次出发前往目的地就能直接启动「车位到车位」领航功能,无需预先学习行驶路线,也不需要有固定的车位。
这意味着,理论上这套「车位到车位」系统不受行驶区域限制,哪怕是横跨中国的点到点旅行,都可以使用「车位到车位」。
第二个关键帧,则是「有位就能停」。
在聊完无需记忆后,直播还演示了华为乾崑智驾 ADS 怎么做到「有位就能停」的。阿维塔 12 进入陌生停车场之后,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周边车位并自行泊入,整个过程相对无缝且流畅。而且即使车位被占,也能漫游找到附近的空车位停进去。
从技术角度来看,能够无需固定车位,意味着系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世界感知」能力,自行漫游、自行定位、自行泊入。
最后的关键帧,则是自学习能力的演示。
关于这个「自学习能力」,我们后来询问了华为的工程师。他打了比方,说 ADS 3.2 「车位到车位」功能可以类比为联机游戏中的「联机开图」,使用的人越多,地图阴影会打开得越快越大,并形成正向的循环——因为易用、好用,所以更多车主愿意用;因为更多车主愿意用,所以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变得更易用、更好用。
这样的思路,其实非常的 IT 或者说互联网。不仅能够让先验信息越滚越大,同时在「鲜度」上还能保持领先性,从而真正做到「易用」与「好用」。
「车位到车位」,其实是过去一年间,智能驾驶端到端大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场景,而该概念是华为车 BU 在 2024 年 4 月份的北京车展上首次提出。
从技术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复合的场景,包括停车场泊车代驾、城区和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自动进出闸机等等。国内其他厂家的方案,不是不能连续通过这样的复合场景,但细究下来,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下来,关键有以下三点。
第一,需要「预学习」。
这是其他「车位到车位」方案最不「类人」的一点,也与人驾的潜意识相违背。毕竟,人类驾驶汽车,是不需要事先记忆一遍路线的,哪怕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能通过对世界的感知,从任意一个停车位开出,找到任意一个停车位泊入。
第二,体验「断点」。
国内几乎所有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智驾系统,我们都抢先体验过。诚然,有些系统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到接近「无断点」的表现,但始终还是用「智驾领航+记忆泊车」的思路来做「车位到车位」,偶发的不流畅、断点表现,会把人从理想拉回到现实中。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第一次去朋友的新家、第一次去新开的ShoppingMall,显然这种情况下用户是不可能提前到这些停车场去记忆一遍的。
哪怕是用户从自己小区停车场到公司停车场,虽然停车场是固定的,但真正在这 2 个停车场都有固定车位的用户少之又少,所以业界“固定车位到固定车位”的体验,是有明显的体验断点,实用性大打折扣。
最后,则是行驶中会有较强的「机械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少系统的策略,依然是从「通勤模式」中延展的,需要预学习、规划路线,进而在遇到突发场景时,会显得呆板。
譬如,因交通事故或封路使预定路线无法通行时,系统会直接退出;停车场中固定车位被占时系统的束手无策.....这都是「机械感」的体现。
这三大难点可能不「致命」,但却足以给满怀兴奋的用户泼一头冷水。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则是,这些「车位到车位」的系统哪怕在特定场景中的表现足够「丝滑」,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使用。
「愿意用」和「不愿意用」,在字面上就差一个字,就已经是针对功能本身,在评价体系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一次「关键领先」。
三、决胜智能「车位到车位」的讨论热度空前高涨,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下的智驾竞争新阶段,它是衡量车企智驾水准的关键指标。
能提供「车位到车位」功能,意味着该车企的智驾体系已经进入行业金字塔的顶层;而能提供「优秀体验的车位到车位」,则意味着该车企的智驾能力,来到「塔尖」位置。
随着华为乾崑智驾 ADS 3.2 的发布、「真·车位到车位」功能的登场,象征着中国智驾竞争进入到新的阶段。体验标准的天花板被拉高,用户的认知也随之提升,这会对推动中国智驾能力的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回顾持续十年的新造车浪潮,华为车 BU 的进入,是一个需要记录的分水岭。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数据来看,以「帮助车企造好车」切入新造车的华为车 BU,只用短短四年时间,就让中国汽车生态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50 万以上中国汽车销量冠军易主。2024 年全年,问界 M9 累计大定突破 20 万台,连续 9 个月蝉联中国市场 50 万元以上月度销冠。而在此前,没有任何一家中国车企,做到了 50 万价位以上单车型,单月销量超过 2 万台。
乾崑智驾与鸿蒙系统成为了「票房灵药」。无论是鸿蒙智行系列数款车型累计销量超过 44 万台,还是搭载了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的阿维塔、岚图等车型的销量新高,都证明了华为车 BU 技术的号召力。
在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一台好车的「定义」由此有了新的定义,它当然还包括设计、空间、性能、操控等等,但如果智能——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不过关,在 2025 年的当下,好似也难再称其为一台「好车」。
靳玉志说,2024 年是智驾规模化商用的元年,智能化的市场空间已经打开。最直接的表现是,智驾功能从「选配」变成「标配」,用户对智驾的认知也从「怕用」变为「敢用」,从「常用」变成「爱用」。
与这句话相佐证的,则是罗兰贝格调研显示:「智能化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受关注的卖点,其次是续航与外观」;麦肯锡对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调研报告也指出,在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外观。
这样的转变与新的市场空间,华为乾崑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或者加个之一。毕竟,在 2021 年时,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依然无法排入前五。
基于这样的市场变化,华为乾崑在 2024 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 ADS 累计发货量超过 50 万套,覆盖主流的动力形式(纯电、混动)和车型品类;国内搭载城区 NCA 的车型中,华为乾崑智驾 ADS 合作车型销量排名第一等等。
在提到华为乾崑 2025 年规划时,靳玉志透露「将有数十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的新车上市」。
技术层面,2025 年 1 月中旬泊车代驾 VPD 将在深圳机场开启试点,有望成为封闭复杂环境(园区)、低速场景下无人驾驶的商用标杆。
这是华为乾崑用领先技术拿到的信任投票,也是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最大的变数之一。
来源:电动星球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