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贺岭峰:学会让自己过得开心,才是孩子更需要的能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30 23:05 6

摘要:“妈妈,你怎么总是不开心?”七岁的女儿仰头问这句话时,小陈突然愣住了。她望着镜子里眉头紧锁的自己,想起刚才辅导作业时的急躁、处理工作消息时的不耐——原来成年人藏起来的情绪,早就被孩子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场景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却忘记了

“妈妈,你怎么总是不开心?”七岁的女儿仰头问这句话时,小陈突然愣住了。她望着镜子里眉头紧锁的自己,想起刚才辅导作业时的急躁、处理工作消息时的不耐——原来成年人藏起来的情绪,早就被孩子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场景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却忘记了最能穿透心灵的,是父母脸上舒展的笑容。

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曾随军舰穿越亚丁湾,在封闭的铁皮盒子里守护官兵的心理健康。如今他告诉我们:“真正能抵御人生风浪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快乐能量。”这位拥有三十年心理咨询经验的专家,见证了太多家庭在焦虑中消耗彼此,也摸索出了一条让全家人都能松绑的幸福通路。

贺教授常年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总爱对孩子说“你要开心点”的家长,自己往往面带倦容。有位妈妈每天给孩子布置励志语录抄写,却在晚餐时不断抱怨领导和工作;另一位父亲给孩子报了五门兴趣班,自己却躺沙发上刷短视频叹气。“情绪是会‘传染’的特殊语言,”贺教授在社区讲座里举例,“就像疫情期间被封控在家,如果父母整天焦虑地刷新闻、唉声叹气,孩子写作业时也会心神不宁。”他特别提到2022年上海家长学校的公益课堂,有位爸爸分享的故事:居家办公时,他故意把工作台布置得明亮整洁,每次视频会议都精神饱满。没想到上三年级的女儿模仿着布置了自己的书桌,还骄傲地说:“我和爸爸都是认真工作的小太阳!”

贺教授团队跟踪研究了200组家庭,发现有个规律:当家长开始定期健身、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会显著提升。有位妈妈重拾画笔后,儿子主动要求一起创作“家庭漫画日记”;还有位爸爸学习吉他三个月,女儿竟自发研究起乐理知识。“这不是玄学,而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贺教授解释,大脑会本能模仿亲近对象的行为模式。他特别推荐家庭开展“微幸福清单”行动: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小事。有位初中生的清单让人忍俊不禁:“1. 妈妈切芒果切出个笑脸 2. 爸爸把袜子穿反了还跳太空步 3. 阳台的多肉长出了新芽”。

在贺教授接触的案例中,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充满“不务正业”的智慧。杭州有个工程师家庭,每周六是“故障日”——全家一起修家电、研究线路故障,孩子现在能独立组装智能家居系统;上海某小学老师发明了“错题寻宝游戏”,把数学错题变成藏宝图线索,儿子成了全班解题小能手。“教育不是往漏斗里灌知识,而是点燃孩子眼里的光。”贺教授在《看我,看你自己》一书中写道。他建议家长设立“无目的亲子时间”:可以是傍晚散步时比赛发现街角的新变化,也可以是雨后蹲在路边观察蜗牛爬行的轨迹。有位父亲带孩子用快递箱搭建“太空舱”,结果孩子自发研究了三天航天知识。

成为快乐的父母不等于强颜欢笑。贺教授总结出三条“幸福修炼法则”:1. 每日充电站:哪怕只是泡杯茶听首歌的15分钟,要让孩子看见你在享受独处 2. 错误博物馆:把搞砸的事情画成搞笑漫画,全家投票评选“年度翻车冠军” 3. 能量补给包:设立家庭情绪急救箱,放进每个人感到温暖的照片或小物件。有位单亲妈妈分享,她在女儿房间挂了幅“哈哈镜”,遇到烦心事就对着镜子做鬼脸,现在女儿遇到挫折也会跑去找“神奇镜子”聊天。这种将情绪具象化的方法,正是贺教授倡导的“可视化情绪管理”。

2023年贺教授受邀参加某中学家长会,有位父亲的话引发全场掌声:“我考不上清华北大,但可以教孩子怎么把白菜炒得香喷喷;我成不了亿万富翁,但能让他知道挤公交时给老人让座的快乐。”这种朴实的智慧,恰恰印证了贺教授的观点: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从我们身上看见幸福的具体模样。最近贺教授在喜马拉雅开设的《心理情报局》栏目中提到个温暖案例:疫情期间,有对夫妻每晚八点准时在阳台拉小提琴。后来整栋楼的孩子都加入了“阳台音乐会”,有人敲饭盒打节奏,有人用晾衣杆当指挥棒。“你看,当大人先学会取悦自己,整片星空都会为孩子点亮。”

站在家庭教育的新起点,或许我们都该记住:会开怀大笑的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线。就像春天的蒲公英,当我们自己舒展绽放,那些承载着爱与希望的种子,自然会乘着风飞向明亮的远方。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