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抢着上,微专业“香”在哪儿?

B站影视 2025-01-09 15:34 3

摘要:微专业通常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进行设置,一般包含5—10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对某一(交叉)学科领域或学术研究方向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或具备某一类核心素养或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的课程通常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周末或节假日,学

最近,中国海洋大学新设立的量子人工智能微专业正式招生,计划面向全校理工科本科生招收40人,简章发出后很快就报满了。

海大量子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开门红”,其实是近些年各高校微专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当下,高校微专业的悄然兴起,为人才培养又探索出一片新的广阔空间,与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共同构建起交叉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什么是微专业?

微专业通常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进行设置,一般包含5—10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对某一(交叉)学科领域或学术研究方向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或具备某一类核心素养或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的课程通常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修完后不授予学位,但可以获得结业证书或其他相应证书。

学科交叉是高校开设微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海洋大学此次新增的量子人工智能微专业便是如此。据该校微专业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顾永建介绍:“当前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并且两者正在发生交汇融合。正是基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挥自身优势,首次开设了这一微专业。”

同样,山东大学区块链微专业的设立也是基于学科交叉的大背景。该专业从技术角度涵盖了数学、密码学、计算机、信息通讯等多个理工类学科,从应用角度又涉及经济、社会、法律等领域,学科综合性极强。

据该微专业负责人、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蔡晓军回忆,学院开设区块链微专业时,正是看到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缺口。由于微专业的开设流程相对灵活,主要由学校主导,因此他们抓住了时机,在2021年4月启动了该微专业。

正如蔡晓军所言,微专业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虽然开设历史较短,但已在很多高校快速发展。

以山东大学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开设微专业的高校之一,自2018年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后,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开设了涵盖文理医工等多个领域53个微专业。

“与主修和辅修专业相比,微专业具有专业设置精准、培养模式灵活、管理运行多样化的特点。”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杨明表示,微专业聚焦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素养,课程设置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教学方式灵活,能根据培养效果及行业需求、学术前沿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微专业能更灵活地增强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外科微专业课堂

除此之外,微专业在衔接本科专业间隙领域,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衔接及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上,也具有很大优势,是主修专业的拓展和延伸。

对此,山东大学2018级材料物理基地班本科生杨青霖就深有感触,目前,他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机器人领域的硕士学位。从材料物理跨界到机器人,杨青霖认为这得益于多元智能微专业的学习经历:“那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知识,从中发现了我在这个领域的兴趣和学习潜力。”

同样是微专业,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学生蒋金辰选择的是智能计算与软件编辑,她觉得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她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以后到底是做算法还是做研发?这个微专业让我在选择就业方向的时候也比较清晰了,将来写求职简历找工作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具体是想做哪些领域了。”

像杨青霖和蒋金辰这样借助微专业学习开阔视野,发现自己兴趣所在的学生不在少数。微专业不仅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在工作学习中的更多方向和可能性,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不仅紧密对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热门领域开设,各高校的微专业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比如,黑龙江大学、湖北大学、扬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围绕“考公”开设了相关微专业。有人质疑,高校增设这类微专业太过功利化;但支持者却认为高校这一举动无疑是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贴心服务”,相较于校外公考培训班,高校微专业性价比更高,教学质量也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部分高校还开设了考研服务类微专业。比如山东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朱云博正在学习的数学强基与应试技巧微专业。他表示,这个微专业很“抢手”,同学们上课积极性特别高。“这个微专业涉及考研数学的知识,对考研有很大帮助,对我后面专业课的学习也会有帮助。而且老师会对我们进行长线辅导,直到考研前夕,都会耐心解答问题。”

除了这个微专业,山东理工大学还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进阶、英语培优与应试技巧等立足基础学科的微专业,以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提升学生在高端学术领域及未来深造中的竞争力。

山东理工大学的舞蹈表演与鉴赏微专业学生将舞蹈作品搬上舞台

人文素养提升和人文精神培育类微专业也是目前各高校的热门课。比如,山东大学的中外文学修养、艺术与审美微专业,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夯实学生的文史基础、培育人文精神、助力通识教育。

还有些高校的微专业更多了些“时尚范儿”。2024年9月,济南大学新设时尚品牌鉴赏与管理微专业,交叉了艺术学、管理学、传播学多个学科,开设了时尚与品牌概论、时尚品牌工艺鉴赏、艺术摄影实用技巧、社交礼仪等9门课程,既“时尚”又“实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对时尚品牌的鉴赏能力,又能获得从事时尚品牌相关工作的运营管理能力。而且,招生范围非常广,在籍本科生和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均可报名。

高校多数微专业的招生范围较为广泛,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要报名就能选上,并百分百结业。

“像区块链微专业,虽然每年招生都有40多人报名,但每一届我们都会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最终把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蔡晓军表示,“之所以严格控制学生数量,是因为区块链微专业偏向于理工科,得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它对数学的要求就很高,假如学生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或者高等数学相对较弱,那么相关课程学起来就会很有压力。”

同样,在中国海洋大学量子人工智能微专业的报名条件中也特别提到,“申请者须具备一定数学、物理和编程功底,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尤其要“具有挑战精神且自律”。同时,该专业的结业条件也比较严格,除了要修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外,学生还要参加司南杯量子计算编程挑战赛并能够完成初赛。

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微专业时,一定要慎重。对此,蔡晓军向学生建议,选微专业不要盲目,先打好基础;也不要太功利,有能力没兴趣,仅仅为了增加阅历、混经验是不行的,微专业同样需要下功夫,老师的引导启发只是把你带入门,功夫更要下到课外。

除了严把学生的“出入关口”,很多高校还在微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建立了退出和淘汰机制。如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根据项目单独编了“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人才领航计划实验班”,学习期间,对于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实验班将对其进行劝退。

以上的这些培养条件不可谓不严格,但若能顺利结业,其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调研活动课堂

由于涉及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且设置、管理、运行都比较灵活,微专业被很多高校当作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调整上成为“先遣队”。

高校会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通过建设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

经过3年多的探索,山东大学区块链微专业的建设逐渐成熟。2024年,其关键课程被纳入新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这几年我们已经把课程建设得很成熟,师资实力也逐渐强化,接下来,本学院的学生即使不报名微专业,也可以学到区块链相关知识。”蔡晓军说。

对于已有53门微专业的山东大学来说,区块链的成功并不是个例。早在2021年,该校便在医学数据学微专业的建设基础上,设置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本科专业。并于2022年在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的基础上,新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

可以说,微专业为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了更灵活的探索实践空间,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等方面,也有利于拉动企业的力量不断融入高校的教育资源。

那么,在微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高校应如何继续发力,提高其建设质量呢?

杨明对此建议:一是“向宽”,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人才需求,在现有本科专业覆盖不到的地方,加强专业交叉融合;二是“向深”,注重学术前沿,加强本研衔接,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三是“向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虽然不同学科专业在微专业的建设上会有不同的标准与模式,但有一点应当是共通的,那就是切实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是检验微专业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成果最有效的“试金石”。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