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窃听隐私,赔偿9500万美元?究竟发生了什么?

B站影视 2025-01-09 14:22 3

摘要:看到这条新闻,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啊?真的假的?怎么在我印象里,苹果一向是以“尊重用户隐私”著称的,难道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这两天,很多科技圈朋友都在转发一条新闻:

苹果Siri“窃听用户隐私”疑似被实锤,赔偿9500万美元寻求和解。

看到这条新闻,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和我一样:啊?真的假的?怎么在我印象里,苹果一向是以“尊重用户隐私”著称的,难道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我搜了一下,网上的新闻虚虚实实,有反驳的,有批判的。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一件事:究竟发生了什么?

苹果到底因为什么吃了官司?

苹果真的有在“窃听”我们的隐私吗?

这对我们保护自己的隐私,有什么启示?

按照国际惯例,今天,我希望用一篇文章的时间,带你理清来龙去脉。

这件事儿,说起来有点久。这并不是一起发生在当下的事件,而是一起持续了近5年的官司。

2019年7月26日,英国老牌媒体《卫报》(The Guardian)突然报道了一条轰动新闻:

他们接到内部人士举报,说在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由苹果Siri录下的“机密信息”。

2019年The Guardian发表的披露文章

真的假的?举报人是怎么知道的?又为什么要捅出这个“惊天大秘密”?

《卫报》表示,举报人是一名苹果承包商的工作人员。TA所在的公司,一直为苹果的智能助手Siri提供质量控制服务,会定期收到苹果公司送来的Siri录音。

录音的内容,是你向苹果手机喊出“Hey,Siri”的那前后几秒。

在接触到这些录音后,TA被其中的隐私内容大大震惊,同时深深担忧其中的隐私泄露和信息滥用风险。于是,TA选择了向媒体匿名举报。

究竟是什么机密信息?竟然这么严重?

说出来,真的有点耸人听闻。

比如,医生和病人在讨论病情。

比如,疑似毒品交易的犯罪现场。

甚至是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比如夫妻夜间亲密的录音...

总之,各个都是极其敏感的个人隐私内容。

好家伙,这还了得?《卫报》当即就向苹果公司询问,你能不能解释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苹果公司则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回应。这样,我先转述苹果究竟说了什么,至于相不相信,你可以自己判断。

首先,为什么要保留这些数据?苹果表示,因为Siri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项软件问题:误唤醒。

实际上,自从智能语音助手Siri问世以来,误唤醒就是一个被不断吐槽的老问题。

我们都知道,苹果给Siri设定的唤醒词是“Hey, Siri”。但因为软件功能的不完善,假如你说到一些读音类似的词,比如Series,甚至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发音组合时,Siri就有可能被“误唤醒”。

对于这项“窃听”指控,苹果公司也向《卫报》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原文我贴在这里了,咱们可以一起看看:

我帮你总结一下,简单来说,苹果公司承认Siri录制唤醒场景这件事确实存在,但并不认为这种行为属于“窃取用户隐私”。

苹果给出的主要理由,有4项:

1、录音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只是为了改进软件功能。

2、录音内容不会以任何形式和苹果的ID关联上,也就是说,即便听到录音,也不可能知道这段录音来自于谁。

3、录音的占比很小,不到Siri总唤醒次数的1%,并且每次录音只有几秒钟。

4、参与这些录音分析工作的人员,都会受到苹果严格的保密条款限制。

以上,就是苹果公司的回应。

当然,这套逻辑,消费者更不一定认可,法律界更不一定认可。

你或许知道,美国有着一整套“集体诉讼”流程。一旦发生大公司损害小股东利益、或者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就会有专门的法律团体,代表广大受害者的利益,向大公司发动集体诉讼。

而我们都知道,在美国打官司很贵,这巨额的律师费,甚至都是由律师事务所预支——当然,一旦诉讼成功,律所也能分到高额赔偿。

著名硅谷投资人吴军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这些人就是商业世界的“腐食者”,就像草原上的秃鹰,一旦发现受伤的猎物,就蜂拥而上,将伤口撕开舔食。

吴军老师还说,虽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但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有问题的企业起到了揭露和威慑的作用,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利大于弊。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能让大公司时刻不敢松懈。

2019年《卫报》的那篇文章发布后,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苹果公司也立刻改进了Siri的隐私协议。

2019年8月,苹果官方改进了Siri的隐私协议

具体做了哪些改进呢?公告里显示,主要有3项:

1、默认情况下,不再保留Siri交互的音频记录。改进计划将以文本转录的形式进行。

2、事前必须向用户询问,是否愿意加入“Siri改进计划”,并且可以随时选择退出。

3、只有苹果的内部员工才允许收听音频,同时任何被误触发的音频都会被删除。

但这件事已经造成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容易了结,The Wood Law Firm,一家专门以代理集体诉讼而闻名的律师事务所揽下了这场官司,代表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向苹果公司起诉。

而这个官司,一打就是四年多,一直打到今天。

这段时间,相信双方有过多轮的拉锯和辩论。针对“这种行为究竟算不算侵犯隐私”,展开激烈的交锋。

一方说“我这不是侵犯隐私”,另一方说“你都录音了,还说没侵犯隐私?”。如果你看过法律美剧,就可以自行脑补。

实际上,在这之后,Siri的语音功能似乎确实做了不少改进,我在公司里做了一个小规模调研,用苹果手机的伙伴们都表示,这两年类似的误唤醒事件已经少了很多,甚至有点“矫枉过正”的趋势。

以至于现在你上小红书搜“Siri”,搜索量第一位是“Siri叫不出来”。

有意思。

那,为什么四年多都过去了,这两天突然闹上新闻了呢?

因为在最近几天,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终于达成了阶段性成果:苹果公司赔偿9500万美元,寻求和解。

苹果公司赔偿9500万美元寻求和解

9500万美元,大约7亿人民币。看起来不少,但其实相比于苹果公司每年九百多亿美元的利润,只是九千牛,一毛。

下一个问题是,这笔钱怎么分呢?

首先,赔偿金中要扣掉律师团队的报酬。有媒体分析,按照行业惯例,律师团队拿走的费用会占赔偿金的30%左右,也就是大约3000万美元。

然后,剩余的6000多万美元赔偿金,将补偿给购买了这些苹果设备,隐私权受侵犯的消费者。

一旦和解协议得到法院批准,苹果就将在45天内,建立一个网站专门处理此事,消费者可以提出索赔申请。

赔偿多少?每台设备20美元,同时每人最多申请5台。

如果你看到这,马上准备订机票去美国领这20美元,那我得说,等等,先别急。

因为有一个限制:必须要居住在美国,在美国使用这些苹果设备。

好吧。

那么,达成了和解协议,是不是说明苹果公司承认自己存在不当行为呢?

并不是。

苹果公司照例向媒体发布了一份公告,我们看一下公告原文:

公告不长,总共只有三句话,我帮你翻译成中文:

Siri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保护用户隐私。Siri的数据从未被用于建立营销档案,也从未出于任何目的出售给任何人。

苹果公司和解此案,是为了避免更多诉讼,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2019年已经解决的第三方评级问题。

我们使用Siri数据来改进Siri,并且不断开发技术,使Siri更加私密。

总结一下重点,苹果公司依旧强调,Siri的数据从未被出售,也从未被用于任何形式的营销行为分析。

那为什么赔钱和解?苹果是想了结此事,避免后续的无尽诉讼。最后再加一句承诺,会继续改进技术,使Siri更加私密。

换句话说,苹果公司像是发布了这样一条公告:我没有做坏事,但这个官司我不想再打了,我们赔钱和解。

好了,以上,就是这件事中主要的事实部分。

不知道看完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估计,有的人会气愤,20美元?打发叫花子呢?还有人会疑惑,这看起来也没干什么嘛?

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苹果公司究竟有没有窃听我们的隐私?

我得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法庭没有认定,苹果公司存在我们直觉中的那种“窃听”行为。

也就是故意开着麦克风,时刻监听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那种“窃听”。

同时,我还从一些专家的意见中,看到过一些旁证。

比如,此前央视新闻就曾经调研过,手机监听究竟是否可行?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技术上虽然做得到,但实际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性能撑不住,打开监听功能,一定会造成手机耗能异常增加、掉电过快、发热发烫、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

其次是成本撑不住,因为监听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计算过,对于一个日活1亿的手机APP来说,如果24小时不间断监听,每年光是语音转写的成本,就能达到6000多亿人民币。更不用说储存等成本了。

现实世界中,没有哪种商业模式可以覆盖这种监听成本。

科普专家卓克老师也曾聊过这方面的话题,他的观点是,苹果公司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因为,监听用户隐私的目的,是分析用户行为习惯,从而进行定制化广告推送牟利。

而苹果是一家上市公司,所有财务收入都必须公开。

在苹果的收入结构里,接近80%是硬件收入。而其余少部分的软件收入中,大头是App Store和iTunes软件市场的费用分成。其次是苹果音乐、苹果云服务、苹果电视等。

广告部分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依靠收集用户数据做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广告的业务,根本不在苹果运营范围里。苹果不靠这个赚钱。

一句话总结:性能撑不住、成本算不清、收益划不来。

当然,如果你问,苹果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我觉得,显然不是。

即便是为了改进软件,但用户也并不知情自己和Siri的互动有可能会被录音。苹果也从未向用户声明,分析录音的是真人而非机器。

无论抱着怎样的初心,无论时间多短。这段数据,都应该属于我,而不是苹果公司。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

从这个角度,苹果公司并不冤枉。

但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件事的背后,是近年来对个人隐私数据越来越强的“失控感”。

个人数据被四处出售,骚扰电话连绵不绝。随便搜个什么,马上就是一堆推销电话接踵而至。这哪里是上网,简直是裸奔。

苹果公司绝不是唯一一家,我们也都清楚,它绝不是做的最过分的。

我此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数据,是我的》,链接,我放在了文末的“参考资料”中,欢迎你去看看。

在那篇文章最后,我说:

在现实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想拥有、分析、使用我的数据资产。主持人,正在催促我按键:请观众不要跑题,你投给谁?正方,还是反方。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可以弃权吗?哎。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数据,是我的。

隐私,不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每个人的数字尊严。

这是我的梦想,我也相信,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也希望,我们的梦想,都能被守护。

唉。

来源:面包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