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寒冬,河西走廊的风雪中,一支衣衫单薄的队伍正在艰难西行。19岁的陈先烈紧了紧手中的扭丝鞭杆,这根祖传的兵器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依然泛着冷光。远处传来马家军骑兵的呼哨声,他回头望了眼身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嘴角却扬起一丝决然的笑意。"来吧,"他低声自语,
1936年寒冬,河西走廊的风雪中,一支衣衫单薄的队伍正在艰难西行。19岁的陈先烈紧了紧手中的扭丝鞭杆,这根祖传的兵器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依然泛着冷光。远处传来马家军骑兵的呼哨声,他回头望了眼身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嘴角却扬起一丝决然的笑意。"来吧,"他低声自语,"让你们见识下西棍的厉害。"这笑容凝固在1936年那个血色冬天,而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上整整百日,成为河西走廊最悲壮的风景。
陈先烈生于甘肃一个尚武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和一位不知名的老师傅学习西北扭丝鞭杆技艺。这种由白蜡杆制成、长约四尺的兵器,看似简单却蕴含杀机,是西北特有的短棍类武艺。据有关文献记载,陈先烈14岁时曾用鞭杆击退三名持刀匪徒,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1935年秋,红军长征途经甘肃,18岁的陈先烈被红军宣传的抗日救国思想所打动。据西路军老战士李云华回忆:"那个武威来的小伙子舞得一手好鞭杆,他说'这身武艺不能只用来防身,更该用来保家卫国'。"就这样,陈先烈带着祖传的扭丝鞭杆加入了红军,成为西路军中的一名特殊战士。
西路军一位领导曾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甘肃籍战士多善使短棍、鞭杆,在近身格斗中往往能发挥奇效。"陈先烈正是其中佼佼者,他不仅自己武艺高强,还主动教授战友基本防身技巧。西路军一位姓王的老战士在《悲壮的征程》中写道:"陈同志教我们鞭杆时总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他那根鞭杆在他手里就像活了一样。"
1936年11月,西路军在甘肃永昌一带遭遇马步芳主力。据有关专家考证,倪家营子战斗中,陈先烈所在连队被敌军骑兵冲散,他与七名战友被困在一处废弃窑洞中。
马家军士兵马义祥在解放后的忏悔录中描述:"那个使鞭杆的小个子太可怕了,我们的马刀根本近不了身。他一个人守在窑洞口,我们上去五个,三个捂着胳膊退下来。"陈先烈先用枪进行攻击。子弹用尽后,陈先烈开始利用窑洞狭窄地形,将鞭杆"以短制长"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连续击退敌军三次进攻。
战友张德胜在1980年代的口述史访谈中说:"陈先烈边打边喊'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他那根鞭杆舞得呼呼生风,专打敌人手腕和膝盖。"据记载,仅这一战陈先烈就击伤敌军十余人,为战友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7年1月,西路军残部退守高台。据有关史料记载,陈先烈在此战中创造了惊人的战绩。高台城墙被炮火轰塌后,他用枪击退敌人多次,敌人靠近后,为了节省子弹又手持鞭杆独守缺口半小时,连续击毙五名敌军。
马步芳部队军官马忠义在战报中写道:"匪中有一使短棍者,凶悍异常,我部多名勇士丧其手。"这个"使短棍者"正是陈先烈。西路军研究会考证发现,陈先烈在高台之战中独创"地趟鞭"打法,专攻敌军马腿,令骑兵闻风丧胆。
幸存战友赵德芳在《西路日记》中回忆:"陈先烈背靠城墙,以枪击退敌人多次,而后手中鞭杆舞得像风车一样,敌人上来一个倒一个。最后他喊'同志们快撤,我断后',那场景我一辈子忘不了。"此战陈先烈全身十三处负伤,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1937年1月底,陈先烈在临泽掩护战友转移时被俘。据有关记载,因陈先烈在战斗中造成马军重大伤亡,马步芳亲自下令将其斩首示众。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张掖城门上整整百日,成为白色恐怖下的特殊"风景"。
令人动容的是,据记载,当地百姓暗中将陈先烈的鞭杆技艺称为"悬颅鞭",秘密传承。1980年代全国作武术挖整工作时,甘肃某地发现一套独特的鞭杆套路,经考证正是陈先烈当年所传。西路军研究爱好者江海在其所著文稿《沉浮录》中指出:"陈先烈虽死,其武德与精神却在民间生根发芽。"
2016年,陈先烈被扭丝鞭杆传习者追认为“侠之大者,扭丝宗师”。那根看似普通的白蜡杆,承载着一个19岁青年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勇气,在河西走廊的风中传唱着不灭的英魂之歌。
文字:若水
审校:镜澄
贡献:知无涯
来源:武术格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