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下滑,持续大额亏损,鹰瞳科技能讲好AI医疗故事吗?

B站影视 2025-01-09 08:00 2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成式AI已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大领域。《未来医生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在AI技术采纳上领先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已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工具,远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成式AI已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大领域。《未来医生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在AI技术采纳上领先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已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工具,远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人工智能与医疗的融合发展,也使得AI医疗的融资速度步入快车道。据外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末国内公开的医疗大模型多达近50个,医疗AI板块一共完成了170笔融资,融资总额161.24亿元。

站在AI医疗崛起的风口,身披“AI医疗第一股”荣光的鹰瞳科技(HK:02251)却有着不少烦恼。毕竟,2024年已是该公司连续亏损的第六年,“增收不增利”的阴云长期笼罩在其头顶,也成为了影响市场信心的关键因素。

鹰瞳科技要想跳出现阶段的怪圈,急需在AI医疗商业化变现中寻求解题思路。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5年的鹰瞳科技是一家提供慢性病早筛及管理、近视防控、斜弱视治疗等全方位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医疗器械公司,拥有多款自主开发的产品管线,能够满足更广泛的人群对健康服务的各种需求。

其中,Airdoc-AIFUNDUS是鹰瞳科技的核心产品。这款人工智能SaMD(医疗器械软件)的1.0版本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器械注册证,能够辅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问题的诊断评估,2.0和3.0版本也在研发推进阶段。

根据鹰瞳科技发布的最新财报,该公司通过SaMD和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服务了296万人次,识别出158万例重大阳性案例,累计识别重大阳性案例超过7万例,为早期发现和治疗重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IPO前,就已有不少投资者向鹰瞳科技伸出了橄榄枝,共帮助该公司完成了7轮融资。天眼查App信息显示,2021年5月的D轮融资完成时,鹰瞳科技的对应估值达到49.55亿元,对比Pre-A轮时翻了100多倍。

据悉,鹰瞳科技招股期的认购数量约为发售股份的6.18倍;2021年11月5日登陆港交所的发行价为75.1港元/股,最终募资15.66亿港元,当日收盘市值超过70亿港元,成为了一时炙手可热的“医疗AI第一股”。

但正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上市两个月不到,鹰瞳科技的股价便如同“大跳水”一般持续下挫,2021年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收盘价为38.40港元/股,2022年以来更是掉下30港元/股的台阶,总市值也较发行时期出现腰斩。

截至2025年1月8日港股收盘,鹰瞳科技-B的股价已降至11.82港元/股,总市值仅剩12.20亿港元,短短三年时间市值蒸发超8成。这不禁令人疑惑,为何市场对鹰瞳科技的信心告罄得如此之快?

单从销售额的角度切入,鹰瞳科技的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3041.5万元起步,上市当年便以141.6%的增速来到1.15亿元,并继续稳定增长至2023年的2.04亿元,业绩成长性还是可圈可点的。

2024年上半年,鹰瞳科技实现收入9371.0万元,亦较2023年同期的8250.2万元增长13.6%。其中,鹰瞳医疗和鹰瞳眼健康分别实现了22.1%和22.7%的营收增长,鹰瞳科技称主要归功于其产品在医院及医疗机构覆盖率的上升。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6月末鹰瞳科技Airdoc-AIFUNDUS(1.0)的医院覆盖活跃网点数量达到244家,同比增长70.6%;基层医疗机构的覆盖活跃网点数达1533家,同比增长192.0%,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然而,鹰瞳科技的盈利能力却与不断上升的收入规模背道而驰。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8050.2万元,亏损额度较2023年同期的-3697.0万元扩大117.8%,与其因监管变化做出的亏损准备有关。

鹰瞳科技在财报中解释称,由于监管法规将激光近视治疗仪重新归类为三类医疗器械,并自2024年7月起禁止企业销售未取得相关认证的产品,导致该公司对本应向客户出售的一批激光近视治疗仪做出了2370万元的亏损准备。

回看鹰瞳科技近几年财务资料可知,该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至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13.9万元、-7962.6万元、-1.43亿元、-1.80亿元和-1.33亿元,五年半时间累计亏损超7亿元,且大有“越卖越亏”的发展趋势。

不仅如此,鹰瞳科技的资金基本面也拉响了告急警报。截至2024年6月末该公司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6838.6万元;期末在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5.48亿元,亦较2023年同期的8.76亿元减少37.5%。

对于始终没能真正向市场证明自身稳定盈利能力的鹰瞳科技来说,外部政策的变更导致亏损缺口进一步拉大,无异于雪上加霜。

上市之初,鹰瞳科技的创始人张大磊曾对外界表示,上市无非就是“另外一轮融资”,是该公司实现“让健康无处不在”使命的一小步,并承诺鹰瞳科技的战略并不会发生变化,只想做好产品及体验,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在持续亏损的压力下,鹰瞳科技也不得不通过扎紧成本“钱袋子”的方式维持基本生存能力。半年报显示,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4898.60万元,同比下降13.3%,主要是由于研发流程简化降低了相应的成本支出。

而早在2023年,鹰瞳科技的研发费用就已缩减11.1%至1.12亿元。诚然,降低技术投入资金,对于一家财务紧张的企业而言不失为有效降本方式,但在“技术为王”的AI医疗赛道中,企业主动削减研发费用相当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更不要说,鹰瞳科技2023年的行政开支、销售及分销开支不减反增,分别同比增长38.2%、0.7%至9898.1万元、1.01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行政开支继续增长3.43%至4198.8万元,进一步蚕食利润空间。

居高不下的行政与销售开支,也意味着鹰瞳科技的AI医疗规模化道路仍处在市场培育期,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营销拉动销量与知名度的增长。这对于没能完全实现可持续商业化的鹰瞳科技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为实现自我造血,鹰瞳科技押注了以近视防控、视觉训练为主的眼健康产品业务,希望以此构筑第二增长曲线。该公司在2024年4月推出了AFC100相机,号称可以自动化完成眼部健康检测,能够对青少年群体的近视进行早期发现和监测。

但且不论这等替代性较高的“改善型服务”对C端市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究竟有多少,新品类从诞生到入市,依旧绕不开那个困扰鹰瞳科技的难题——回报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成本支出。

或许比起品类创新,如今的鹰瞳科技更应该在用户感知度层面下功夫。

来源:贝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