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失语、无法呼吸……比抑郁症更来势汹汹,女性及青少年易发

B站影视 2025-01-08 16:44 8

摘要:2025年一开年,演员赵露思突发“奇怪病症”屡上热搜。最近,赵露思晒出诊断记录,一个不太熟悉的词汇——分离(转换)性障碍进入了大家视野,也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2025年一开年,演员赵露思突发“奇怪病症”屡上热搜。最近,赵露思晒出诊断记录,一个不太熟悉的词汇——分离(转换)性障碍进入了大家视野,也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什么是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癔病,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不仅会出现精神障碍,还会丧失运动功能,包括肢体瘫痪、站立不稳、失音失明、耳聋等,与普通的抑郁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案例与常见症状

也许大家并不常听说分离(转换)性障碍但这并不代表它在我们生活中就很罕见。因为工作的压力、学业的压力,长久积压得不到疏解,就有可能以某种剧烈的方式爆发。

以往的媒体报道中也有相关案例——

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不出话、手抖无法呼吸,家长是否会想到,这可能并非身体病痛,而是心理压力的“求救”?


重庆高中女生乐华(化名),初中成绩名列前茅,进入高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值青春期的她某次与妈妈激烈争吵的过程中突发失语、手抖、胸闷无法呼吸,做了多项检查均未发现重大异常,后转诊至重庆精神卫生中心,以抑郁躯体化症状入院,考虑分离(转换)性障碍,休学一年。

如果有一天,家里的女性频繁感觉身体不适,甚至出现“不理智行为”,家人是否会想到,这是心理和精神问题?

在广州从事法律工作的吕燕(化名)打完一场引以为傲的官司,但随之而来的不是越战越勇的职场状态,而是频频出现不明原因不适的身体情况。负面状态如同叠buff,吕燕经常对丈夫说,“我脖子痛”“肠胃不适”“气促胸闷、偏头疼”……有两次,她还深夜求助120,然而头部、胸部CT都照过,但没有查出问题。2024年12月初,她感到看法律文件都吃力,出庭辩论时词穷,工作表现不佳又陷入自我责备,甚至做出“不理智行为”。最终,她在丈夫陪同下,走进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科住院治疗。

女性和青少年是分离转换障碍的易发人群,这也提醒全社会,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女性身心压力。

哪些是高发人群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专家科普,分离(转换)性障碍多起病于青少年期,常急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共病现象突出,常常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共病。

从临床看,女性癔症患者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尤其多见于个性内向的女性。

据中国医药指南,大多数患者在35岁前发病,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愈缓解,但不易治愈。此病易复发,国外报告分离性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

“小异常” 可能是预警

了解了分离性障碍的发病原理和诱因,我们可得多留意生活中的一些 “小异常”,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如果孩子经常诉说身体不适或出现学习成绩大幅波动,或是我们自己出现不明原因的情绪失控,伴随头痛、心跳加速、出汗等身体反应,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信号。

出现这些情况,千万别不当回事,得关注一下心理状态了,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说不定能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以尝试与孩子或自己对话:

“最近有没有觉得压力很大?”

“有什么事需要被帮忙吗?”

倾听孩子或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急于批评孩子或批判自我。

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写情绪日记,记录每日心情变化;学习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当问题持续一段时间且无法有效疏导时,尽早求助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心理问题越早干预,康复的可能性越高。

新女报说

分离(转换)障碍其实并不是什么罕见病,它是心理压力和情绪冲突达到顶点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当内心的声音被压抑得太久,身体就会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发出警告,形成所谓的“心身疾病”。

在我们为了生活,孩子们为了学业,拼命向前奔跑时,也请适时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需求,身体的呐喊,好好关爱自己。

了解心理疾病

重视心理治疗

真的,很重要!

文:李鳗亿

编辑:彭梦瑶

审核:陈茜

来源:新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