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节我们讲了茶名里的中式浪漫,感受了中国人对茶的无限爱意。这种爱,本质上源自茶的品格、茶中的智慧、茶里的哲学。那么,在这一节,让我们走进茶中的智慧天地。
《觉茶道》作者:汪云
上一节我们讲了茶名里的中式浪漫,感受了中国人对茶的无限爱意。这种爱,本质上源自茶的品格、茶中的智慧、茶里的哲学。那么,在这一节,让我们走进茶中的智慧天地。
人在草木间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有生活的影子,也有哲学的韵味。就说“茶”这个字吧,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木字底,中间藏了个人,合起来就是“人在草木间”。
而且,中间的“人”字,既不仰头攀天,也不弯腰踩地,就这么实实在在地长在草木丛里,沾着土气,透着灵气,恰好暗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这么一看,茶字的结构,是不是非常有意思,简直是咱老祖宗藏在汉字里的彩蛋!
对此,作者汪云在《觉茶道》里写道:“汉字的茶,正是一个人处在草木之间,也像处在天地中间,处在外表与内心中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没错,人立草木间,头顶是天,脚下是地,手中捧着的,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内心的修行。这就是茶的哲学。
汪云毕业开茶馆时,大家步履匆匆,很少有人愿意为一杯茶驻足停留,那时的人们,满是对金钱和成功的渴望,他们喝着外国的咖啡,喝着科技的饮料,慢吞吞的茶,成了他们眼中最不合时宜的事物。
但社会发现到今天,当欲望膨胀成焦虑,压力发展成抑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出茶的滋味来,连年轻人的“喝茶基因”也觉醒了,开始慢饮一杯茶,感受茶所带来的气定神闲。
茶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看着茶叶在热水里自在舒展,紧绷的神经也随之松弛下来,那些世俗的烦心事,也随之而去了。
有时候,我们总抱怨“离自然太远”,殊不知,一茶就是一世界,手边的茶杯,不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自然吗?在草木的清香里,我们被钢筋水泥裹挟的内心,也逐渐舒展开来。
而且,茶叶的一生,其实相当励志,从山间走向茶杯的过程,可谓是涅槃重生。茶叶的嫩芽被采摘后,要经历揉捻、翻炒、晾晒等诸多工序,最后还要在热水里“渡劫”,每一步都不容易。
以龙井为例,嫩芽要在清明前冒着倒春寒采摘,接着在200℃的铁锅里被手工翻炒;铁观音更“惨”,要被反复“摇青”,让叶片边缘破损氧化,疼到“出血”,形成红边,才能出香。至于普洱,制成后还要被关进“小黑屋”,在湿热的仓库里忍受多年的寂寞。
听上去是不是都很心酸,但正是这些折腾,才让它们展现出最醇厚的香气。每一次地揉捻,都在释放属于自己的味道;每一次冲泡,都在酿造属于自己的芬芳。正是这些“挫折”,让茶从一片普通叶子,逆袭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正是在茶叶的身上,汪云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指引着她走出抑郁和焦灼,完成心灵和自我的救赎。她在《觉茶道》里写道:“人的强大,不在于你征服了什么,而是你承受了什么。”
现代人总怕“吃苦”,但真正的强大,不是避开风雨,而是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自己的味道。就像茶叶一样,问茶哪的香如许,唯有挫折磨砺来。而生活这杯茶,也需要经历几次“揉捻”和“冲泡”,才能品出回甘的滋味。
与其庸人自扰,不如“吃茶去”
现在很多茶室里,喜欢挂“禅茶一味”(也作“茶禅一味”)、“吃茶去”的墨宝。那么,“茶”和“禅”到底有什么渊源呢?别急,我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禅茶一味”吧。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汉代开始,中国的寺院就把茶作为供品,发展到唐朝,禅宗更是推动了茶叶的兴盛。但二者之所以能“一拍即合”,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在书中,汪云写道:“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思是“修心”或“静虑”。僧人门闭目静思,很容易睡着,所以禅修时是允许喝茶的,既可以醒神,也可以修心。
此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如一”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饮茶的过程恰好契合这一理念──专注于沏茶、品茶的动作,摒弃杂念,澄明内心,这就是“禅茶一味”。
再说“吃茶去”,这是茶文化里最有梗的典故。北宋时,六祖惠能的第四代传人,人称“赵州和尚”的从谂禅师,来到河北赵州的观音院。
有一天,院里来了好些慕名而来的僧徒,观音院的院主非常高兴,就请从谂禅师给大家讲两句,毕竟“开学第一课”嘛!
这时,从谂禅师已经八十多岁,他慈眉善目地走到学生前,询问道:“你以前到过我们寺院吗?”
第一位学生点点头,答道:“弟子来过。”从谂禅师说:“好好好,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学生:“你以前到过我们寺院吗?”第二个说:“弟子没有来过。”从谂禅师又说:“好好好,吃茶去。”
如此这般询问一遍后,“开学典礼”就此结束。但从谂禅师跟每个人说的都是“吃茶去”,这让院主大惑不解,便询问道:“禅师,前面那人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后面这个没来过,怎么也让他吃茶去?”
从谂禅师听完,大喊了一声:“院主!”
院主说:“在!”
从谂禅师说:“吃茶去!”这一下,院主突然就悟了。
听完这小段故事,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院主怎么就悟了呢?难道禅就是吃茶吗?实际上,从谂禅师的意思是,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是生活。你来过和没来过,没有什么区别,真正的修行,就是该干嘛干嘛。也不要像院主一样过分执着,执着于分别,执着于过往,执着于一切。做好当下,明心见性,就可以了,这就是禅。所以,吃茶去,就是在修行。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谂禅师用一杯茶告诉世人:别把日子过得太复杂,该拿起时利落拿起,该放下时洒脱放下。“吃茶去”,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传达出一种回归本真、放下杂念的人生智慧。千百年后,当汪云在寺庙学习禅茶时,师父交给她的,是同样的智慧:所谓禅茶,不是技能,不是形式,而是接纳自己当下的这颗心。
今天的人们,小到一件衣服的颜色,大到职业、婚姻的选择,时时都在忧虑,刻刻都在焦灼。与其天天让心灵受折磨,倒不如像大禅师那样,端起一杯茶,先喝了再说。也许喝完你会发现,焦虑就像杯底的茶叶,泡着泡着就沉下去了。而对于那些抉择,与其犹豫不决,不如先迈出一步,在行动中寻找答案。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从一片叶子变成我们杯子里的茶汤的,这个过程,跟我们的人生特别像。茶叶先得被采摘下来,这就像我们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自己闯荡。
然后,茶叶要被炒制,这个过程也是千翻万覆,充满了艰辛,恰似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可正是这些磨难,让茶叶有了独特的香味,让我们的人生有了进步和成长。
最后,泡茶的过程,更是充满了哲学意味:水温的高低、注水的速度、浸泡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把控,这恰似我们的人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唯有掌握合适的“度”,才能展现最精彩的自己。
从采摘、炒制,到最终在水中绽放,茶叶就如同人的一生,需要经历种种磨砺,才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此外,茶里还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哲学。当我们端起茶杯,饮下的不仅是茶的清香,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茶教会我们,要怀着从容之心,接纳人生的起伏。喝茶的人都有体会,饮茶时,初尝是苦涩,再品是甘甜,最后,醇香溢满齿间。所以说,好茶需品,只有懂得等待的人,才能品到茶的真味。
人生同样如此,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能以从容之心,坦然处之,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品得甘甜。恰似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哪怕被贬岭南,也能潇洒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面对人生的苦难,不妨想想茶的淬炼,不妨品品茶的滋味,以一颗从容之心,品味生活这杯独有的茶。也许,我们也可以在苦涩过后,品出甘甜。
茶教会我们,要怀着专注之心,过好眼前的生活。汪云在书里细致讲述了自己制茶的过程,制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容不得半点分心,你要用手指去感受锅的温度,感受茶叶的状态,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对当下的珍视。
反观当下,许多人总在追逐远方,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我们总是渴望外面的世界,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觉得“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其实,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远方,而是专注且投入地过好当下,把每一个当下都做到极致。
茶教会我们,要怀着平常之心,保持内心的澄澈。赵州禅师那句“吃茶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禅理。无论是来过的,还是没来过的,在禅师眼中并无分别,因为真正的修行,就在当下的一饮一啜间。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诱惑丛生,变化迅速,但“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世界复杂多变,我们更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澄澈,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就像西湖龙井,在清明前的细雨中悄然生长,不与百花争艳,却自成一片清雅。
从“人在草木间”的天人合一,到“吃茶去”的禅意顿悟,再到“茶如人生”的智慧哲思,茶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像。
它提醒我们:沉浮中亦有真味,平淡处方是生活,人生的真谛不在远方,也许,就在当下的一杯茶中。
来源:鹰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