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1年时间,行程10万多公里,100多个村庄,走近那些扎根在土地上的人,重新解读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讲述现代化浪潮下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这是一部交融了轻松与厚重,小我与大我,过去与未来的纪实作品,主角是中国乡村。纪录片选取了新故事,也有着全新的视听呈现。
《田野之上》第一集《粒粒皆辛苦》的开场,在乌镇书场里。
苏州评弹曲韵婉转地唱着《一粒米》,“一粒米,啥稀奇?一粒米,哪算大事体?”
书场里坐着的,就是本部片子的导演们。
他们的行前准备是——数米。
一粒一粒,数起来不容易,种起来想必更难。他们相信,凝视,就会产生出意义来。
于是,1年时间,行程10万多公里,100多个村庄,走近那些扎根在土地上的人,重新解读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讲述现代化浪潮下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田野之上》共六集,《粒粒皆辛苦》《春风吹又生》《老树发新芽》《独木不成林》《客从何处来》《天高任鸟飞》分别对焦农业、生态、文化、产业、人才、人,立体书写 “新农人”在斑斓田野之上的大有作为,铺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细腻影像。
这是一次乡村题材纪录片的“落地生根”,片子里是“破土而出”的人、事、语言,以及蕴藏其中的古老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
《粒粒皆辛苦》是N个故事的集合体,讲述手法各异,先是一组对比。
江西上饶仙人洞,这里是联合国认证的人类最早的水稻栽培遗迹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从7000年前推到了12000年到14000年间。
当地村民以古老的传统开启春耕,浸种、设春盘宴、一壶酒敬天敬地也敬自己。
这是中国农民延续数千年的“剪影”,以辛劳耕作祈盼五谷丰登,守护小家,也守护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从传统到现代,一个转场,来到黑龙江的北大荒,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化率达到99.8%,智能农机利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北大荒种一年,够1.6亿人吃一年。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是一个农业大国创造的现代奇迹。
何其艰辛,一代代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对比之后,是一场“慢讲述”。故事从一粒米延展至一个果。
四川攀枝花,种芒果的“新农人”彭红一路荆棘:正是果树浇水的时候——大旱;正是果树开花的时候——霜冻;正是缺钱的时候——要不回欠款……
一段大概率令人压抑的讲述,却在纪录片轻松风格调和下向阳而生,中国农民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气神自此在片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还是去当工人去算了,这个农民没法搞成。” 彭红一边念叨着来着生活的无奈,一边微笑着继续疏通水塘。
“我们的果树不是越旺越好,一定是中庸。”技术人员来了,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果树有救。
与画面和语言配合,纪录片配上轻松甚至有些调皮的背景音乐,在“苦日子”里找到“甜”,最终把日子过甜。
《田野之上》的视听表达,没有炫技,也没有设计,写实的画面,配上朴实的话语,完成了一次对当下中国新农村、新农人的生动勾勒,所拍、所记、所思,都来自脚下这片大地。
彭红回忆一路走来的不易,有着中国农民的豁达,“360行,我们干了370行”,他还会用四川话改造粤语版的歌曲“又有喜,又有愁,浪里分不清,看你往哪儿跑,欢笑悲忧。
《独木不成林》里的旁白也很接地气,“如果一个寿光人说,你没有他们的丝瓜长得高,请别生气;如果他说南瓜比一头猪还重,也不是吹牛。”
《春风吹又生》里,几乎绝处逢生的养猪人李云凤得到村委会助力,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喜悦的心情,想了半天,把猪场里干活的人都喊了出来,在院子里升了一次国旗。
动人的故事,来自土地与山林。躬身大地,才能拍好“田野”。《田野之上》以原生态的影像与语言,真实记录中国的农民正在做什么、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什么,纪录影像之下,有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坚韧,乐观,乘风破浪;也有中国人的“诗和远方”,昂扬,奋起,扬帆起航。
这是一次关于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灯塔瞭望”,片子里满是鲜活的故事、意外的惊喜,让人们看到中国乡村奔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攀枝花的芒果终于迎来了丰收,果农们努力学习电商直播,“小孩吃了学习好,老年人吃了骑车快得不得了。”青涩的表达逗乐了观众,也逗乐了自己。
《田野之上》传递着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紧扣着时代的车轮前行,其中蕴含的正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文似看山不喜平。《田野之上》也准备了不同基调、不同视野的故事,环环相扣间,从乡村讲到国家,从国家讲到世界。
大凉山 “慢火车”的故事开始了。全程10小时,25站,26.5元的票价,已经30年没有涨过,这趟车是深山里彝族百姓沟通外界的桥梁。
看似与“复兴号”行驶在不同时代的绿皮车,默默传递着一个信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国家飞驰向前,但这样的“缓慢”亦有价值,因为中国追求的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振兴乡村的本意。
从乡村出发,还可以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老树发新芽》一集,广东佛山儒溪村,村里来了艺术家,这里要办国际范儿的艺术节。村民一边欣喜,一边给艺术家提着建议,“树上的板凳不好,要搞动物,一只大的带着几只小的”……
5000年华夏文明,哪一项文化的诞生与传承又离得开乡村呢?春耕秋实看似与艺术无关,每一个点滴又都与艺术浑然天成。
就像《天高任鸟飞》中,河北张家口的婶婶奶奶们,把盘腿上炕、俯身劳作的本领都变成了高难度瑜伽操,“瑜伽兴村”正成为当地闪亮的招牌。
乡村中的文化和符号、仪式和景观,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这是古老中国留给今天的馈赠。这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变化,以及可能性。
“田野”之行,让乡村振兴越来越具象可感,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加了鲜活的载体,如今,《田野之上》国际版已经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带领世界各国观众一起,领略中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成绩,更看见中国式现代化孕育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次融入纪录片人体感的创作,创作团队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镜头里,以更贴近观众的视角,调动着情绪。
《粒粒皆辛苦》的故事讲完了,主创在片子里说,“如果没有目睹过这一年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我们也会以为,这是他们庆祝丰收时的喜悦。但身处其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的情感太复杂了。”
以亲历者的心境,说出观众心里的话,这样的出镜成为《田野之上》中独特的桥梁,抵达情绪的共振、情感的共鸣。
《田野之上》采取了新的视角和拍摄方法,将观察式纪录片与走访式纪录片相结合,是一次纪录片创作的突破表达,以更为新奇的思路延展了纪录片的价值边界。
《粒粒皆辛苦》最后,摄制组决定以更切实的行动帮帮攀枝花的果农,于是邀请李立宏老师配音做了一个宣传片。所以,这集纪录片是有“彩蛋”的——《风味人间》“芒果版”。
这样的“落地”项目还有很多,为了帮助李云凤和她的养猪场做宣传,导演组创作了一首Rap作为该集的结尾,哼唱着“绿色养殖”这件小事,律动出 “绿水青山”这件大事。
从记录到感触,从感触到帮助,纪录片的力量不仅停留在影像上,也发生于每一次用心的尝试中。拍摄收官,《田野之上》摄制组在上海办了一次摄影展,邀请各集主人公来到现场,和观众一起回望这些属于他们的、热气腾腾的故事。
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一次多元的艺术呈现,《田野之上》以小人物打开大视野,以小情感触达大格局,讲述中国乡村的今日今时,讲述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
【文/牛春颖】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