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材种质种源退化严重,保护和发展传统中药迫在眉睫

B站影视 2025-01-08 10:36 2

摘要:中药材种质种源,作为中医药产业的根基,其丰富多样性和质量品质直接关乎中医药的疗效与可持续发展。但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质种源面临的退化问题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种质种源,作为中医药产业的根基,其丰富多样性和质量品质直接关乎中医药的疗效与可持续发展。但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质种源面临的退化问题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野生药材资源的无序开采与滥挖现象屡禁不止,其自然再生能力严重受损,众多珍贵中药材储量锐减,部分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灭绝边缘。另一方面,尽管当前人工培育与良种选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技术壁垒高、成本负担重、周期长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重重挑战,良种推广率偏低,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的迫切需求。

同时,盲目引种与无序扩种现象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种质资源的混乱与品质下滑,严重破坏了中药材的地道性特征与药效价值。此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繁育与推广应用环节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优良种质种源无法得到广泛传播与有效利用。

随着中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对野生中药材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机制,野生药材资源遭到了过度开采,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8817种,而这其中需要保护的濒危药用植物就多达464种。

我国80%的中药材来自野生资源,野生中药资源的持续减少会造成600多种常用药材每年约20%的短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区出现了无序采挖、乱采滥挖的现象,让野生药材资源储量急剧减少,野生人参、三七等许多珍稀和濒危中药材濒临灭绝。

据统计,野生药用资源占我国常用药材品种的2/3、药材产量的1/3,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野生药用资源枯竭问题日趋严峻,越采挖数量越少,越稀有价格越昂贵,形成了恶性循环。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是近年来非法采挖案件多发。通过对相关案件分析,呈现作案人数、案件数、采挖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专业化有组织作案趋势明显,逐步形成踩点、运输、采挖、收购、销售“一条龙”的黑色产业链;幕后组织者查获难等特点。

此外,我国野生药材的乱采滥挖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对环境保护极为不利。中药材生长在各种森林环境中,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中药材自然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同时,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也加剧了中药材生境的恶化,使得野生药材资源更加稀缺。当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药用植物红皮书》等的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有280多种,不仅包括玳瑁、麝香等名贵中药材,还包括黄连、贝母、羌活等大宗常用中药材。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新疆天山雪莲的分布面积达20多万亩,现在的资源分布量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濒临灭绝。

鉴于野生药材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人工培育已成为缓解中药材供需紧张的关键举措。然而,人工培育中药材面临着良种选育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投入不足等问题。目前可人工栽培中药材品种中,虽已有537个被报道选育成功,但绝大部分品种尚未开展科学育种。

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遗传特性复杂,这些特点使得良种选育工作异常艰难。当前我国多数药材没有主栽品种,适宜推广的高产、高效、稳定的新品稀缺,良种推广率尚不足10%。仅石斛、枸杞、金银花、杜仲等实现区域化布局。

药材种业主体缺乏,基本处于“企业自繁自用、农户乱引种苗”的窘况。《种子法》实施后,中药材未被纳入登记目录,仅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开展了中药材新品登记工作。此外,由于中药材种植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严苛,导致人工培育的成本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品种选育与传统农作物存在显著差异,农作物多追求产量兼顾品质,而中药材则首要关注品质与道地性,其品质直接关乎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性。良种选育的周期漫长,往往需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需持续投入和耐心成本支持。如“边条1号”人参选育耗时近20年,“滇重楼2号”经8年选育而成。

目前,我国较有规模的人工栽培中药材约400种,但采用优良种质集中育苗的形式进行优质药材生产的占比仅约20%。由于投入不足,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开展良种选育的动力和资源支持,从而导致良种替代率偏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种子企业5000多个,但中药材种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经营规模、研发投入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农作物种业企业。

与之相比,具备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资质的企业仅61家,其中,仅登记种类为中药材种子的经营企业只有18家,产值不足10亿,且缺乏具有规模的企业。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无序引种和盲目扩种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引入未驯化外来物种,或大规模扩种不适宜本地环境的中药材。此类无序引种和扩种行为,不仅造成中药材种质种源的混杂和品质下降,还加剧了种源的匮乏问题。

近年来,受中药材价格上涨影响,一些地区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盲目引进外来中药材品种,部分药材因不适应本地生长环境,出现产量低迷、品质不佳、药效下降、道地性丧失等问题。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和资金,还影响了中药材市场的稳定供应。如近年来由于无序引种,浙江的东贝、杭白芍、江苏的薄荷、福建的泽泻等品种,均出现产量萎缩、品质下滑等问题。

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源来源繁杂、种质退化问题普遍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药效成分含量低等风险不同程度存在。全国系统性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保存体系尚待完善,种子种苗商品化程度低,主要依赖野生采集和自留种。

种子种苗标准化建设滞后,近10年中药材种子种苗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数量分别自2016、2017年开始快速增长,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数量较少且增幅不大。此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退化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繁育、推广和应用机制,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合作不够紧密,致使良种选育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许多优良的中药材品种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退化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调研发现,中国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中药种质质量缺乏保障。同时,中药材繁育规程和生产标准多止步于团体标准的制订,缺乏相关地方标准标以及国标规范,这导致中药材繁育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而种植和生产技术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也导致药材种子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在农业领域,我国已通过资质审核的种子质量检测机构超300家,但专业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检测机构仍属空白。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要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要建立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与综合监管机制,明确保护范围、开采限制及违法处罚标准,构建林业、农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监管网络,加强对野生药材采集、运输、销售全链条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挖行为,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实施濒危药材专项保护计划,针对濒危药用植物,采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建立濒危药材种质种源库,收集并保存其遗传信息,为后续的繁育和人工种植提供种质材料,开展濒危药材的野外种群恢复研究,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

要推广“采育结合”的可持续采集和利用模式,在野生药材采集活动中同步实施人工补种与生态抚育措施,确保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受损害,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直接依赖,加强对中药材市场需求的预测和调控,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的过度开采,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要提升人工培育中药材的良种选育与推广能力。加大良种选育科研投入,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研发投资,深化种质种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在中药材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中药材良种选育协同创新平台,整合科技研发力量,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要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基地,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良种推广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户和企业采用良种种植,建立中药材良种登记制度,对经过审定的良种进行登记管理,保障良种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提高农户和企业良种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制定并推广中药材种植操作规程,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和道地性。

要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与种质资源管理,健全育繁推一体化协同机制,强化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明确各方职责和分工,形成科研育种、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市场应用的紧密衔接,建立中药材种业创新联盟,促进种质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共享与流动,加速中药材种业的发展。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开展全国性的中药材种质种源普查,系统收集、整理、鉴定和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建立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对珍贵、濒危、特色中药材种质进行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中药材种质种源,丰富我国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要推进种质种源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制定中药材种质种源标准化评价体系,对种质种源的品质、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科学评价,建立中药材种质种源信息化平台,实现种质种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检测与监管,建立专业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机构,确保种质种源的质量和安全,推动中药材种质种源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中药材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一米馋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