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多方见闻识全貌,不可臆断混视听

B站影视 2025-01-08 08:37 2

摘要:材料第一句引用了苏轼作品中的句子,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不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单凭想象来推断其有无,行吗?苏轼通过亲身经历,启示后人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避免主观臆断,要具备求实精神。材料第二句是孔子的话,意思是,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多方见闻识全貌,不可臆断混视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孔子

以上古人话语所传递的智慧,在当下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请综合这两句话,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引用了苏轼作品中的句子,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不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单凭想象来推断其有无,行吗?苏轼通过亲身经历,启示后人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避免主观臆断,要具备求实精神。材料第二句是孔子的话,意思是,按理说人们应该相信眼睛所看见的,但是,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真实可信。

两则材料似乎有矛盾之处,实则辩证统一。苏轼的“目见耳闻”是说不能道听途说,而要亲身实践。孔子的话则进一步提醒我们,“目见耳闻”也未必可信。这就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探求到事实真相?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事情未必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我们要探究真相,一是要“目见耳闻”,要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实地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二是要用心观察,慎重地审察、深思和验证。比如韩非就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意思是,不明察秋毫,就不能洞察隐私,强调对事物的了解,需要仔细观察研究,才能洞察真相实情。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也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考生还可以针对如何探知真相,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目见耳闻,仍需深入调查。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如传闻有真有假,不深入实践就会信谣传谣传白为黑,黑为白;在浮躁的社会群体里,我们被庞杂的信息裹挟,太相信眼睛就可能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身处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仅要目见耳闻,修炼明察传闻的能力,更要具备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探知真相。

立意:

1.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

2.多方见闻识全貌,不可臆断混视听。

3.全面看事物,慎重下结论。

【佳作赏析】: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

苏轼曾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孔子亦云:“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这两句古人的智慧,仿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见”所局限,难以窥见真实的世界。然而,只有突破这种局限,我们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真实的人生。

犹记那日,阳光明媚,我和好友相约去公园赏花。漫步在花海中,我陶醉于那绚烂的色彩,却忽略了花朵背后的故事。好友见状,轻声对我说:“看那朵花,虽不如其他花朵艳丽,却默默绽放,传递着生命的力量。”我恍然大悟,原来美丽并非唯一,真实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有时候,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隐藏着不堪的真相。唯有突破“眼见”的局限,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窥见真实的世界。

曾几何时,我沉迷于网络,被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所吸引。他们用华丽的辞藻、精致的妆容,展示着完美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们所展示的,不过是生活的冰山一角。真正的他们,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这时,我才明白,网络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走出“眼见”的局限,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见”所束缚。那些所谓的权威、专家,他们的观点往往成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然而,权威和专家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只有突破这种局限,我们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发现更多真实的事物。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真实的世界”,反方观点是“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激烈。最终,评委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网络时代,我们既要学会辨别信息,又要学会突破‘眼见’的局限,去发现真实的世界。”

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正如苏轼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唯有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聆听,我们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实。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突破“眼见”的局限,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真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探索中成长,在真实中前行。

【佳作赏析】:多方见闻识全貌,不可臆断混视听

在岁月的长河中,古人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苏轼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与孔子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这两句话,如同两把锋利的剑,刺破了迷雾,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得以多方见闻识全貌,不致臆断混视听。

我常想,这世间的事物,如同层层叠叠的迷雾,若仅凭一己之见,便妄加臆断,岂不是如同盲人摸象,永远无法窥见全貌?苏轼的话,犹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必须脚踏实地,多方求证,方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时,一位老农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这片麦田里的麦子即将成熟,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了。我信以为真,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喜悦。

然而,几天后,我再次来到这片麦田,却发现麦子依然青翠欲滴,远未到收割的时候。我疑惑不解,便向那位老农询问。老农微笑着说:“孩子,你只看到了眼前,却未曾想到,麦子的生长需要时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切不可臆断。”

是啊,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常常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但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虚假的呢?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在画展上展示了一幅画作,画面上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观众们纷纷赞叹画家的技艺高超,但有一位老者却皱起了眉头。他走到画家面前,说:“这幅画虽然画得很好,但树上的叶子却画错了。”画家疑惑地看着老者,问道:“请问老先生,您是如何看出来的?”老者微笑着说:“因为我曾经在这棵树下乘过凉,知道叶子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那位老者一样,具备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通过阅读和实践,我们才能多方见闻识全貌,不致臆断混视听。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牢记古人的智慧,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用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用耳去聆听这个世界,用心去思考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来源:作文辅导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