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试行,此后每学年都会有一些常规性修改。例如增删一两篇课文、调整课文学习的顺序、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微调、学习园地内容修改等。现在所说的新教材,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编教材,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统编小学语文
新课标带来新理念和新视域。依据新课标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有哪些新特点?对具体的教学提出了哪些新挑战?本期特邀特级教师李怀源撰文解读,以飨读者。
2016年,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试行,此后每学年都会有一些常规性修改。例如增删一两篇课文、调整课文学习的顺序、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微调、学习园地内容修改等。现在所说的新教材,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编教材,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自2016年9月起开始试行,自2019年9月起全面使用;另一部分是新修教材,修就是修订之意,2024年9月自一年级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与新修教材之间关系紧密,新修教材相比于新编教材,在细节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完善。
综合而言,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排体系的特点
1. 双线组织单元
新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人文主题体现单元的主要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等多个方面,如“四季之美”“童年生活”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情感滋养;语文要素则突出语文的学习要求,明确每个单元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具体训练重点,如“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让语文学习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语文要素也生动体现了单元的整合点,依托语文要素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外国名著单元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并且要让学生探索“为什么作者把这些人物和情节突出出来”,从而实现学生在这一学段学习思维的进阶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让学生阅读这些人物和情节。再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为“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绝不仅仅止步于感受自然之美,更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提升理解能力。学生在写作时也一定要写出画面感,让别人能够感受到我们记录、描写的事物所透露出来的自然之美。
就单元整体教学而言,每一个单元都是在教学生学习“如何以语文要素来表现人文主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以语文要素所提示的要点来表现人文主题的,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学着用语文要素来表现人文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写身边的同学”,学生通过阅读三篇课文,理解了“什么是新鲜感的词句”“怎样写才能体现鲜活的生命力”,最终用非常传神的语句把当时的情景写出来,这不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阅读与表达的过程。可见,双线组织单元也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2. 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编排,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进阶。通过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提升学生观察思维这样的单元在逐步增多,而这种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或生活习惯有着积极影响,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单元层层递进,体现出思维的发展。再比如,在识字教学方面,低年级注重基础汉字的识写,通过象形字、会意字等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中高年级则逐渐增加识字难度,同时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提升。
另外,新教材也安排了文体单元。比如童话单元、神话单元、寓言单元等。每个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怎样利用新教材让学生把握其特点,这是需要教师研究的。例如,在进行《安徒生童话精选》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带领学生分层次梳理安徒生童话的奥秘,第一层是童话故事情节的奥秘,第二层是人物设计的奥秘,第三层是语言表达的奥秘;在故事情节方面,可以让学生就“童话的结尾是不是都是美好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人物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有什么特点,在故事中又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让学生探讨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三部分环环相扣,共同指向学生对文体知识和文章内容的把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新教材也逐渐倾向于让学生理解文体特点,而不只是理解文章讲了什么。这也恰恰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整体把握一个单元中的几篇文本,才能挖掘出文本的结构和特点。
教材结构创新整合
1. 单元结构改变
新教材在以往总体架构基础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大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包括习作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识字单元、拼音单元等,但将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上课不用教材、不用课文、只用多媒体的现象,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的背后是思维,阅读不只是学课文,而是通过课文去学阅读。阅读本身不是目的,通过阅读去学习,或者说通过会阅读然后会学习,这才是一条提升核心素养的路径。过去我们把学课文作为目的,而现在阅读单元则是用阅读去学习,用阅读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虽然单元结构的改变看起来是一词之差,但其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提示我们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要从关注学科走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这门学科。
2. 整合学习内容板块
新教材进一步优化全书框架结构,采取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思路,明确板块和栏目的定位,厘清内部联系和层次。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是并行的,可以说是读写结合、读写一体,这样的体系结构也蕴含着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链,最终指向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新教材将原来独立的“口语交际”并入“语文园地”,提升了语文园地作为综合性语文实践栏目的功能,并对其内部栏目进行了适当整合;还调整了部分单元的表达话题及习作话题,使单元习作尽可能体现“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进阶原则。由读到写实际上就是把表达或者再简而言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最终的表现,指向的是学生会用语言文字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3. 凸显教材整体性
新教材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这个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而结构的存在正是为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高。横向看,每个单元从导语页一直到语文园地,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体现着内部之间横向的联系,每册教材的单元阅读学习内容也覆盖了六个平行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纵向看,教材的学习要求、语文要素安排体现了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的进阶性,加强了学段之间阅读能力、语文要素的进阶与衔接,理顺了不同年段、册次、单元课后习题的关系,实现课后习题结构化。例如,教师在梳理一年级上册的观察单元时,不仅要梳理一年级的,还要联系二、三年级甚至是四年级、五年级的,从整体把握观察单元的结构,明确所教单元的单元目标,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甚至思维能力。此外,我们不能仅仅梳理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更要思考本单元的课后习题是如何进阶的,这样才能实现其结构化。
实践活动强化
1. 注重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永远要贯穿的一条主线,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有意识注重了语言的运用。从宏观上看,选文更加关注语言味儿,组文更具语言表达特色,如五年级上册新增的《第一场雪》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从中观上看,课文有关内容与语言学习结合更为紧密,单元导语、语文要素、阅读提示等更体现语言运用的要求;从微观上看,语文园地也进行了语言运用的优化组合和重点训练。
单元页优化。新教材对单元页进行了改进,修改了个别导语,右下方增加了人文主题的条目,使条目由原来的两条变为三条,这也使得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更加清晰。
阅读提示更细致。新教材在阅读提示的内容上更加细化,例如,一年级上册部分课文增补了数字注释,包括对儿化词等的注释,这是一种新的阅读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文本的作者、出处、修改等有关阅读信息,有助于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规范性要求。
2. 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加强
毋庸置疑,过去的教材编写偏重阅读,甚至一开始所有单元都是课文单元,没有习作单元,习作成为单元后面的附加项目和任务。而新教材则增加了口语交际的篇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训练,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也引导我们借助新教材,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运用适当的工具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跨学科与实践活动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强调了学习任务群,也就是我们原来所说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新教材也十分注重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拓展,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并且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新教材实际上是新编与新修的结合,新修在新编的结构基础上有一些调整和修改,这些修改让新教材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也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8日第11版
作者:李怀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