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次深度访谈王强老师,是在4年前,那时的他,还是被学生称为自己人的「好大哥」。四年转瞬即逝,“好大哥”的称谓也不再为新学生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卡老师」的新爱称——是的,就是因情绪稳定而扬名互联网的卡皮巴拉。
01
从好大哥到卡老师
上次深度访谈王强老师,是在4年前,那时的他,还是被学生称为自己人的「好大哥」。四年转瞬即逝,“好大哥”的称谓也不再为新学生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卡老师」的新爱称——是的,就是因情绪稳定而扬名互联网的卡皮巴拉。
最明显的变化是,王老师火了,成了学生们在互联网上争相表白的对象。面对“流量”,王老师很清醒,“我希望同学们能快乐学习,便尝试在讲课时加入一些梗。很多学生把我上课讲的笑话或搞笑图片发到网上,转发评价的人多了,自然引起了关注。这本质上还是对我讲课方式的认可。”
对王强老师而言,重要的不是称呼,而是讲好每一堂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王老师希望学生把对他的喜欢移情到对计算机的兴趣上,为此,他不惜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真情实感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大家近期常用的梗——他专门在手机上下载了小红书,饭后、睡前等碎片化的时间里都会登上刷一刷、瞧一瞧,看大家最近心情如何,是否又给他提出了新的授课建议。渐渐地,原本对网络语言、各种梗不甚了解的他,也能跟上5G冲浪选手的步子了。
有时,在网上碰到学生给他做的表情包,他还会悄悄存下来,再挑几张发到微博里。形形色色的表情包,有可爱的,有搞怪的,也有一本正经的。他希望刷到表情包的同学都能被逗笑,权当是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加点儿调味剂。
“自黑,是最高级的幽默嘛。”
02
从编一本好用的升本教材开始
鲜少有人知道,为了站到主讲老师的讲台上,王老师走了多远的路。
他并非一上来就被命运眷顾的好学生,也曾被笼罩在高考失利的阴云里,直到2006年,才通过专升本考试,成为一名本科生,两年后,又成为双一流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18年前的备考条件很差,学生没有一套像样的教材,大多只能靠自学,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又少,专升本考试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路上,王老师看着很多备考的战友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找错重点、走错方向,与本科失之交臂。
他为大家觉得惋惜。从那时起,一个小小梦想便埋在了他心里——编一本能够快速指导学生提升计算机成绩的专升本教材。梦想并没有在研究生一毕业就生根发芽,他没有在专升本机构找到心仪的教职,便暂且去某知名考研机构做了讲师。
智博两大巨头会面
王老师把职业生涯的开始看作是蓄力的过程,他在一年年的讲课中深化了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学科思维。在送一届届学生考上双一流后,他意识到“是时候了”,是时候转换赛道,到更需要自己的人身边去,实现自己20岁出头时的梦。
终于,他的故事和智博有了交点。
03
要做能豁出去的老师
对王老师来说,写教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需要编写者对知识有整体而系统的把握,既能总结好过去所考察的重点,又要窥见未来的命题趋势,不遗漏任何细枝末节。
他完全舍弃了“考研金牌讲师”的光环,选择从零开始,成为一名负责答疑的助教老师。在这段为自己预留的缓冲期里,他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全面了解专升本计算机的考察重点和知识网络;二是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困住学生的难点,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状况。
“既要知道考什么,也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这是编好一本教材不可或缺的意识。”
计算机的好大哥
那段时日,他辗转于多个校区答疑,见过满屋子等待解决困惑的学生,也见过晚上十点仍亮着灯的教室。印象最深的是某个冬天,路上的积雪很厚,他冒着鹅毛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黄台校区答疑。赶到时天色已经很晚,他原以为大家都放弃等了,结果推开门,又是一屋子的学生。
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真的有人可以为了“专升本豁出去”。如愿再次站上讲台时,他把“做能豁出去的老师”当作勉励自己的标准,无论是“自黑”还是“与熊大老师互黑”,无论是讲段子还是“成为段子”,他试图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爱上计算机,学会计算机。
04
卡老师的严苛一面
严格,是学生们提起他时,又一个常用的词。或许很难想象,那个幽默的他,在课堂里会揪住学生不该犯错的点来回批评。
对此,他表示,“严师出高徒,我严格要求也只是为了让学生早一点掌握知识,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他自认计算机并不是门「容易」和「强势」的学科,在基础教育里,更是常常被忽略和轻视。大多数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的经历,也常对它有所误解:计算机嘛,只靠背就能打天下。但这远远不够。
在“实用性”的要求下,计算机考试的重点慢慢转向实操和应用性,只有多操作,多总结,多练习,才能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他建议学生抛弃“死记硬背”的思路,主动思考讲义中的内在逻辑,触类旁通,找出有共性的知识点。
选拔性考试中尤其重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在考场上难免会碰见讲义上没有直接提及的内容,这要求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拓展,经过推理给出问题的答案。
「只有平时多总结,遇见这类题目才不会被吓住。」
05
在动态调整中讲好每一堂课
学生喜欢跟王老师调侃,“大学里,我们老师的课件几年都不会换一次,甚至一套期末题都能流传三届学生。但在您的课堂上,知识点、梗和思维导图都是新的,卡老师可太卷了。”
的确,“让课堂与时俱进”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认真梳理课件,规划、分配好每个知识点需要的时长,整理以供讲课使用的思维导图,检查操作时所需的素材文件,准备学生要做的二维码试题,末了,还会精心挑选一首下课播放的歌曲。
走啊,上岸去
王老师既宠粉,又“听劝”。网上冲浪时他刷了不少学生写的意见和建议,中肯的就整理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动态调整。“同学们说,让我多做点思维导图,我觉得它的确有利于大家建立知识体系,就多做了些放到课件里。”他把这种接收反馈、改进教学、提高成绩的路径看作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他也常在“情绪到位”时变身爱唠叨的大人,跟学生讲朴素的道理,「如今,你们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要谨记一定保持着吃苦精神,俯下身子学习。」
“俯下身子学习”,这是他既往人生道路中已被成功验证的经验,他希望学生们沿着他曾走过的路,一步步地往前走,不是为了成为谁或追随谁,只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理解自己。
他想把一切都交给时间,等学生们来到他的年纪,一定会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End-
PS:
宝儿,
王老师说过的哪些梗让你印象最深刻?
来评论区分享出来吧~
来源:晓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