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少年入室抢劫,捆绑13岁女儿虐杀母亲,淡定点外卖后报警自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9 18:46 5

摘要:对李莉来说,那不过是寻常的一天。她和往常一样,在商场一楼的服装店里迎来送往,孩子也像往常一样,上楼回家拿作业。

对李莉来说,那不过是寻常的一天。她和往常一样,在商场一楼的服装店里迎来送往,孩子也像往常一样,上楼回家拿作业。

但命运偏偏选中了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把一场彻底撕裂命运的暴力,投进她和女儿的生活,改写了她们的一生。

这个画面从此定格,李莉的人生从此时开始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破碎的记忆、恐惧的身体记忆,还有女儿一生的阴影。

命运的铁拳并不需要理由,也从来不用预先打声招呼。

可为什么那么残忍的事情偏偏发生在她身上?为什么这样的暴力可以毫无征兆地在社会上上演?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才能保护自己?

夏天的热浪从城市的地表一层层蒸腾上来,混着沥青与人汗味,弥漫在空气中。

商场内的中央空调却吹得人一阵阵打哆嗦。李莉站在服装店的镜前,正替一位顾客整理裙摆,汗珠顺着她额角滑落,又被她抹去。

“妈,我回家拿作业。”十三岁的女儿轻声说着,小心翼翼地穿过挂满夏装的过道。

女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T恤,扎着马尾,肩上背着一只略显旧旧的双肩包。李莉点点头:“快去快回。”她眼里带着疲惫和惯性的温柔。

她们租住的那间小公寓就在商场楼上,走廊窄小、灯光昏黄,但胜在方便,一家人能互相照应。

然而,就在女儿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噩梦降临了。

门内竟早已潜伏着一个陌生男人,女孩打开门一怔,但尚未来得及尖叫,就被他猛地扑上来,按倒在地。

男人迅速地抢走她的手机,反绑她的手脚,又从厨房抽出胶带封住她的嘴。她惊恐地挣扎着,泪水和汗水混杂,但无法发出一丝声音。

歹徒把她拖到沙发上,就像丢一只布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楼下的李莉开始感到不安。女儿平时上楼一趟不过是五分钟的事,可此时已经过去近二十分钟,电话一连拨了三遍,始终无人接听。

她的手一阵阵发凉,胸口莫名地紧缩。

“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她喃喃自语,脚步几乎是半跑地冲上楼。

她打开房门的那一刹那,门后的黑影猛然扑出,手中寒光一闪。李莉几乎是瞬间认出了这把刀——自家厨房那把磨得锋利的菜刀。

李莉惊叫一声,下意识地后退,却被对方一把按在电梯口的墙壁上。

“再动一下信不信我弄死你闺女。”男人眼中泛着一种病态的光芒,声音却近乎平静,像是陈述天气。

李莉瞥见了绑在沙发上的女儿,她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嘴巴被死死封住,只能发出含混的呜咽。她看见女儿眼神里的恐惧,她的心瞬间就被碾碎了。

“别动……别动……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她哽咽着,声音发颤,努力压住惊恐。

陌生男子什么也没说,只是一把将她拽回房中,将门猛地关上。

随后的事情,是地狱。

他像疯了一样地翻找房内值钱的物件——手机、钱包、首饰、现金。

而后,他坐在沙发上,突然开始喃喃自语:“今天你们两个必须死一个。我杀完人,警察来抓我,就这么简单。”

随即他冲上来,一把掐住李莉的脖子,双眼赤红,脸上流露出一种近似于快感的麻木。

他的手指越收越紧,将近十分钟的时间里,李莉被死死卡住喉咙,无法呼吸,随后她眼球充血,身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的那一刻,她知道,她今天可能就要死在这了。

他嫌她喘息声太吵,从窗边扯下一块布条,将她喉咙死死勒住,这还不够,又拿起枕头,将她的头狠狠压下去。

而沙发上,她的女儿被绑得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像虐待。那双年幼的眼睛里,闪现着她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画面。

做完这一切后,歹徒竟然淡定的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外卖。他坐在沙发上,平静地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外卖员打来电话,表示外卖送错了地方,耽误了一点时间。送来,他也只是淡淡地说:“送错了,那我不要了,给你吧。”

转身,他拨通了110:“我杀人了,你们来抓我吧。”

警察破门而入的那一刻,房间里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恐惧的气息。空气几乎凝固,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止。客厅凌乱不堪,沙发上的胶带残痕尚未干涸,一只拖鞋斜斜倒在门边,像是见证了刚才的残忍与挣扎。

李莉仰躺在卧室地板上,脸色惨白,头部浮肿得几乎与肩齐宽,眼皮紧闭,面目全非。

女孩瘫坐在沙发一角,浑身发抖,嘴巴上残留着撕下的胶带印记,眼睛瞪着一处没有焦距的空白角落——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仿佛一瞬之间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李莉被直接推进重症监护室。她的呼吸极其微弱,心率不稳,医生下了病危通知:缺血缺氧性脑病,大脑皮层广泛性坏死,再晚半小时,很难再抢救回来了。

她被机械通气维持生命,四肢僵硬如枯木,脸上仍保留着施暴时的瘀痕——有的来自勒痕,有的来自被枕头活活压下的压迫伤。

即便之后转往杭州、河南两地医院进行多轮抢救,李莉也再没真正醒来。她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但意识未曾恢复,连自主吞咽都无法完成。

医生最后的诊断残酷而清晰:大脑严重萎缩,37岁的她,大脑功能水平已接近八九十岁老人,语言功能彻底丧失,无法坐立、无法行走,四肢因长时间卧床而严重挛缩,肌肉萎缩如绳索般紧绷,每一个翻身、每一口流食,都需旁人全力协助。

比这些肉体上的损伤更难修复的,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创口。

每当护士替她擦洗身体,她便浑身战栗,像一只濒死的小兽,无声地流泪。泪水沿着她瘦削的面颊滑落,滴进枕巾里,谁也不知道她是否还懂得恐惧,只是她的眼角,会在陌生人靠近时微微抽动,像是在闪回地狱。

而那位目睹了一切的女儿,则沉沦得更快。

她没有流血,但上海依然致命。事发后回到学校上学的她,多次用圆规划破手臂。她夜里频频惊醒,尖叫得撕心裂肺,说有人又来了,说“他在门口”。

她再也不肯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哪怕是白天,窗帘必须紧紧拉上。心理评估结果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学校老师说,她坐在教室里时常盯着门,眼神空洞,如同等待随时可能破门而入的恶魔。曾经灵动明亮的眼睛,如今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孩子该有的光。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媒体开始关注这起骇人听闻的入室施暴事件。加害者名叫陈宇,22岁,无固定居所,长期游走城市边缘。

他被以抢劫罪、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庭审现场,他神情木然,只是在法官询问时低声说道:“反正活着也没意思,我本来就不想活了。”

法律终究会审判恶人,但对于李莉一家来说,生活的泥沼才刚刚开始。

李莉的治疗费用已接近90万元,这还不包括后续长达数年的康复费用。家中没有任何积蓄,只能靠亲戚东拼西凑,贷款借债。

李莉的哥哥辞去了原本收入不高的工作,成为她的全职看护;她的丈夫,则因长期精神压抑与无力感罹患重度抑郁,几乎无法工作或正常交流。

如今,全家唯一的固定收入,是每月1200元的低保,连一盒进口营养液都买不起。每一次推开病房门,都像在揭开伤疤;每一次交费窗口前的停顿,都像在对生活妥协。

更让人心寒的是,加害者陈宇虽已被捕,但他的监护人,始终没有露面,一次道歉也没有。面对受害家庭的追责,他们只丢下一句冷冰冰的回应:“他已经成年,自己犯的事,我们不负责。”

这一场意外,成为彻底撕裂这一整个家庭的灾难。法律或许能裁定是非,但无法缝合一个家庭支离破碎的现实。李莉依然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她不说话,不动弹。仿佛灵魂已经先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莉的命运像一块石子,被扔进平静水面,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很快扩散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网络评论区瞬间炸开:“这才是最可怕的,完全随机,毫无预警!”“你永远都不知道你家门口什么时候藏了一个疯子!”“住商场楼上都出事,那独居的怎么办?”“随即作案没有逻辑,防不胜防!”

当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起“邻里矛盾”或“财产纠纷”,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无差别暴力犯罪”时,一种深深的不安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谁能保证,明天不会是我?”

这并不是个案。近两年来,“陌生人暴力”“随机袭击”“入室伤人”等关键词屡屡登上热搜。

北京地铁中女子被割喉、上海街头男子拿砖袭击路人、成都某小区电梯内男孩被陌生人猛推倒地……它们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既定目标,犯罪动因往往模糊、混乱,有的只是偶然性、机会性、情绪性和——不可预测性。

李莉的遭遇,便是其中最极端也最典型的一例。

社交平台上,无数独居博主发布视频:“我今天换了新门锁,多加了一道链条。”“门上贴了假的‘警犬出没’标志,还装了两个摄像头。”“我把菜刀放在床头柜下,真的很怕。”

但这扇门,真的挡得住一个蓄意的疯子吗?

正如有媒体评论指出:“安全感不应只是个体的幻想,而应是制度的托底与社会的护栏。”

有心理学专家呼吁,类似陈宇这样的“高风险边缘人群”,必须纳入多部门协作管理体系中,从社区网格化治理、公共精神卫生服务,到警民联动预警,缺一不可。而不仅仅是“等出事了再来追责”。

风暴过去了,但瓦砾还在,断裂仍在,伤口未愈。

李莉的家,仍被那场六月的浩劫撕开了一道无法弥合的裂口。曾经布满温情的小屋,如今成了噩梦的原点;那个曾坐在书桌前描绘未来的女孩,如今在心理治疗室里画出一张又一张黑色的窗帘与无脸的人。

医生说,李莉的恢复将是“终身课题”;心理咨询师说,女儿的创伤“可能会一生伴随”。

我们常常被热搜上震惊人心的瞬间打动,却忘了那些“热度消退后”的漫长岁月,才是真正的苦难现场。

而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这样的事,再也不要发生。

希望再也没有孩子,需要用整个人生去治愈一次13岁的噩梦;希望再也没有母亲,要用生命去替女儿挡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希望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永远只是一种警醒,而不必成为任何人的亲身经历。

来源:艺述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