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素京津冀 科学创未来——我与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B站影视 2025-01-07 11:46 3

摘要:“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12月14日,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总决赛)火热上演!京津冀三地18支精英队伍汇聚一堂,向年度最高奖发起冲刺。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结束后,三地选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大赛带来的惊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12月14日,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总决赛)火热上演!京津冀三地18支精英队伍汇聚一堂,向年度最高奖发起冲刺。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结束后,三地选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大赛带来的惊喜与收获,畅谈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的独特魅力。

▲总决赛现场

北京赛区:活动形式多,科素融日常

“通过比赛我收获了更多知识,也收获了新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会在课本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知识点,不断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代表北京市丰台区科协参加总决赛的程梓豪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今年只有11岁,是总决赛现场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在抢答题环节,他表现十分出色,但被问到为何了解如此多内容,他只是谦虚地说,“因为之前看到过类似的知识,有一些积累。”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科协代表队的程梓豪带来的《合理用锂 安全有锂》科普讲解获得“最佳科普讲解奖”

获得二等奖的北京市朝阳区科协代表队选手李明也有同样的感受。通过参与大赛,学习到很多实用的科学知识,也有机会在与其他选手的较量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希望今后继续努力追上其他选手的步伐。

▲北京市朝阳区科协代表队选手李明(左)、刘振霞(右)

除了2024年积极参与的选手,不少往届选手也早已将大赛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2020年、2021年大赛决赛选手,2021年最佳网络答题奖获得者,延庆区英语教师赵卫星直言,“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参加这个比赛,到现在已经坚持7年了。”

同样作为教师的张艳也曾是2020年的决赛选手。她说,“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大赛的答题平台答题10分钟,可以说大赛的答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质,大赛以其创新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覆盖了越来越广泛的参与群体。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成功举办的第三年。据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北京市结合16+1区特点,定制各区专属宣传海报,举办线下推广活动17场;制作并发布《大咖请回答》系列科普短视频10期,开展专家连线直播活动5期,相关内容在京津冀三地累计传播量超374万次。

此外,为加强协同联动,不断增强三地凝聚力,北京市联合北京、天津多家纲要实施办成员单位、高校科协及学协会等39家单位推出专项答题30期,参与答题123.3万人次。

天津赛区:日常勤积累,赛场展锋芒

“手拉手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心连心共建和谐健康中国,我们是天津海关”,这是天津海关代表队杜鹃、卢子琨的参赛口号。经过激烈比拼,他们最终获得总决赛一等奖。在喜悦之余,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参赛经历。

总决赛的紧张激烈最是令人难忘,杜鹃回忆道。大赛风险题环节时,在已经是全场最高分的情况下,是保守求稳,还是乘胜追击?心里难免紧张纠结。“在同伴的鼓励下,我迅速调节情绪、稳定心态,挑战最高分值的风险题,最终成功为队伍赢得了全场最高分。”

▲天津海关代表队选手杜鹃(右)、卢子琨(左)

“我和杜鹃平时都有作科普的经历,杜鹃发表过不少科普文章,知识涉猎广泛。我因工作需要,经常为各类人群作科普,讲解智能化设备等前沿科技在海关监管领域的应用。我们二人一文一武,各显所长,优势互补。”卢子琨介绍道。

在二人看来,大赛集中体现了三地各行各业公众良好的科学素养,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共同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实践成果。

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的丁凌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答人”。她积极参与大赛线上答题,个人积分和全市排名成绩优异,但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科普工作者。在区科协指导下,她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抓手,动员各社区开展赛事推广。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大赛、谈论大赛,对整个街道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天津市科协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启动以来,天津市44家市纲要办成员单位、16个行政区、21家高校科协以及169家市级学会纷纷响应,积极转发活动通知及答题页面,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平台跟进报道赛区进展情况,吸引了大批公众踊跃参与,天津市的科普热情持续升温。

“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已逐渐成为天津市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有力抓手。”天津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北赛区:科学扬帆起,少年智先行

近年来,大赛参赛者的年龄层逐渐趋于年轻化。2024年,一位9岁的小选手,刷新了河北赛区参赛年龄最小纪录。

这位来自河北省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三年级的姜若谷同学,对太空和航天知识的兴趣很高,家里有大量相关绘本、图书,以及能够展示天文现象的各种模型。他直言,特别感谢科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在报名及备赛中,对他的帮助。今后,还要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更多科学知识。

与他一同挑战答题的四年级同学安晟泽喜欢自然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他表示:“参加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特别有意义,让我发觉了自己在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以后要读更多的书,增加知识储备”。

该校教导处副主任贺畅介绍道,学校2024年共有近200名学生参与大赛线上答题活动,以上两名同学还参加了该区的晋级赛。“大赛是积累常识非常好的途径。在参赛中,同学们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北京、天津的同学同台竞技,也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科学知识,开拓了视野,希望有机会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第二次参加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河北赛区决赛的河北省科学院代表刘春卯,与同事曹倩荣组成了代表队。她们自觉对航空航天以及科学家精神方面的知识略有欠缺。为补齐“短板”,二人大量查阅资料,把神舟系列飞船、运载火箭等资料下载成册,并通过大事记的方式整理出便于记忆的“思维导图”。

▲河北省科学院代表队选手刘春卯(右)、曹倩荣(左)

参赛以后,同事们发现刘春卯和曹倩荣涉猎的领域越发广泛,逐渐成为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答题能手。

据河北省科协介绍,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河北赛区参与答题人数创历史新高。科协充分利用线上媒体,全方位宣传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营造全民参与科学答题的活动氛围。赛事期间共开展相关报道70余次;同时,积极组织赛事推广与选拔活动,共有47支代表队被推荐参加河北赛区晋级赛。

大赛引领,京津冀三地提素显著

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深入,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在成功举办数届的基础上,大赛持续推陈出新,力求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科普体验。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采用线上自主参与模式,鼓励公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小屏”自测答题,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科学知识储备,还增强了公众的学习能力。此外,大赛持续开展线下专题推广活动,形成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模式,共同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据统计数据,截至总决赛结束,大赛答题平台新增用户50.37万人,京津冀三地公民参与答题超60.4万人次,平台浏览量达1185万次,覆盖了更广泛的参与群体。此外,总决赛通过现场直播方式,在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河北省科协官方平台,以及科技日报、光明网、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中国青年报、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B站账号、北青网、北京科技报、北京时间、科普中国、爱奇艺、《少儿科学周刊》视频号等超30个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达1031.6万人次。

从2022—2024,变化的是形式与内容,不变的是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内核与坚强动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发展至今,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已成为推动京津冀科普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竞赛的形式,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激发公民科学兴趣,培养公民创新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面向未来,大赛仍在持续努力!

记者:贾朔荣

来源:北京科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