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大唐的文人而言,写诗写的再好,顶多就是有点名气,既不能改变家庭状况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对于大唐的文人而言,写诗写的再好,顶多就是有点名气,既不能改变家庭状况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要是没有一官半职,家族又没有显赫的人,还得服徭役,要是不小心死于徭役,这辈子就是结束了,太不值。
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将入相,光耀门楣。
尽管这样太俗,但大唐的文人对于功名却是相当热切和执着的,将其视为自己这辈子最高的追求。
为能步入仕途,大唐文人们穷尽一生参与科举,就是希望能够一步登天。
可惜大唐科举实在太难,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所谓“明经”,即“明经科”,只要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大概率可以考中。
至于“进士”,则是“进士科”,考察诗、赋,需要学子临场发挥,也是最能显示学子真实才学的科目,能考中的,往往是少数人。
所以“进士科”的含金量最高,自然前程更好,“明经科”相对容易,但仕途基本被焊死,自然得不到有抱负的文人青睐。
这就导致更多人走“进士科”这个独木桥,但能考中的寥寥无几。
当然除了走科举外,其实还有一条路,即厚着脸皮向当朝权贵献诗,请求权贵引荐,说不定能捞得一官半职,也算步入仕途了,比如杜甫就是走的这条路。
杜甫出生于官宦家庭,先祖是西晋名将杜预,父亲和祖父都当过官,自然不需要服徭役。
杜甫
而在父亲的影响下,杜甫自幼苦读,七岁能作诗。
可惜多次科举落第,始终未能考中进士,不得已 ,只能走权贵的路子,各种投赠干谒等等,但始终未能得到青睐。
天宝九载(750年),趁唐玄宗祭祀的时候,杜甫上了《三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当即命宰相出题,想要考考他的文采。
可惜杜甫没能抓住这个机会,只得到一个“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的评价。
尽管未能一鸣惊人,但却获得了候选官吏的资格,安心等候即可。
天宝十四载(755年),苦等多年的杜甫终于被授予了官职,去河西县担任县尉,这一年,杜甫四十四岁。
年轻的时候,杜甫也有一段“快意”的读书游历生活
河西尉,品级从九品上,职责是“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还负责“案察奸宄”,换句话说,河西尉需要管理当地的收税、治安、司法等等,始于实权官。
可惜这份还算不错的官职,杜甫并没有接受。
为啥呢?因为杜甫认为河西尉需要“鞭挞黎庶”。
一直以来,杜甫对底层劳动百姓都有深深的同情,日后的《三吏》、《三别》,就是对底层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中《石壕吏》里面就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吏”其实就是本县县尉,如果杜甫真的去当了河西尉,那岂不是说“反派竟是我自己”?
石壕吏
事实上,除了杜甫,当时很多文人,其实都不愿意当县尉的。
比如杜甫的好友高适在封丘当县尉时就说过:“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和杜甫一样,高适也是“深觉农夫苦”的文人,但“无因见明主”,这才当了几年的封丘尉,后来,他宁肯去投奔哥舒翰到边疆打仗,也不愿意当这个需要“鞭挞黎庶”的县尉。
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亦是如此,在《论和籴状》里,白居易说:“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睹”。
所谓“和籴”,就是用较低的价格征收农民的粮食,百姓自然不乐意,不得已,需要“亲自鞭挞”,可见高适说的“鞭挞黎庶令人悲”并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写照。
可见当时的杜甫对于河西尉到底要干啥,是一清二楚,良心不安,下不去手,不如不去。
杜甫不去担任河西尉,是出于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属于文人心忧天下的写照,是值得称赞的。
但对于他的仕途而言,却是大大的可惜。
为啥,因为河西尉的起点很高。
大唐共有三百多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早些年,县分十等,自高到低分别是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
而到唐玄宗时期,县又合并为五等,即京、畿、望、紧、下。
所谓“京县”包括长安县、万年县、河南县、洛阳县、太原县、晋阳县六个长安城直辖的县。
唐朝京、畿
“畿县”,即京畿府(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所辖之县。
“望县”,即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县。
“紧县”,则稍逊于望县的县,剩下的则是“下县”。
县的等级不同,这就导致高等县官员的品级高于次一等的县。
下等县改任高等县,哪怕同样的官职,在大家眼里,都是升迁,反之则是贬谪。
而河西县,则是第四等的“紧县”,当时有一百多个这样的“紧县”。
尽管河西尉只有从九品上,但却是科举考中进士的待遇。
今天我们喜欢讨论哪些部门是实权部门,坐哪个位置升迁比较快,实际上早在唐朝,大家就开始研究了。
天宝末年的进士封演在自己的《封氏闻见记》里,就对进士出身的官员升迁路线提供了生动的描写。
初入官场,最好的路线就是在秘书省、集贤院等藏书机构任校书郎、正字,随后在京畿县担任县尉或者到重要的藩镇担任巡官、推官、掌书记。
如果名次不好,或者能力一般,则在京城官署任职,或到州府任参军、列曹参军等职,或到中下县任县尉、主簿、县丞,或到远次要藩镇任巡官、推官、掌书记。
而干了几年需要升迁的时候,在不管在地方还是朝中,最好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然后外放担任州县县令或录事参军,或升任郎官,或去重要藩镇任判官。
差一点的则继续在中下州县任县令、县丞、主簿、各曹参军,或在次要藩镇任判官。
到了官场后期,如果在朝,最好担任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中书舍人、给事中、六部侍郎、尚书、太常寺、秘书省卿、监或少卿、少监。
当然如果能力够强,则担任同平章事。
如果在地方,则担任任一州或数州刺史、都督,或担任州别驾、长史、司马,或担任幕府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盐铁使等。
说到杜甫的河西尉上,起点就是封演说的,担任中下县的县尉。
杜甫并非科举进士出身,这样的起点,算是比较高的了
考虑到杜甫并非科举进士出身,这样的起点,算是比较高的了。
可惜杜甫对这样的起点不重视,反而轻言放弃,着实有些可惜,取而代之的就是另一个官职——太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虽说是太子府的官职,但却是一个虚职,没啥实权,也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但毕竟在天子脚下,而且还是太子府的官职,方便自己继续结交权贵还不需要欺压百姓,正合杜甫心意。
所以杜甫写了《官定后戏赠》,表示自己“不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的心态。
可惜没当多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出逃长安,杜甫前往鄜州羌村避难。
后得知太子李亨在灵州登基,立即北上,可惜途中被叛军所俘,和王维一起关押在长安。
或许叛军认为杜甫仅仅只是太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不起眼的小官,也没太在意,杜甫幸运的逃出了长安,然后前往灵州投奔了唐肃宗。
杜甫毕竟是太子府的属官,且听闻杜甫的文采,唐肃宗当即封他为左拾遗,这也是杜甫的第三个官职。
左拾遗属于谏官
和河西尉相比,左拾遗品级是从八品上,高了两个品级,且左拾遗隶属谏诤机构,职责是时时谏言,参与议事,属于天子近臣。
别看品级小,属于品卑而位重的职位。
不仅能参与常朝,地位甚至高于一般官员,传统概念中,低品级的官员在路上遇到高品级的官员,需要为其让路以示尊敬,但左拾遗除了给百官之首的宰相让路外,其余官员,无论品级,无需让路。
而在《封氏闻见记》里,拾遗和监察御史一样,属于精英升迁一路,可见唐肃宗对于杜甫的重视。
要知道正经考中进士的王维一开始的职位不过是太乐丞,也就是负责宫廷礼乐的官职,干了十四年后才担任右拾遗,后官至尚书右丞。
至于名臣张九龄,一开始是校书郎,但在五年后才担任左拾遗,后官至宰相。
张九龄也算奇才
和杜甫的好友高适在封丘县尉后,隔了七年才担任左拾遗,后官至散骑常侍。
对比杜甫,从天宝十四载(755年)到至德二载(757年),这才几年啊?就一跃担任左拾遗,这还是不是正经的进士,属实老杜家祖坟冒烟了。
要是杜甫好好干,日后的官职未必会比好友高适差。
可惜次年六月,杜甫就被贬谪了,被贬谪的原因就是替宰相房琯说话。
房琯、韦见素、崔涣是唐玄宗到达剑阁后派过去的宰相,显然是存着干预朝政的目的,这点,唐肃宗门清。
好在房琯和唐肃宗有些渊源,加上有文采有政绩,且偷偷告诉唐肃宗,说其麾下的兵马副元帅李承光和太上皇有联系,先上投名状,这才得到唐肃宗的重用。
只是后来房琯先是反对第五琦的食盐官营,后府上迎来送往,高朋满座,在唐肃宗眼里,这是要结党,甚至暗中和诸王结交,逐渐失去唐肃宗的信任。
不久房琯主动挂帅要求收复长安,却一败涂地,遭到贬谪。
战败受罚,天经地义,加上他失去唐肃宗的信任,谁也不会触这个霉头。
但杜甫偏不,硬着头极力声援房琯,触怒了唐肃宗。
杜甫之所以声援,纯粹是为了报恩。
想当年杜甫初到长安,科举不中又举目无亲,偏偏钱财散尽、衣食无着,不得已到处投递名帖结交名士,以攀求权贵高官的赏识,但当时仅有房琯赏识他的才华,二人相谈甚欢,结为至交,杜甫这才声援他。
可惜在官场上,这犯了不能因亲因情模糊了公与私的大忌。
杜甫的确不适合当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不适合当官,也不清楚官场上的人情世故,更看不透唐肃宗就是借这个机会贬谪他的心思,反而极力声援,又坐实了结党之嫌,自然被一块贬谪,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司功参军品级虽然为从七品下,但和左拾遗相比,一个天一个地,这一点,杜甫也很明白。
而在华州,杜甫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加上贬谪苦闷,和自己当初的理念相去甚远,干脆辞官,前往成都。
可惜没了官身,一家老小吃喝安顿成了问题,颠沛流离多年后,投奔好友严武。
此时严武正担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就征辟他担任幕僚,官职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这辈子最后一个官职。
虽说这个官职是从六品上,已经是杜甫这辈子品级最高的官职了,但事实上,幕府官是没有品级的。
而为了给幕僚待遇,一般都要加京官衔确定品秩,基层的幕府官在京官衔前加“试”,而中层幕府官加“检校”,可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属于中层的幕府官。
而严武还特地上奏,给了杜甫他“绯鱼袋”待遇,这是五品散官以上才能有的,属实不低了。
尽管这个检校员外郎地位还是不如长安真正的工部员外郎,但杜甫还是很重视这个职位的。
可惜,这个官职终究是幕府官,没有真正的官职稳定,随着严武的死,杜甫所有的一切地位和待遇通通归零,杜甫不得不继续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真不适合官场。
明明河西尉和左拾遗是他此生含金量最高的官职,但都被他轻言放弃,后颠沛流离,最终被活活撑死,有些令人唏嘘。
但国家不幸诗家幸,最适合的杜甫的还是当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