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进屋内,王德明轻轻擦拭着床头柜上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伴张秀兰笑得那么温暖。今年是他八十岁大寿,也是老伴离开的第三个年头。
清晨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进屋内,王德明轻轻擦拭着床头柜上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伴张秀兰笑得那么温暖。今年是他八十岁大寿,也是老伴离开的第三个年头。
"秀兰啊,你走得太早了..."王德明喃喃自语,目光中满是思念。他们相濡以沫五十三年,一起将五个儿子拉扯大。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六十年代末的光景,他和秀兰都在纺织厂上班。秀兰是车间里出了名的巧手,编织的毛衣总是那么漂亮。结婚后,日子虽然清贫,但两人互相扶持,从不叫苦。
"咱们家穷,但孩子不能穷教育。"这是秀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供五个儿子读书,他们省吃俭用,秀兰晚上还要赶着织毛衣贴补家用。冬天的夜里,王德明常常看着妻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忙活到深夜,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你歇会儿吧,别太累着。"他会轻声劝道。
"没事,趁着订单多,多做几件。大儿子马上要上高中了,学费可不少呢。"秀兰总是这样回答,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笑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五个儿子像竹笋一样蹭蹭往上长,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王德明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去建筑工地打零工,秀兰则把厂里的工作和织毛衣都保持着。虽然辛苦,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考上大学,夫妻俩心里比蜜还甜。
"德明,你说咱们这辈子值不值?"秀兰有一次这样问他。那时候他们刚送走最小的儿子去上大学,两个人坐在院子里乘凉。
"值啊,怎么不值?五个儿子都争气,以后有出息了,咱们就享福了。"王德明笑着回答。秀兰靠在他肩上,轻轻点头。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前秀兰突发脑溢血,走得太突然。送她最后一程那天,五个儿子都回来了,可没几天就各自忙着回城里上班。偌大的院子,只剩下王德明一个人。
现在的日子,王德明过得很规律。每天早起浇浇院子里的花,那些花都是秀兰生前种的。中午熬点稀饭,炒个青菜。晚上就着电视声,一个人细细咀嚼这清淡的晚餐。
邻居老张家常劝他:"德明啊,你也别总是自己住着,去儿子家住段日子也好啊。"
王德明总是摆摆手:"我这不挺好的吗?他们工作忙,我去了反倒添麻烦。再说了,这老房子里都是和秀兰的回忆,我舍不得离开。"
说这话时,他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飘向墙上那张全家福。照片是秀兰六十大寿那年照的,那时候五个儿子都在身边,儿媳们也都来了,好不热闹。如今再看这张照片,总觉得恍若隔世。
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德明常常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秀兰啊,你在那边过得好吗?咱们的儿子们都长大了,可怎么越长大,越觉得离咱们远了呢?这些话,他只能默默藏在心里,连着那份思念,一起在寂静的夜里发酵。
02春节前夕,王德明把五个儿子都叫回了家。自从老伴走后,这样的全家聚会越来越少。老人特意去镇上采购了一大堆菜,想给儿子们做顿饭。
"爸,您别忙活了,我们出去吃吧。"大儿子王建国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有些不忍。他在省城一家外企做高管,平时工作压力大,难得回来一趟。
"就是啊,爸。这大冷天的,您就歇着吧。"二儿子王建民附和道。他在市里开了家装修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老人执意要自己下厨:"在外面哪有家里吃得香?你妈在的时候,最爱给你们做红烧肉,我这几年也学会了。"
灶台前忙活的背影有些佝偻,但依然倔强。五个儿子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坐在了老屋的餐桌前。这张桌子陪伴了他们几十年,边角都磨得发亮。
"爸,您还是搬到城里住吧。"三儿子王建军突然开口,"您一个人在这住,我们都不放心。建国哥家里有空房间,您去住段时间?"
王建军在医院当医生,最懂得照顾老人。但他的提议立刻引来了大哥的尴尬咳嗽:"这个...我家那套房子虽然大,但平时就请了个阿姨收拾,老爸去了怕不习惯..."
"要不去我那儿?"二儿子王建民说,"就是可能有点吵,装修公司天天有客户上门。"
老人将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放在桌上,笑着摇头:"我这不挺好的吗?自己种种菜,遛遛弯,跟街坊邻居说说话。再说了,你妈的坟就在村后山上,我走两步就能去看看她。"
"爸,您这思想得转变啊。"四儿子王建平开口了。他在市政府工作,说话总带着几分官腔,"现在讲究养老院养老,专业人士照顾,比您自己在家强多了。我托人看了家不错的养老院,环境好,护工也细心。"
老人的手顿了一下,脸上的笑容略显僵硬:"养老院?那不是没人要的老人才去的地方吗?我还能照顾好自己。"
"爸,您别这么想。"最小的王建文打圆场,"哥几个也是担心您。您想啊,我们平时工作都忙,也照顾不了您。"他在一家科技公司做程序员,经常加班到深夜。
饭桌上的气氛突然变得沉闷。老人夹了一筷子菜,声音低沉:"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可我就想在这老屋里住着,和你们妈的老照片说说话,看看她种的花开得怎么样。你们要是担心,多回来看看我就行。"
"爸,这不现实。"王建国叹了口气,"光是交通就要两三个小时。再说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经常往返?"
"是啊,爸。"王建民接话,"您要是住在城里,我们下班还能照应着。"
老人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给儿子们夹菜。他们有说有笑地聊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谈论着房价和孩子的教育,但这些话题都与老人无关。他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儿子们,仿佛又回到了他们小时候在这张桌子上吃饭的情景。
那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吃饱,他和秀兰总是最后才动筷子。现在儿子们都出息了,但那份期待他们回家吃饭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饭后,五个儿子都推说有事,匆匆离开了。临走前,王建军往老人口袋里塞了一千块钱:"爸,您要是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望着儿子们远去的车影,老人在院子里站了很久。夜色渐深,寒风吹过,老屋显得格外空旷。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钱,苦笑着摇了摇头。秀兰啊,你看到了吗?咱们的儿子都有出息了,但这份出息,怎么就让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03腊月的寒风中,王德明起了个大早。今天是他八十岁大寿,按照老传统,这是个大日子。他特意去理了发,换上秀兰生前给他做的那件深蓝色棉袄,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可他的眼神里却透着一丝忧虑。
"德明啊,今天你大寿,准备得怎么样啊?"隔壁老张打开院门,探头问道。
"孩子们说要安排,让我什么都别操心。"王德明笑着回答,眼角的皱纹深深地堆积着,"他们说订了镇上新开的大酒店,挺气派的。"
"那敢情好啊!"老张拍着他的肩膀,"五个儿子都有出息,这么大的日子肯定安排得妥妥的。"
王德明点点头,转身进了屋。他望着墙上的老照片,轻声说:"秀兰啊,你说孩子们今天都能按时来吗?"
电话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是大儿子王建国打来的:"爸,那个...公司临时有个重要客户要见,我可能要晚点到...您先和其他人吃,我尽量赶过来。"
话音未落,二儿子王建民的电话也进来了:"爸,今天工地上出了点状况,我得去处理一下。您别担心,我肯定来,就是可能要等晚上了。"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其余三个儿子也都打来电话,理由各不相同:三儿子值班走不开,四儿子有个紧急会议,小儿子要处理系统故障。
王德明坐在门槛上,看着院子里秀兰种的腊梅开得正艳。记得秀兰在世时总说:"咱们养儿防老,将来有福了。"可是现在,连自己八十大寿这样的日子,儿子们都来不了,这算什么福气?
中午时分,订好的酒店打来电话确认订座。王德明攥着手机,迟疑了许久,最终还是说:"不好意思,今天可能要取消了。"
他从柜子里取出秀兰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老伴啊,你说咱们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们了?以前为了供他们读书,咱们省吃俭用,你织毛衣织到手都变形了。现在他们都出息了,可这出息却成了不能回家的理由。"
下午,天空开始飘起小雪。王德明煮了一锅饺子,那是秀兰生前最爱包的三鲜馅。他一个人坐在桌前,夹起一个饺子,突然发现已经泪流满面。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是大儿子王建国:"爸,实在对不起,今天真的走不开。这样吧,我给您转一万块钱,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等过几天我休息了再回去看您。"
"不用了,"王德明的声音很平静,"我知道你们都忙。"
挂了电话,他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雪,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从柜子里取出秀兰的照片,又从抽屉里拿出两个红包——那是他准备给儿子们带来的孙辈们的压岁钱,原本想趁着大寿这天一起给了。
穿上厚棉袄,戴上秀兰给他织的围巾,王德明推开了家门。雪下得更大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秀兰啊,你在那边一定冷吧?我这就来陪你。"他喃喃自语着,颤巍巍地朝村后山的方向走去。那里,是秀兰的坟墓所在。
风雪中,老人的身影显得那么单薄。远处的山坡上,积雪覆盖了一切,只有一个佝偻的身影,在茫茫白雪中,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
这个普通的腊月天,注定将成为一个悲伤的记忆。而此时的五个儿子,还沉浸在各自繁忙的生活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寒冷的雪夜,将永远地改变他们的人生。
04雪越下越大,寒风呼啸着掠过荒凉的山坡。王德明的脚步虽然蹒跚,却始终没有停下。他的肩膀上已经积了一层雪,但他浑然不觉,只是固执地向山上走去。
"秀兰,等等我..."他的声音在风中颤抖,"今天是我八十岁的生日,可孩子们都没来。我想去看看你,和你说说话。"
夜色渐深,气温骤降。王德明的腿越来越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和天地搏斗。他紧紧攥着怀里的照片,那是他和秀兰年轻时的合影,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终于,他在秀兰的坟前停下了脚步。跪在被雪覆盖的坟前,他颤抖着手抚摸着墓碑,仿佛在抚摸妻子的脸庞。
"秀兰啊,还记得咱们刚结婚那会儿吗?"王德明的话语中带着思念,"那时候家里穷,连件像样的家具都买不起。可你从不抱怨,总说咱们苦一苦没关系,要把日子过出个样子来。"
寒风呼啸,仿佛是秀兰在回应他。
"记得建国上学那年,家里连学费都凑不齐。你连着几个月熬夜织毛衣,手都肿得拿不住针。我心疼你,可你总说没事,只要孩子们能念书,再苦也值得。"
泪水在他的脸上结成了冰凌。
"后来建民也考上了大学,家里更困难了。你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去街上摆摊卖小吃。我劝你别太累,你却笑着说:'咱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雪花飘落在他的肩头,却融不化他心中的悲凉。
"建军学医那会儿,学费最贵。咱们东拼西凑,还是差了不少。你把自己仅有的几件金首饰都卖了,说等孩子们有出息了再添。可你到走的那天,也没能戴上一件像样的首饰..."
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哽咽了。
"建平和建文上大学那几年,是最难的时候。我在工地上干活,你在厂里加班,晚上还要织毛衣。咱们省吃俭用,就盼着他们能学有所成。现在他们都出息了,可是..."
寒风呼啸得更厉害了,雪花像刀子一样刮在老人的脸上。但他似乎已经感觉不到寒冷,只是自顾自地说着。
"秀兰啊,你知道吗?咱们的儿子们现在都很有本事。建国在大公司当经理,建民开了自己的公司,建军当了医生,建平在政府部门上班,建文在大城市做工程师..."
"可是..."老人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他们越有本事,就离咱们越远了。今天是我八十大寿,他们一个都没来。我本想着,好歹能和他们一起吃顿饭,说说话。可他们都说忙..."
寒风中,老人的身影显得更加孤独。
"秀兰,我想你了...真的很想你..."王德明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我们一起吃过的苦,熬过的难,他们都忘了。你在那边还好吗?我好想去陪陪你..."
夜色越来越深,雪下得越来越大。老人靠着墓碑,轻轻闭上了眼睛。他的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和秀兰在一起的日子。怀里的照片被他紧紧抱着,那是他此生最后的温暖。
山下的村庄灯火阑珊,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个满怀思念的老人正在妻子的坟前,静静地与寒风作伴。而他的儿子们,此时或许正在温暖的房间里,忙碌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全然不知道,这个雪夜将永远地改变他们的生命。
夜深了,大雪依然在下。王建国坐在公司里,望着窗外的风雪,内心突然涌上一丝不安。他拿起手机,拨通了父亲的号码,却始终无人接听。
"爸,您在家吗?"他又打了几遍,依然是忙音。不知为什么,他的心跳突然加快了。
同一时刻,其他四个兄弟也陆续接到了村里邻居老张的电话:"你们爸找不着了,我刚去他家看,门虚掩着,人不在家。这么大的雪,我们都急坏了。"
五兄弟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王建国立即打电话给其他兄弟:"都别管手上的事了,赶紧回老家!"
当他们陆续赶到老家时,已是深夜。村里的乡亲们举着手电筒,正在四处寻找。
"德明哥晚上出门的时候,我看见他往后山去了。"老张媳妇说,"我还喊他天要下雪别去了,他好像没听见。"
"后山?"王建军脸色突变,"那是咱妈的坟地!"
五兄弟立即分头往山上跑去。雪已经没过了脚踝,寒风刺骨。他们这才意识到,父亲一个人在这样的天气里,该是多么的冷。
"爸!"
"爸,您在哪儿?"
"爸,您应一声啊!"
呼喊声在风雪中回荡,却没有得到回应。
终于,在母亲的坟前,他们找到了父亲。老人静静地靠在墓碑上,怀里紧抱着一张照片,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仿佛睡着了一般。
"爸!"王建国冲上前,摸着父亲冰冷的手,泪如雨下。
王建军颤抖着去探父亲的呼吸和脉搏,却绝望地摇了摇头。其他兄弟也都跪倒在雪地里,放声大哭。
在父亲的怀里,他们发现了那张泛黄的老照片——是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照片背面,还有父亲用颤抖的笔迹写下的最后一句话:"秀兰,我来陪你了。"
更让他们心碎的是,父亲的口袋里还装着五个红包,上面分别写着孙子孙女们的名字。那是他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却永远也送不出去了。
当地派出所事后在例行调查时,翻看了王德明的手机。最后一条未发出的信息写着:"秀兰,孩子们都忙,没能来给我贺寿。但没关系,我这就去找你,咱们一起过。"
那个雪夜过后,五兄弟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们后悔莫及,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他们这才明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亲情。
王建国辞去了公司高管的职务,回到老家开了一家养老院。
王建民把公司交给了别人打理,专心照顾起社区的老人。
王建军在医院设立了老年人优先门诊。
王建平在政府部门推动了一系列养老政策。
王建文开发了一款专门服务空巢老人的应用。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弥补那个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每年父亲的忌日,五兄弟都会带着家人来到父母的坟前。那里已经种满了父亲生前最爱的腊梅,寒冬里依然开得灿烂。
腊梅花开时,总有老人驻足观赏。村里的人会告诉他们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为了儿女吃尽了苦,可到了晚年,却在八十大寿的雪夜里,独自死在了老伴的坟前......
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了一个关于亲情的警示。那些正在为生活奔波的人们,都会因此停下匆忙的脚步,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陪伴至亲更重要?
来源:往事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