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观鱼:别让偶像变成“短保商品”

B站影视 2025-01-07 09:58 2

摘要:前顶流偶像鹿晗因“违规”被全平台限流并禁止关注的消息,给这个娱乐圈抓马之周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次鹿晗工作室也没有像此前一些明星那样含含糊糊做“谜语人”,火速发布道歉声明,算是大方承认这次被处罚源于之前直播中飙脏话和竖中指等一系列“放飞自我”的行为。

前顶流偶像鹿晗因“违规”被全平台限流并禁止关注的消息,给这个娱乐圈抓马之周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次鹿晗工作室也没有像此前一些明星那样含含糊糊做“谜语人”,火速发布道歉声明,算是大方承认这次被处罚源于之前直播中飙脏话和竖中指等一系列“放飞自我”的行为。

违规、犯错、立正、认罚,大家批评,这些都没有什么好多说的,鹿晗被处罚相信也是有关部门借由其知名度“敲打”公众人物在包括并不限于直播间的公共场合不可“太放肆”。

但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发生后不同群体的截然不同的反应:

如果你是个对鹿晗、对饭圈毫无兴趣,日常“守序善良正能量”的路人,可能会说:“早该管管了,这么一个有这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追随的明星怎么能这么粗鲁?他这样的偶像不应该是‘温柔善良有礼貌’的人设吗?暴露本性了吧……塌房吧哥哥”

而鹿晗的粉丝,以及对饭圈比较了解的人则很有可能持相反的看法:“鹿晗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啊!他的粉丝就喜欢他这样‘真性情做自己’,再说直播间无下限甚至宣扬极端思想的多了去了……”——而这部分人其实才是偶像经济的“衣食父母”。

这种反差背后的原因是,今天的鹿晗,已经不是当年EXO里的“欧巴”鹿晗,也不是归国后流量经济最辉煌时候的“顶流”鹿晗了。

流量偶像经济一路起起伏伏发展到今天,内娱的流量明星大概分为三大流派:

日系“家族”派,以模仿日本杰尼斯家族的“TF家族”为代表,第一代“TF BOYS”的三位已经一路创造历史,从土味励志儿童成长为活跃在影视舞台的翩翩青年,二代时代少年团和三代“T.O.P登陆少年”已经是浩浩荡荡簇拥者众多,并且形成了相当稳固的现象级“内部粉丝文化”。

“TF二代”时代少年团已经成为各大晚会综艺上的常客

韩系“海归”派,(如果抛开太过古早的韩庚不谈)以曾经的顶级韩团EXO中活跃的“归国四子”(鹿晗、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为代表,此外王一博、以及很多后来这个模式的复制者,这些偶像大多是先远赴韩国成为娱乐公司的练习生,在成熟的韩国偶像流水线上历练和竞争,当获得足够的名气和实力时离开艺人地位和待遇都堪忧的韩娱,转攻内娱。

EXO时期的“归国四子”

内娱“土产”派,以李易峰、肖战、蔡徐坤等为代表,他们的包装和运营套路是国内在借鉴和融合日韩比较成熟的偶像造型和粉丝运营模式,再结合本土特点而“调配”出来的,话术和组织架构更加“接地气”,偶像本人也不以唱跳作为本行,往往是“平台选秀-偶像剧-资源飞升”的路径。

无论是哪个门派,这些初代顶流在经历了风光无限的热闹之后,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质,都走上了不同的转型之路。总结一下,大致也可以分成三派:

有的人迷失了自我,丑闻缠身,走上了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自然是光速陨落,成为“法制咖”后“全网查删”。

大部分在积极向职业寿命更长的演员行业转型,一边是自带着流量、粉丝和其带来的巨大“免费好评和自带干粮的宣传”,一边是机会、资源、能够获得主流认可的角色,再加上明星本人磨炼演技、突破自我的个人努力,这些年大小荧幕上少不了“初代顶流”的身影。

王一博(左)在《追风者》和易烊千玺(右)在《长津湖》中扮演的角色

还有一部分,则是见过繁华后逐渐松弛下来,抛开偶像包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鹿晗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鹿晗在音乐创作和唱跳上本身就谈不上多大的天赋和造诣,《上海堡垒》不仅短暂关上了中国科幻的大门,更是长期关上了鹿晗进军大银幕的大门。当然,小荧幕上的《甜蜜暴击》除了让他本人收获了爱情之外,对于观众只有无情的“暴击”。

而鹿晗本人也越来越厌烦保持“偶像”人设——原本在韩娱流水线上打造的“商品”鹿晗,是依照他的外形设计的“王子”“柔美”“小鹿一样乖巧”直戳少女心的纯情人设,而真实的鹿晗可能就是一个北京土著、热爱运动、有点混不吝的粗粝男人的性格——对于他本人来说,越接近真实就越松弛,越维持人设就越懈怠,这种有了足够粉丝基本盘就控制不住“活出自我”的倾向像极了财富基本自由后就躺平上班摸鱼的上班族。

他和关晓彤高调宣布恋爱洗掉了很大一部分把他当成“标准偶像商品”消费的粉丝,但洗粉之后留下来的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喜欢他“真性情”的粉丝,而这些冲着这种鹿晗继续追随的粉丝,自然不会对今天直播间里放肆流露的鹿晗失望和“塌房”。

鹿晗在直播间状态和言行制造了多个热搜,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造成流量偶像一切问题的根源莫过于这些明星身上的“商品”属性太重了。鹿晗虽然已经34岁了,但他身上依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只要他在娱乐圈一天,就永远会被当成商品打造。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一切“活人”“自我”的宣言和行动都是很矛盾和虚妄的——当他不想做花美男想做糙汉,那好,“北京爷们儿”就成为了他吸粉的新人设,偶像机器会继续收集愿意为这个人设买单的消费者;当他不想做偶像想做演员,因为身上的经济价值,他拿到的角色往往都是大于他能力范围内的主角资源,在这样的违和之下,粉丝越捧场,路人缘就越惨淡……

也许,每个粉丝心中都在规划一个完美偶像:20出头靠顶级美貌让无数人倾倒,30出头光芒万丈成为流行风向标,40出头风华绝代成为影帝横扫各大奖项,50以后以OG姿态成为业内永恒传说……和一代代粉丝共同成长,守望相助,成为彼此人生中的精神支柱。

可惜,偶像工业越发达,这样的偶像就越镜花水月。长情的陪伴和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成长,这样健康的路径只会被“短保商品”般用最高的效率榨出最可观的财富的商业逻辑取代。

而明星个人从初出茅庐短短时间被送上巅峰,个人的努力和内心去对抗一整个工业流水线何其难?很多时候要么被磨去棱角随波逐流,要么黑化堕落违法乱纪,要么发疯文学同归于尽——如果一个两个偶像的“塌房”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但发展到短短10年整个工业流水线上“人人有房塌”,“迟早的事”,那就不是一句“我早看他不靠谱”或者“全网下架”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