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同行都在关注的年度10大重磅研究,不要错过!

B站影视 2025-01-06 19:01 2

摘要:随着我国在内分泌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过去的2024年更是涌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接下来将对2024年的重磅研究进行盘点,一起回顾那些为内分泌学科发展添砖加瓦的重要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起回顾一下~

整理丨小林

随着我国在内分泌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过去的2024年更是涌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接下来将对2024年的重磅研究进行盘点,一起回顾那些为内分泌学科发展添砖加瓦的重要发现。

一、柳叶刀子刊:2型糖尿病患者应常规筛查10个项目

《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的一篇视点文章(viewpoint)结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研究所(NICE)指南,提出了10项2型糖尿病(T2DM)年度筛查项目:

• 糖化血红蛋白:建议目标为59mmol/mol

• 测量血压:建议目标为140/80mmHg

• 测量胆固醇:建议总胆固醇目标为5mmol/L

• 视网膜病变筛查

• 通过足部检查进行神经病变评估

• 肾功能筛查:尿白蛋白测试和血清肌酐测试

• 评估动脉粥样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和10年风险评估

• 体重检查和生活方式管理

• 吸烟状况检查

• 肝纤维化筛查:使用FIB-4测量进行肝纤维化筛查

文章中,作者对FIB-4结果及其对应处理流程给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义,这一流程的优势在于FIB-4成本低廉、可及性强,基层诊疗机构也可进行检测和评估,不会增加T2DM患者的分级诊疗难度。那么,具体筛查流程是什么?未来FIB-4是否可用于我国临床实践?点击下方链接一看究竟吧~T2DM患者,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患者,选择降糖药物时的骨折风险被长期低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及循证医学团队系统总结了现有降糖药物长期使用时间与骨折的风险。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大多数女性,短期使用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的骨折风险大致是安全的,但长期服用所带来的骨骼损害则可能抵消该药物所带来的疗效。此外,该研究还为其他一些曾被质疑骨折风险的药物正名,例如以往曾被怀疑因致容量不足而增加跌倒相关骨折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与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四川华西医院李舍予副教授团队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如果骨骼肌减少,可能让T2DM更早来到——而女性和瘦弱型的男性风险更高!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探索骨骼肌含量与T2DM风险相关性的最大纵向研究之一,提示在肉质量较低的女性和男性人群中,骨骼肌的增加与T2DM风险降低相关,为T2DM的预防工作再次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目前,抗阻运动(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被认为能够刺激肌肉生长,是训练骨骼肌的有效方式。

四、世界肥胖地图再更新!

中国数据怎么说?

《世界肥胖地图(2024年版)》总结了全球各国/地区的肥胖数据,并对未来10年(到2035年)的数据变化做出了预测。中国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有多少?需要重视哪些人群的肥胖干预?这篇地图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分析……总的来说,我国的超重和肥胖趋势相比去年数据乐观了很多,但因高BMI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依然令人惊心,我国下一代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管住嘴,迈开腿”依然是保持健康的万能公式,快行动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诱导内源性β细胞再生是可能的。基于此,通过恢复β细胞总量和重建β细胞功能来预防或逆转胰岛β细胞衰竭是阻止T2DM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策略。此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团队Metabolism上发表的动物研究首次系统报道了达格列净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的具体途径。为了进一步探究胰岛β细胞再生的奥妙,洪天配教授团队与其合作团队展开了一项“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GLP-1轴参与SGLT2i达格列净诱导的胰岛β细胞再生”的研究,该研究发表于Diabetes杂志。那么,SGLT2i具体是如何诱导β细胞再生的?这项研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历经了几十年的变迁,目前国内外认可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999年及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关诊断标准(表1)。表1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但这一传统标准已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打破!今年3月,IDF在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杂志重磅发布了“IDF关于负荷后1小时血糖诊断中度高血糖和T2DM的立场声明”,该声明史无前例地将OGTT后1小时血糖(1-h PG)作为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即:

• 1-h PG≥8.6mmol/L的患者考虑患有中度高血糖(IH,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即糖尿病前期),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鼓励参与糖尿病预防计划。

• 1-h PG≥11.6mmol/L的患者考虑患有T2DM,应复查以确认T2DM的诊断,之后给予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为何不再沿用OGTT后2小时血糖(2-h PG)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条件?1-h PG作为诊断IH和T2DM的切点是如何确定的,在预测糖尿病发展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有何作用?如何将1-h PG这一诊断方法付诸临床实践?

5:2MR饮食法效果显著

医生会在T2DM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不厌其烦地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但方案难坚持、体重易反弹、后期仍然需要药物治疗等诸多缺点,使得落实生活方式干预并非易事。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JAMA Network Open(IF=10.5)发表了一项关于“5:2间歇性禁食代餐饮食(5:2 MR)”的EARLY研究,研究发现,在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新诊断T2DM成年患者中,5:2 MR饮食法在16周内显著改善了血糖控制和体重,同时也改善了血压、甘油三酯和HDL-C水平,其疗效甚至超越了降糖药物。

八、Nature全球倡议发布!糖尿病精准治疗,会给临床带来什么?

鉴于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糖尿病的精准分型是治疗的第一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及全球多国专家共同起草的一篇关于对全球糖尿病精准分型治疗的倡议书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倡议书指出,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发病年龄、病理生理学、自然史和疾病轨迹、治疗反应和并发症风险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即便是当前最常见的T2DM),结合临床实践中的标准化方法来定义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甚至可实现通过标准化方式来对指南进行不断变更。具体到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胰岛素的分泌与抵抗情况、患者的肥胖状况等,来更加精确地描绘出糖尿病类型的特征?这2个糖尿病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Nature全球倡议发布!糖尿病精准治疗,会给临床带来什么?

九、BMJ:仅12周,血糖从14.2降至8.4!这种新型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上升,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几乎可以终生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以及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尽管接受了各种降糖治疗,仍有半数以上患者控糖效果不佳。中山大学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牵头的一项重磅研究(发表于BMJ),为新诊断的T2DM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策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强化-简化”治疗方案,患者在应用该方案12周后,空腹血糖水平从入组时的14.2mmol/L降至8.4mmol/L!该研究具体是如何展开的?“强化-简化”方案安全性如何?BMJ:仅12周,血糖从14.2降至8.4!这种新型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十、宁光院士AHA发言!血压控制到这个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1%!

在今年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及其团队主导的重磅研究——BPROAD研究(研究结果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为大会的开场报告,引起全场热议。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与降低收缩压至降低收缩压至,为T2DM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目标的心血管获益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