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神为先,内拔是关键

B站影视 2025-01-05 20:41 3

摘要:练功神为先,内拔是关键,百会一条线,常把会阴牵,小腹一回收,涌泉、会阴提腰间。开胸含胸相结合,下颌回收肩井垂,百会上领,拔脊柱(各个关节),脊柱松,骨(全身)已空。身内气柱转不停。

练功神为先,内拔是关键,百会一条线,常把会阴牵,小腹一回收,涌泉、会阴提腰间。开胸含胸相结合,下颌回收肩井垂,百会上领,拔脊柱(各个关节),脊柱松,骨(全身)已空。身内气柱转不停。

命门气内旋向上找意元体顶百会,同时虚空浓浓混元气由百会合回命门,命门气内旋向下找涌泉,同时涌泉回收,地下混元气合回命门。尾闾下垂收小腹提会阴,百会,意元体、喉头,混元窍,命门,会阴、涌泉,合成上通天,下通地的气柱,气柱往外一开,与天地相合,与宇宙相融为一体,心包太虚,心包宇宙,在这个心包太虚的大气人中,时时观想这个大气人,就是开,时时罩一下自己,就是合。

大气人,小气人;大气人,小气人!一开一合,一合一开,分分秒秒乐融融,在这个大气人中充满了最精纯、最原始的混元气,自己的开合聚散和万物的开合聚散合为一体。没了自己,没了呼吸,没了心脏….只有最精纯最原始的混元气的开合集散……

放松小指在修炼太极拳中,小手指似乎无足轻重,习练者往往不注意它的存在,也不刻意去练小指的动作。但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手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手指有阴阳两条经络,自少泽、少冲始,手太阳小肠经主阳,手少阴心经主阴。

心、小肠在人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保健、养生密切相关。告诉大家,保健医就在自己的身上——是小指。举右手,不要用力,以无名指引领,肩松而起,到极限,不加意念,松小指自然下落。注意,手下落时不挂力,完全自然下落,手和胳膊不挂力,从起到落不以意念支配,越自然越好。

松小指落手时,会感觉到身体很通畅。体验通顺、舒畅。经常松小指,可使脏腑通畅,对便秘有疗效。松小手指不但有养生、保健神奇之效,对太极拳修炼也很重要。有很多拳友为松肩垂肘难求而苦恼,甚至有练家十年二十载肩松不下来,笔者向大家推荐小指松肩、垂肘法。只要经常保持双手小指放松,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松小指、松肩、垂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在技击中,如对方攻来,不要以力去硬接对方,要松小指,令对方扑空,在他欲逃的瞬间,他的精神、呼吸、肢体等都是凹的状态,必然空虚,应迅速进行打击。二人较技是大工程,要经常习练,说着容易练着难,若欲精研深钻拳艺,须勤练补拙,熟能生巧。

小手指不善劲力, 平时只能作掏耳朵那种小的动作, 在武术动作中不占主导, 这是小指的不足,又是它的优势。因为小指难以贯劲用力, 太极拳以阴阳变转, 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行功, 小手指就发挥出绝妙功能。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凡多年双肩松不下来、垂肘垂不下去时, 松小指即可。松小指功法, 易懂易学易操作。小手指放松,腕也可以随之而松, 肘也随松腕而自然下垂, 肩也就自然放松下去, 这是小指在人身上的大作用。

天下武术是一家, 凡习武者周身均应紧凑, 双手应舒展。虽然有些拳种有各种勾屈指法, 但是,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求五指伸开,舒展不挂力。一代吴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提到:“手要平,不要挂力。”从运动生理学上讲,手指的末梢神经只有在舒展五指之後才能发挥更佳的功效。

有不少拳友在较技时五指全伸, 出手没有威力。究其原因,是对於习练的太极拳研究不深, 理解不透,下功夫研究不够。只知五指为掌, 而不知掌中奥妙,不知每个手指都有各自的用途。太极拳是科学的、讲究阴阳变化的拳技,不能单纯以拳论拳。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 不按太极拳的规律行功,又不遵太极拳规范,有悖拳理拳法, 太极内功当然不会上身。

练太极拳时, 五指功用不同,大拇指主自家重心;食指不能著力,主轻扶套路路线;中指主中正;无名指引领向前的动作;而小手指在练拳行功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练拳松小指, 推手松小指,技击同样要松小指, 小指在太极拳中无所不在, 可谓“小鬼当家”。太极拳修炼要求从脚到手放松九大关节, 松小指有益於放松九大关节,有利於松肩垂肘, 有助於放松两踝和两腕。希望太极拳爱好者在实践中勤於研究, 以提高拳艺。

以腰变手太极学堂“以腰变手”或“以腰带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说的是太极状态下的一切动静收放,均须以腰带动,中枢在腰,腰不动,全体不动。身欲动,意主于腰,腰一动全体而动;腰一静,全体而静。十三势总歌中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为何要在腰隙?

我的体会是,太极拳法所修养的法则关键之一在于练身不练招,这个“身”字,是整体之意,是浑圆的整体,身心整合为一,立体浑圆。而能够完成随时随地虚灵运动之主宰,在于身之枢机带动,这个枢机在命门穴(两肾中间),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两肾之所在,所关涉的就是身心性命之本。

太极拳经中所言:“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成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顺遂处,必于腰腿求之”,所要求的正是如此。从根和梢而论之,臂之根节在肩,梢节在手;腿之根节在胯,梢节在足。而臂之下至命门,腿之上至命门,又均以命门为根本主宰,命门上传脊骨而分两肩指挥手臂,下传胯根尾闾会阴而指挥双腿。因此,命门主宰动静而上下相随。所以,太极拳每一动静,均不可乱动,从理念和意念上来讲,都不可放在梢节上,而只能放在腰隙。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身心完整和身法虚灵的要求,并通过不断修炼进取,整合身心资源,提高生命内在能量(内力),达到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的境界。

人们后天习惯,每一动往往不自觉的以手予人,或收或放。而手为身心之梢节,为标为形,意念一在手,必舍弃根本,标本分离,出愣出角,其行明显外露,其力淡薄失据,凡遇阻力,必然抽扯犹疑或生硬对抗,非丢即顶,一动必为对方所乘,败象立显,违背太极理法。太极前辈往往于此处从严教导,谓之“无手”。非但无手,行拳走架和推手中,意中所有梢节均要放弃,一切求于根本,即“腰隙”。久而久之,形成全体动静的浑圆状态,每一屈伸,必有根本,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八面支撑,进退俯仰有所依据。

所谓“挨着何处何处急”,浑身都是手,全身任一切点均可打人,任一关节接触点,均能自然成为攻守点。譬如,与对方对面搭手,无论攻守,均须顺应对手,以腰为主宰,命门以下下沉入地,以上上拔于天,上下对拔,以下催上,或以下引上,以上领下,“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千斤着即成”,对方必然起伏失衡,或收或放,是为无手而有手,处处是手。另外,虚实收放全为命门(两肾)之起落,进退是命门之缩放,如攻出,进则为命门前翻卷动,退则为命门后翻卷动,可真实感觉以腰变手的诀窍。

当内力发出,如打开手枪之扳机,砰然而动,命门刹那弹开;如回收,则如回按板机,全体纳入,引而不发,蓄势于枢机,此为含藏。再:身之上下对拔,上欲出,必下沉。而上领之形,必为下沉之意催动。如草之叶生发朝天,必为其根深扎泥土之力顶动,自然催发。

有人练拳为何没有气感?舞太极就说传统吧,要求精神集中还要放松,动作要严紧。先说胳膊,当你胳膊做动作时时,肩是否放松,肘是否下坠,只要一动就要进行检查。整个手臂还要有向外的撑劲,练到一定程度,就会与脊椎浑然一体,肩肘的运动就要交给脊椎,由脊椎控制。时间长了,就能练出手臂的松沉劲。次说腰跨,一动就要检查是否放松,注意要与肩,肘,手,协调一致。练到一定程度,脊椎的运动就要由腰跨控制。时间长了,就能够练出腰裆劲。

再说膝脚,一动膝,脚就要放松,还要控制肩肘,腰跨的运动幅度。时间长了,就能练出力发于跟。比如,做前弓步的棚,迈出前腿后,肩是否是松出去的?肘是否是用坠意坠着出去的?腰跨是否往前松出去的?膝脚是否是慢慢的踏实,膝盖是否到位,膝盖到位是否控制住腰跨以上的部位停住。也就是,膝脚不动,其他地方绝对不准动一丝一毫。

与其他拳种不一样,太极拳要求下面控制上面,这样才能练出整劲,才能练成浑然一体。力发于跟的目的就是,脚跟一有发力的蹬劲,身体其他部位必须同时跟上,这样才能用上整体劲。比如搬地上的重物,如果光弯腰搬这个重物,腰使劲,手臂使劲很难搬起来,属于身体局部用力。如果身体下蹲,手臂,腰跨,腿脚一起使劲往上搬,就容易得多,属于整体用力。联系到太极拳,当练到能松到脚跟时,用的就是练出来的整劲。

总之,往前去,要往前松出去,往后去,往左,往右都一样。初练太极拳,一般是用手带动身体,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用身体带动手臂。

至于气感,是由于松的程度还不够,无法使得血管得到充分的扩张,所以才没有气感。太极拳属于放松中的运动,由于人们用力气用习惯了,肌肉的紧绷挤压肌肉中的血管等,使得血管无法横向扩张,更无法打通毛细血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做动作时,一要做到动作到位,再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外,还要再加重松的意念,可以说,松无止境,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要不断的加重松的意念。

这样练到一定程度,血管的扩张力大于肌肉的挤压力,气感就会出现,就能够打通毛细血管,就能够使得手掌通红(这一点要说明一下,手掌通红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练出太极功夫也不一定手掌通红,我自己练出手掌红来了,有的师兄弟功夫比我深,却没练出手掌红)。

以上是我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一点体会,有些话是不外传的今天也说了,就算是送给太极拳爱好者的一点小礼物,希望太极拳爱好者能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感受到传统太极拳的魅力。

来源:古法练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