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翻山过境,人类小心围观

B站影视 2025-01-05 09:14 2

摘要:这一支被称为“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位于西双版纳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象群到达普洱市墨江县,此后的两个月里,它们依次造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据澎湃新闻报道,象群在6月1日进入玉溪市新寨村,距离昆明市晋宁区边缘仅约两三公里。按照目前的迁

“来了!来了!野象天团真的来石屏了!”

“一路北迁要去哪?无人机出动监测15头野象群进入云南玉溪峨山。”

这一支被称为“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位于西双版纳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象群到达普洱市墨江县,此后的两个月里,它们依次造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据澎湃新闻报道,象群在6月1日进入玉溪市新寨村,距离昆明市晋宁区边缘仅约两三公里。按照目前的迁徙路径,下午会进入昆明市晋宁区。

这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我国亚洲野象首次进入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以外的地区。

首次被亚洲野象光顾的玉溪市,毗邻省会昆明,是省内第二个城镇化率超过50%的地州。这里的居民鲜少见到野生动物,要想去西双版纳的“野象谷”观象,需要开车十个小时。

几乎所有玉溪人都听说了野象在自己家乡出没的消息。

追野象的人

宋星是元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住在距离元江县城30多公里的乡下。

第一次看到野象出没的视频时,他正在田地上采收水果,四月下旬是桃李子的成熟时节,青绿色的果子像桃子那般大,要赶着时间采收完。

手里的活不敢放下,但他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件事,打算忙完这阵,就找机会去看看野象。

他知道自己离象群很近,象群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政府的无人机、居民们晃动的镜头传递到他的眼前。

“它从西双版纳那边上来,然后经过普洱市,到墨江,就是我们元江和普洱的交界,(然后)经过我们元江”——野象行动的路线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不用看地图就能讲出来。

这是宋星这辈子第一次有机会见到野象。

他对看野象抱有极大的热情。他去过西双版纳的野象谷,那是一个拥有300多只野象的著名旅游景点,“不过那些都是有人照顾的”,跟这次比还是很不一样。

前一天晚上忙完农,宋星迫不及待地开车出发,找野象。

上午宋星到达了野象出没的路边。一开始,前面只停了两辆车,“到下午的时候就水泄不通了,公安的交警,林业部门的值班的人在那里维持秩序”。

公路对面是山,路下面是元江,路上杂乱停着各处赶来的小轿车、商务车、电瓶车、摩托车,人们戴着大遮阳帽、撑着伞,三三两两靠在栏杆上,朝对面张望。

政府的值守人员随时在路边守着,不让村民们靠太近。他们能通过无人机监测到野象的位置。野象就在距离公路直线距离20多米的山上,但树木将它们遮盖得严严实实。见过野象的村民给宋星分享经验,“到三四点左右,它就会到江里面泡澡之类的,那时候就看得到”。

下午,野象一直没有出现。那天的室外温度有四十多度,公路上没个遮挡,被暴晒的村民们热得不行,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了。

此刻,宋星已经等待了六个多小时,徒劳无功。

他决定掉头,启程回家。

但等待的经验往往雷同。就像是等公交的人们前脚出发,后脚车来的故事一样,“后来听说到下午7点多野象就出来了,去江边了”。

就差一点,宋星就能看到野象了。

他不甘心,第二天继续开着车追野象。

然而,去到昨天的地方,他甚至没在公路边遇到值守的人群。

野象走了。

宋星在群里打听,才知道原来野象往另一个乡镇去了。当时天还下着雨,去乡镇还要走山路,但宋星没多犹豫,沿着山路就开了过去——这次要是再没见着野象,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他沿着山路开了30多公里,一路上静悄悄的,别说野象了,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还是算了吧。路远,又是雨天,宋星最终还是没见到野象,沿着原路折返回家。

后来他看地图,“人家说的野象在的区域,差不多就是我在附近了”。可能是报道的时间出了偏差,可能是他挑的道路不太准确,总归是晚了一步。

还会继续追野象吗?宋星觉得不会了,“(野象)已经走远了,地里边活比较忙,现在想去看,也没有时间去看”。

三天之后,野象彻底离开元江,走到了红河州的石屏县。

路遇野象

在这场席卷全云南的看象风潮中,有很多人比宋星幸运。

视频和图片在社交网络上流传。

在一些视频里,野象走进人家里看电视。一对来自广州的情侣在墨江通关暂住了几晚,目睹了六七头野象,它们在民宿外面的小山坡上觅食,距离走廊窗户仅有30米。一个网友连夜开车回家,却在昆磨高速峨山附近堵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高速上有野象,他只好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怨气:“9点16还没吃上饭,我人饿傻了”。

这一天,野象出现在玉溪市峨山县县城附近。“大象来了”,这个消息先是震动了峨山人民,很快辐射了全玉溪,又经由微博、短视频、新闻客户端霸占了上个周末中国人的社交圈。

在那条传播最广的视频里,五头野象并排走在公路上,三头成年象,两头小象。象群的左右两旁,是不锈钢栏杆、兴盛清真小吃店和恒远汽车修理厂。昏黄的路灯底下,这自然界的庞然大物也显得小了,他们走得不快,紧挨在一起,小心翼翼地伸出鼻子触碰一辆巨大的水罐消防车。周围的居民早已被疏散开来,所有的车辆被警察拦在象群的前进道路之外,警笛声刺耳。

野象踏足的357国道和昆磨高速比邻延伸,东西横贯峨山县城。玉溪市民族中学就坐落在野象出没路段的北边,距峨山县城不到2公里。

小刘是这所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那天晚上,野象从学校外走过时,他们正在上晚自习。

消息在两天前就传开了。在经过墨江、元江之后,象群走出红河石屏继续北迁,眼看就要进入峨山。一个数学老师提前带着孩子开车去看了野象,还发了朋友圈。

这天,下午4点,野象群在峨山大坟山附近觅食,联合指挥所尝试利用投食方式引导野象,使用大型车辆机械封堵外围道路,防止野象进入市区,但效果不佳。

象群继续向峨山县城进发,玉溪市民族中学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

从那时候开始,看野象,成了这群已经连续上课一个月的高中生的盼头。

“我们同学都在问,大象怎么还没来,大象怎么还没来。”守着小刘上自习的历史老师说,学生们躁动不安,安静不下来。学校外的公路被封了,校内的唱歌活动也取消了,怕吓到野象。

第一张照片是从学生们的QQ群里传出来的,晚上8:15,有请假在外的学生拍下野象过公路的视频,“来了来了”“天上都是无人机”“灾难片一样”。群里一下子炸了,离校门口更近的理科班学生伸长了脖子看象,小刘所在的文科班距离校门口很远,野象过来时,他们只能听到模糊的警笛声。

眼看就要错过看象的机会,9点下课,小刘提着去食堂买好的蛋炒饭和可乐,赶忙冲去学校大门口看象。比她先到的有几十号人,都伸长了脖子往外瞧,“好多同学虽然是云南人,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但那时候象群已经走远了。

9点半左右,一声又高又长的野象叫声从后山传过来。“听说是有一头小象喝醉了跑到学校后山,离文科班特别近。”所有人都在欢呼,“我们高兴得不行,几乎都没心情上晚自习了。”

紧接着传来无人机的声音,历史老师冲进教室,让所有人起身,“快上二楼!快!记得锁门!”玉溪市民族中学三面环山,后山的道路直通教学楼,万一小象下山,就是直达位于一楼的文科班。

“隔壁班的同学像逃难一样的一边尖叫一边往楼上跑”,小刘跟着跑上二楼,想着这次能看到野象了,但只看到几盏探照灯在后山来回移动,“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

一百多个小龙潭村的村民在晚上10点半左右躲进了民族中学的校园,十四头已经远离的野象回过头来寻找那头落单的小象,其中两头跑进了村民家。

10:50,晚自习终于结束了。学校通知各班班主任到班,小刘和同学们排好队,沿着远离后山的一条路回了宿舍。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人员向当地农民买了一车一车的玉米,试图用分点喂食的方式引导野象往回走。那位最开始分享视频的学生在群里哀嚎:“我回不去了!”一位高三老师透过现象看见本质:“从400多里来到峨山,还是走山路,大象的这种跋山涉水的精神,正如我们高三党的学习精神。”

学生们的QQ群里还在不断交换着信息,“高速公路上现在有四个在翻栅栏”“喊航模社把无人机放出克拍嘛”“老班今天不在学校?估计是堵在峨山了”一个一中的学生突然发言:“民中的朋友们!!!野象预计哪天离开你们学校来一中!”

11点半,群里有了一个坏消息,“大象把我们的蓝莓吃了?!”

民族中学的后山种满了蓝莓和杨梅,那是民中的生态基地。每年,小刘和她的同学们都要去“劳动一下”,打打化肥除除草,到了季节,每个班叫上同学去摘果子,“摘一大桶拿回去吃”。上个星期,小刘的班主任刚答应了带大家上山摘杨梅,现在,蓝莓被野象吃了,杨梅还生死未卜。

“今年的蓝莓没有了”,小刘发来一个哭丧脸的表情。

26岁的晋女士是在自己家的监控录像里看见野象的。

事情发生在,象群经过民族中学的前一天。

早上7点多,晋女士家所在的沐勋村村民被警方通知撤离,“后山上的野象群向着村里来了。”

野象进了村,走上晋女士家的水稻田梗,“偶尔用鼻子卷两根水稻吃”,下面的一些大棚遭了殃,野象从塑料膜中间横穿过去,棚里的番茄被踩得稀碎。

当天下午,象群进入田地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朋友提醒晋女士,可以通过家门口的监控看看大象。晋女士打开监控视频,看见早上7:40左右,大象在自家门前溜达了一会儿,就顺着土路往下走了,“我想着它可能朝着别处去了,就放心了,没再看。”

她放心地把监控视频发上朋友圈,“我家摄像头终于起作用了。”配上一个微笑的表情。

没想到了晚上,大象又折返回村,9点40,两头野象径直到了晋女士家门口,“又踢又踹”。先是一头小象,用三脚踢倒了一道堆放农作物的仓库门。最外面的那道大铁门被那头大象踢了三分钟,“最后把门踢歪了”。

踢开门后,两头象长驱直入,用鼻子拽走了晋女士家里的两袋高钙米,“也没吃多少,撒得满地都是。”

晋女士对大象鼻子的灵敏印象深刻,“两袋米前面拦着三轮车和摩托车,都没有碰倒”,她房间里的两袋米也被提了出来,“旁边就是饮水机,挂烫机上还挂着一件衣服,都没有碰倒。”“鼻子比较厉害。”

晋女士相信那是两头公象——有象牙,而且体型太大了,监控视频的画面里,那头成年公象的背占去画面的一半,几乎触到大门门沿。

她猜测,是田里的水稻他们吃不够,才跑到自己家来的,“那个米真的很香。”

晚上10:32,晋女士更新了朋友圈:靠,家被拆了。

一年多前,她开车10个小时到了西双版纳的“野象谷”,花了钱,没有见到一只象,而现在,野象到了自己家门口。

沐勋村有野象光顾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第二天,晋女士和妈妈正忙着打扫乱成一团的家,一辆车停在了家门前,“噢这就是大象拱的”,一家五口,专程从玉溪市区驱车二十多分钟找过来了——毕竟,即使是云南人,也不是天天都看得着大象。

野象为何出走

野象为何北上?这是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

宋星错过了看野象的最佳机会,但好奇心仍在延续。

小县城里依旧有人在讨论野象,只是宋星和朋友们的想法不同,“他们觉得野象来了,高兴,生态好了”。

“我认为不应该是什么生态好,恰恰就是因为人类的过度的扩张,过度的开发,导致了野象的生存地受到挤压,他们也是无奈的迁徙。”

他不相信专家在新闻里说的,野象只是简单的迷路,“迷路(的话),它要么就是东边走一下,西边走一下,南边走一下,它不知道方向。但它们总的大方向一直不变的,就是往东北方向走”。

然而,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迷路”的说法。微博上,网友们的评论是“迷路的大象可可爱爱”“太萌了”。一位民族中学的老师也对此坚信不疑,“新闻里都这么说”。

学生们的讨论则笼罩上了一层都市传说的诡谲色彩——“地震跑出来的”,“这两天地震云怪害怕的”,“大家都说是会有大震,睡都不敢睡”。

QQ群里这场关于野象的讨论以玩梗收尾:民中大舞台,有命你就来。

专家也争论不出一个答案。

象群迷路和寻找新的栖息地,是两种常见的解释。

云南大学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象群在墨江时,就有想要返回的迹象。而如今他们一路北上,可能是首领经验不足,出现了迷路的状况,“也许它搞错路线,仍认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认为,大象向北游荡,很有可能是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从季节因素上考虑——西双版纳旱季刚过完,雨季刚开始,有些大象喜欢吃的新鲜植物可能相对来说数量还不是那么充足,亚洲象要扩散去找吃的。

普通人对野象迁徙的感受是复杂的。

网络上,一位家乡在云南红河的博主描述“十五头大象的奇妙冒险”的微博已经被转发了超过25000次,评论里,全国各地的网友热情回复:“太浪漫了”“好有趣”“大象也有诗和远方”。

大象进城是几百年一遇的奇事,小刘的历史老师原本也很兴奋。

但那天晚上,她看到一个视频——为了阻止大象进入峨山城区,几辆推土机和重型卡车拦在路中央,大象碰了碰车,没推动,只得往回走,“当时看着还是有一点点……难受”。

人类拦不住大象的脚步,这场观象热潮还在持续。

下午18:20,云南玉溪洛河乡,有媒体发布了追踪象群的最新消息。

设置临时交通管制点的公路上,停靠着至少8辆待命围堵象群的绿色渣土车。道路上拉起细长的警戒线,村民站在路边树荫下,叉着腰四处张望。

过了一会儿,执勤的人员走过来劝他们离开:“见不着见不着,回去啦回去啦,看大象凑热闹的快回去了,不要在这里围着了”。

警戒线外,人群依旧不断聚拢。而野象不见踪影,继续北上。

来源:看客洞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