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近日,知名演员赵露思在社交媒体上坦言,自己因长期抑郁和情绪低落,导致身心健康恶化,并被诊断为一种叫“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疾病。
这一听起来陌生又复杂的病名,让不少人感到疑惑: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它真的会导致人无法站立、失语甚至身体疼痛吗?
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这种疾病的真面目。
“分离转换性障碍”听起来很拗口,但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医学名词。
过去,这种病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癔症”。
它是精神类疾病的一种,但它的表现却更多出现在身体上。
简单来说,这种病是因为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疏解,最后在身体上“爆发”出来。
就像一个气球,压力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嘭”地炸开,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气球”炸开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灵。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而突然说不出话;有些人可能会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双腿无法动弹;还有一些人则会感到莫名的疼痛、眩晕甚至呕吐,而这些症状在医学检查中却找不到具体的病因。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和心理压力、情绪波动有很大关系。
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往往经历了某些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比如亲人离世、重大变故、长期的家庭矛盾甚至工作压力。
这些情绪积累得越多,身体的反应就越强烈。
就像一根弦,拉得太紧迟早会断。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这根弦,当它“断裂”时,身体往往会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报警”。
赵露思提到自己从2019年开始感到抑郁,但一直隐忍没有重视,到了2024年,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干呕、眩晕、关节疼痛等症状。
这正是典型的“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表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最终“转移”到了身体上。
这种病的表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型:
1. 分离症状
分离症状的特点是,患者的意识、记忆、感知等功能出现了“断裂”。比如:
记忆突然丧失:有人可能突然忘记了一段重要的经历,甚至忘记自己是谁。
情绪冷漠:对周围的事情毫无反应,就像“灵魂出窍”了一样。
意识模糊: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神志不清,甚至失去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
2. 转换症状
转换症状则是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比如:
肢体瘫痪:手脚突然无法活动,但医学检查却显示神经和肌肉正常。
失语或失聪:突然听不到声音,或者说不出话。
身体疼痛:某些部位感到剧烈疼痛,但找不到具体的病因。
呕吐、眩晕:这些看似与心理无关的症状,其实也可能是心理问题在作怪。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它的发生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关系:
1. 性格特点
那些天生敏感、内向、容易多想的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病。
这些人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赵露思提到的“性格隐忍”,这种长期的“忍耐”其实是在给疾病埋下隐患。
2. 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比如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的群体,患病风险也更高。
3. 缺乏心理支持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没有找到适合的方式来宣泄情绪,那么这些压力就容易“转移”到身体上。
虽然“分离转换性障碍”看起来很吓人,但它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果能及时发现,采取正确的方法,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1. 学会表达情绪
很多患者之所以发病,是因为长期“憋着”情绪。学会向家人、朋友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释放压力,都是有效的办法。
2. 寻求心理帮助
如果觉得压力太大,无法自己调节,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
3. 放松身心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
规律运动:散步、跑步、瑜伽等都能帮助放松身心。
饮食调节:多吃一些能够缓解压力的食物,比如香蕉、坚果、牛奶等。
睡眠充足: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4. 家庭支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不要用“你就是想太多了”或者“别矫情”这样的语言去否定患者的感受,而是要用耐心和关爱去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结语“分离转换性障碍”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很多人都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类似的症状,只不过有些人轻,有些人重。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调节情绪。
赵露思的经历提醒我们,健康是身体的不生病,更是心理的平衡和稳定。只有心理健康了,我们的身体才能真正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精神病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官方网站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资料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布的相关指南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