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改革趋势,个人观点!

B站影视 2025-01-04 17:50 3

摘要:一是院校数量大大减少。改革前,全军有79所军校。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转隶撤销,数量锐减至44所,数量减少了近一半。

有句话说得好,战争从院校打响。院校十分重要,强军必先强校。

据媒体报道,新一轮院校改革,箭在弦上。

其实,大家对箭什么时候射出,不是太关心,更在意射什么、怎么射。

2017年,院校改革力度很大。用四个字形容:撤并降改。

一是院校数量大大减少。改革前,全军有79所军校。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转隶撤销,数量锐减至44所,数量减少了近一半。

比如,位于湖北武汉的军事经济学院,搬到重庆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为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至今提起来,都让人怪伤感的。

二是隶属关系清晰明确。过去,有的院校隶属于四总部,有的隶属于军兵种,有的隶属于军区,院校之间,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互不统一、协调,自成体系,野蛮生长。

个中弊端,明眼人一看便知。如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设置,互相重复、叠加,难以发挥攥指成拳的倍增效应。

改革后,隶属关系清晰,专业布局合理,人才培养有力。有网友统计,在44所院校中,军委直属2所,陆军12所,海军8所,空军10所,火箭军3所,武警部队7所,网络空间部队1所,军事航天部队1所。

院校之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就像一座座“胜战熔炉”,让学员百炼成钢,走向战场。

三是行政级别适当降低。改革前,院校级别“高大上”。如国防大学是正大军区级,国防科技大学是副大军区级,正军级、副军级是常规,再不济也是个正师,副师好像还没听说过。

行政级别高,资源力量大。如干部编制多,人员成长成才空间广。过去,在副军级院校,干部随便努下力,干个上校正团,问题不大。

改革后,国防大学降成了副战区级,且只此一例。其他43所院校中,正军级6所,副军级30所,正师级7所。其中,正军级院校分别为国防科技大学,以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5所指挥学院。

行政级别降低,对院校带来的影响十分显著:一是编制压缩;二是干部晋升难度变大。

两者相互推动,问题随之而来:副师以上领导职数减少,上校正团的“天花板”效应明显。

四是机关基层优化合并。机关进行重整,经过优化合并,行政层级减少,编制数量压缩。对机关的要求更高,越来越强调强筋健骨,突出精干实效。

此消彼长,改革带来的好处是,基层得到壮大,人员力量增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利必有一弊。

院校经过改革,减数量、理关系、压规模、调结构的任务初步完成,功能布局得到大大优化,制约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内、外部矛盾也得到有效解决。

但是,经过多年的运行、沉淀和积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务必引起各级的重视。

一是异地办学的弊端逐步显现。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在2017年改革中,合并了原国防信息学院、原西安通信学院、原电子工程学院、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原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等诸多单位。2024年,信息工程大学原洛阳校区调整组建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除主校区在湖南长沙外,其他校区分别位于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湖北武汉。当然,这是经过多年其他校区不断搬迁整合的结果。

即便如此,校区数量过多、距离过远、资源不均等弊端,对院校的长远发展,造成较大困扰。

这让人感到,旧的规模、结构、布局问题刚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大学规模过大,主校区与其他校区距离过远,机关重复设置,深化整合难突破。这些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大道至简。就像人与人之间,只有多接触和交往,才能产生感情。校区过多、过远,名义上是一家人,但是走动不多,感情必然疏离;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想,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和融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统一的认识就很难形成,办学质量水平也很难齐头并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是机关面临“小马拉大车”难题。改革后,院校机关编制数量压缩、行政级别降低。事多且杂,该干的一件也不能少,机关干部“熬油点灯、加班加点”现象十分普遍。

小机关、大基层,机关真心不容易。怕就怕全力以赴,也难以招架。所以,别光看机关干部表面光鲜,其实心力俱疲。

三是基层干部晋升难度加大。军官职业化,成长周期拉长,晋升速度变慢,部队与院校都有体现。部队是年轻干部躺平、主动达龄,院校行政级别高,这个现象没有那么突出。

但是,院校也有自身的难处。在指挥管理干部,是少校正营、上校正团晋升难;在专业技术干部,是中校、上校超编,少校晋升渠道淤塞,高级职称晋升难。

近年来,部队干部选调交流到院校的热度有所降低,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四是现役与文职结构性失调。2017年,文职人员制度大规模推广,院校、医院、科研院所是编配的重点。目前,文职人员已经成为院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

但在少数院校,文职编配进度较慢、人员数量占比较低,现役与文职结构性失调。这与改革初期大批干部退出现役、人才流失较多,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院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进入了平稳期。但是,平稳了也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如院校编制,既是指引,更是目标。实际岗位运行长期与编制不一致,确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逐步推进,缩小差距,也不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一句话形容院校改革,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新一轮院校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大步向前。

但是,大改也是不可能的,更多采用“切小口、挖深孔”的精准治疗,疏通毛细血管,治疗经络淤塞,改善微循环,促进大畅通。

在此,对院校改革进行大胆的预测与猜想,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是异地办学,将大力消除。从地方高校来看,教育部2022年已明确,对异地办学,持不支持也不鼓励的态度,并多次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指出异地办学的弊端。

部队院校对异地办学,感同身受。对此,其他校区的干部教员,要做好搬家的心理准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也不排除部分院校结合最新的“四大军种”“四小兵种”,进一步整合、调整或独立。所以,院校数量还会发生变化。

二是机关编制,可能适度增加。这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为了工作。机关工作,本质就是服务。编制多一点,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训练,服务干部教员。

需要警惕的是,机关也要时刻防范和纠治“五多”,为基层减负赋能。

三是拓宽晋升渠道。院校指挥管理干部,成长路径规划相对清晰。解决少校正营、上校正团晋升难,建议走开院校与部队交流的路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换道超车。专业技术干部,建议对超编中校、上校分流一批、消化一批:一是鼓励提前退休,最长不超过3年,二是设立退役“硬指标”,既可以为少校军官拓宽晋升渠道,又有利于文职编配。

同时,适度增加高级职称晋升指标名额,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提高竞争意识,激发队伍活力。

四时加大文职编配力度。一是因岗设人,人岗相适。结合岗位特点需求,科学设置标准条件,不要根据主观或片面理解,人为拔高或降低。有网友以为,报考文职至少是双一流毕业,非硕博不要。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需要大力纠正。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大力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着力找准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和方法路径,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文职人员队伍。

对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这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院校的今天很好,明天会更好,让我们一起期待!

■欢迎积极投稿,邮箱:jiankesan001@163.com;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剑客呗

兵哥的收入养活一家人

来源:三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