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闻编辑部的固定工具

B站影视 2025-01-04 16:54 2

摘要:如今,如果你滚动到Newsweek.com上几乎任何一篇文章的末尾 —— 越过标题、文章正文、几则程序化广告和作者简介 —— 你会看到一个简短的提示。文本框里写着:“如需了解《新闻周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请点击此处。” 该链接指向《新闻周刊》的编辑标准页面,现

这份历史悠久的刊物正依靠人工智能进行视频制作,组建新的突发新闻团队,并撰写一些报道的初稿。


如今,如果你滚动到Newsweek.com上几乎任何一篇文章的末尾 —— 越过标题、文章正文、几则程序化广告和作者简介 —— 你会看到一个简短的提示。文本框里写着:“如需了解《新闻周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请点击此处。” 该链接指向《新闻周刊》的编辑标准页面,现在有几段内容概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是如何融入该刊物的编辑流程的。

这一披露只是这个有着 90 年历史的品牌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辅助编辑工作大规模试验的一个信号。

2023 年 9 月,《新闻周刊》首次宣布对其人工智能政策进行调整,当时关于新闻业早期采用人工智能的激烈辩论开始升温。去年年底,《体育画报》和《Gizmodo》等几家刊物因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撰写文章时敷衍了事而受到批评。而像《连线》这样的刊物则做出回应,基本上谴责在编辑工作中使用 ChatGPT 等工具,并承诺永远不会发表由人工智能撰写或编辑的文本。

与此同时,《新闻周刊》与《商业内幕》等竞争对手一样,对这项技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更新后的标准页面上写道:“《新闻周刊》相信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记者更快、更智能、更有创造性地工作。我们坚信,很快所有记者都会以某种形式使用人工智能,我们希望我们的新闻编辑室能够尽快以符合道德的方式接受这些技术。”

这项新政策实施六个月以来,正式员工作家和编辑并没有被要求使用人工智能,但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以提高速度和效率。《新闻周刊》还推出了一款定制的人工智能视频制作工具,目前正在大量招聘人员,组建一个新的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实时新闻编辑部,负责报道突发新闻。

“我认为,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里,接受人工智能的新闻编辑室和回避人工智能的新闻编辑室之间的差异将会真正显现出来。”《新闻周刊》新任执行主编詹妮弗・H・坎宁安告诉我。坎宁安在 3 月份加入该刊物,此前她担任《内幕》新闻部门的主编。“我们真的把人工智能视为一个机遇,而不是潜伏在新闻编辑室里的某种可怕事物。”

近年来,《新闻周刊》经历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和不道德新闻报道的指控,一直在努力重建其编辑信誉。2018 年初,曼哈顿地方检察官突击搜查了《新闻周刊》的办公室,这是对其前所有者埃蒂安・于扎克调查的一部分。(于扎克后来承认了涉及《新闻周刊》当时的母公司 IBT 媒体的欺诈和洗钱指控。2018 年底,《新闻周刊》从 IBT 媒体分离出来,成立了一家独立公司。)最近,《新闻周刊》因在其观点专栏和播客中为极右翼人物提供平台而受到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周刊》首席执行官德夫・普拉加德继续扩大该刊物的数字影响力,并将其收入来源从其著名的纸质杂志转移开来。根据该刊物向广告商披露的数据和媒体资料包,2024 年到目前为止,Newsweek.com每月的总访问量超过 1.3 亿次,每月独立访客超过 5000 万。该网站明确专注于快速发布新闻、新闻聚合和专栏评论文章。在 2019 年的一封编辑人员电子邮件中,主编南希・库珀简洁地总结了《新闻周刊》当前的新闻报道策略:“我们不希望报道数量减少或速度变慢,只是希望我们做的每一篇报道都能更出色。”

为了实现更多、更快的新闻报道,《新闻周刊》的人工智能政策附录允许员工在 “写作、研究、编辑和其他核心新闻工作职能” 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提是记者要参与这个过程的每一步。《新闻周刊》最初的政策版本规定,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进行 “核心新闻工作职能” 需要与 “三名或更多记者” 接触。对互联网档案馆网页存档的回顾显示,3 月 2 日之后的某个时间,这一条被删除了。

根据标准页面,对于将人工智能用于其他任务的记者,限制较少,这些任务包括 “做笔记、转录、撰写视频脚本、编写社交文案、进行标题 A/B 测试、添加元数据或选择图片”。

坎宁安说:“我们真的希望记者能够将工作时间用于新闻报道产出,而不是花在那些更偏向流程化、可以说是按部就班的新闻工作环节上。”

《新闻周刊》提供了一个在这项新人工智能政策下发表的报道案例。驻台湾的正式员工作家阿迪尔・布拉尔撰写的这篇简短新闻报道,详细介绍了斯里兰卡决定禁止一艘中国科研船在其港口停靠的事件,这篇报道的研究工作得到了 ChatGPT Plus 的帮助。坎宁安还指出,法律报道是《新闻周刊》特别适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报道领域。她说,她会鼓励记者使用 ChatGPT 这样的工具来总结 “冗长、复杂或篇幅长的法庭判决”,以帮助完成新闻报道。

尽管 “写作” 属于批准使用的范畴,但坎宁安在我们的采访中声称,《新闻周刊》发表的报道中没有一篇是由人工智能工具撰写的。在后续的一次通话中,《新闻周刊》发言人本・比林斯利澄清说,在某些情况下,文本生成器被用作辅助工具来起草报道。比林斯利说,Newsweek.com上 5% 的报道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起草,内部最普遍接受的使用场景是供 “英语非母语” 的员工使用。

据《新闻周刊》新任首席产品官巴拉特・克里什介绍,除了为聊天机器人微软 Copilot 和 ChatGPT 以及图像生成器 Dall-E 购买标准的专业订阅服务外,《新闻周刊》还在内部开发专有的人工智能工具。

克里什 —— 曾担任《时代》杂志的首席技术官,并与人共同创立了面部识别初创公司 Refine AI—— 表示,目前《新闻周刊》没有永久性的人工智能产品战略。相反,他将这种做法描述为一系列的实验。

“如果我告诉你明天、一周后会发生什么,到那时这项技术可能已经发展变化了。” 克里什说,“它发展得太快了。我们正努力跟上它的步伐。”

其中一个实验已经上线。在过去几个月里,《新闻周刊》的工程团队推出了一款定制工具,能够为现有的新闻文章生成短视频摘要。这个内部工具首先会生成一个视频脚本,总结新闻报道的内容,然后找到并提取相关的库存图片和视频片段,将它们拼接成一个连贯的视频。克里什说,这项专有技术是利用开源工具和 2023 年 12 月 OpenAI 发布的专业级大型多模态模型 GPT-4 Turbo 构建而成的。

尽管这个过程大部分是自动化的,但该工具仍然需要一名人类视频编辑来审核文字稿,手动选择额外的图片,并对最终的编辑进行调整。

这些视频片段通常时长在 30 到 90 秒之间,会出现在该网站许多新闻报道的顶部。例如,《新闻周刊》的一位发言人分享了 4 月 9 日这篇近期报道的视频,该视频总结了芝加哥大学一项关于全球化的研究结果。摘要文字叠加在来自世界各地人群的库存视频上。

克里什将这个工具描述为一种让报道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对网站上已经存在的报道进行重新包装。他说:“我们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多媒体团队。他们无法处理所有需要制作成视频的内容的大量需求,所以这个工具起到了辅助作用。”

《新闻周刊》的招聘网站目前有许多编辑、受众和销售方面的职位空缺。一些招聘启事是面向记者和编辑的,他们将被要求把人工智能融入工作流程,成为新的实时新闻编辑部的一员,该编辑部注重速度和效率。

一则 “实时新闻记者” 的职位描述中写道:“这个团队将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工具的进步带来的机遇,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根据招聘启事,新的实时新闻团队的记者将负责 “每天就多个领域和主题撰写多篇报道”—— 这些领域和主题可能包括美国政治、犯罪、名人、真人秀以及国际时事 —— 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一次采访中,坎宁安强调,实时新闻团队采用人工智能,无论是用于研究还是编辑,都是为了实现 “快速周转式的报道”。

实时新闻撰稿人和编辑的职位设在《新闻周刊》的纽约和伦敦办公室,招聘启事明确表示,对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图像生成器的 “实际操作知识” 是招聘标准之一。除了一些常规的编辑和管理职责外,实时新闻编辑部的主编还需要 “全面了解媒体法律”。

在任何工作场所,人工智能的广泛采用往往伴随着对工作岗位被取代的担忧。然而,坎宁安声称,《新闻周刊》现有的职位不会受到这些人工智能举措的影响。

她说:“听着,我完全理解记者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也很同情他们,尤其是考虑到普遍存在的不利因素 —— 这些不利因素与人工智能无关 —— 已经影响了全国各地的新闻编辑室。在过去六个月里,很多新闻机构都关门了,还出现了裁员情况。” 坎宁安指出,与许多新闻刊物不同,《新闻周刊》正在扩张。“在许多其他新闻机构关门大吉或冻结招聘的时候,我们却在招人。”

实时新闻编辑部的主编除了要随时了解媒体法律外,还需要确保从该编辑部发布的所有报道都是 “准确和公正的”。这并非易事。许多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文本生成器 —— 包括 ChatGPT、微软 Copilot 和谷歌的 Gemini—— 都因事实不准确而受到广泛批评。

坎宁安表示,解决这些缺陷的方法是保持透明度。她说:“我们要确保我们服务的读者清楚地了解在他们正在观看或阅读的内容中这项技术的使用情况。这非常重要。我认为从道德层面来讲,这也很重要。”

话虽如此,但读者可能无法分辨《新闻周刊》报道中的错误是源自聊天机器人还是其他人工智能工具。目前,《新闻周刊》只计划在文章页面上包含其人工智能编辑政策的一般性免责声明。该刊物不会标注个别报道是否是在辅助性人工智能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的,也不会在更正声明中披露人工智能工具是否导致了错误。

《新闻周刊》的更正页面列出了该网站上每一篇需要修正事实错误或进行其他重大更新的报道。所有更正内容都按月份进行整理。9 月,当《新闻周刊》首次更改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时,该网站的更正报道总数为 21 篇。从那以后,每个月的更正报道总数都增加了几篇。例如,3 月份,《新闻周刊》在其网站上发布了 54 篇更正报道。按照目前的政策,读者无法知道这些报道中的错误是否是由人工智能工具导致的。

当被问及《新闻周刊》是如何处理因人工智能辅助报道而产生的更正时,坎宁安坚称,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从未给已发表的《新闻周刊》报道引入过错误。

她说:“我们将继续保持透明,并对出现的任何错误负责,无论这些错误是人为失误还是人工智能失误。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读者很清楚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而且我们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是公开和诚实的。”

目前,《新闻周刊》将其人工智能战略描述为灵活的。“我们还处于这个阶段的初期。” 克里什说,他还透露他的工程团队正在努力推出其他由人工智能支持的编辑项目。“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正在内部积累技术能力。”

来源:方盒子电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