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平:冰雪赛事消费需要打破“高门槛”

B站影视 2024-11-22 16:44 2

摘要:天气逐渐变冷,却迎来了冰雪赛事的升温。今年冬天,沈阳冰雪季有300余场次冰雪赛事活动举办;而在北京,多项冰雪赛事进一步利用了冬奥“遗产”,引燃了冰雪热潮。

中新经纬11月22日电 题:冰雪赛事消费需要打破“高门槛”

作者 马天平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

天气逐渐变冷,却迎来了冰雪赛事的升温。今年冬天,沈阳冰雪季有300余场次冰雪赛事活动举办;而在北京,多项冰雪赛事进一步利用了冬奥“遗产”,引燃了冰雪热潮。

在人们广泛关注、参与的同时,国家层面也对冰雪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冰雪消费产品,引导条件成熟的地方创新冰雪消费模式。

冰雪赛事活动不断扩围扩容

冰雪赛事消费模式主要可以分为高水平冰雪竞技赛事主导的消费模式和大众冰雪赛事活动主导的消费模式。

以国际性、全国性高水平冰雪竞技赛事主导的消费模式,大多是消费者通过线下门票付费或线上支付赛事直播费用的形式来欣赏高水平的冰雪竞赛,以此满足自身的休闲娱乐需求。

此外,在欣赏赛事的过程中,消费者会提高对冰雪运动的了解和喜爱,产生亲身参与其中的欲望,继而促进冰雪赛事衍生品、冰雪运动装备、冰雪运动培训和冰雪旅游等相关的各类消费。比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但大幅带动了冰雪装备、服饰的销售,还引起了一轮冰雪文旅热。

另一类是大众冰雪赛事活动主导的消费模式。大众性的冰雪赛事活动能够通过较低的门槛,引导更多非专业的群众参与到赛事活动中,从而扩大冰雪赛事消费受众,促进大众冰雪赛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各地积极举办大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比如大众滑雪技术比赛、大众滑冰娱乐赛等,消费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参赛费用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在赛事活动外,各地还为提高参与者对冰雪文化认知程度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例如北京冬奥会系列的“相约2022”冰雪文化节活动等,提升了大众对冰雪消费的认识。

冰雪赛事消费性价比待提升

虽然冰雪赛事消费模式在不断创新、完善,但若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冰雪赛事消费门槛较高。相较于篮球、羽毛球等大众化球类运动,适合普通群众参与的冰雪运动场地供给更加紧缺,且犹豫装备要求严格,培训成本高昂,导致亲身加入这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受限。特别是对于偏南方的冰雪爱好者来说,若想要参与高质量的冰雪运动赛事和活动,还不得不考虑食宿交通等成本费用。

另一方面,冰雪消费的优质供给相对不足。近年来,消费者对冰雪赛事消费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而中国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却仍处于突破国外品牌垄断优势的过程中。同时,我国的冰雪场地设施、产品、服务等也有提升的空间。从国际视域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滑雪场中国产化、高质量的压雪车、造雪机、索道以及滑冰场的制冰机等设施供给不足,冰雪产业服务供给能力有待优化,冰雪消费性价比有待提高。

从供需两端促进冰雪消费

当“高门槛”与“非强性价比”同时出现时,就会使冰雪赛事面临其他文体、旅游产品的强替代性。笔者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尝试从需求端、供给端等方面促进冰雪经济发展。

在需求端,应提高冰雪赛事活动的传播与营销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传播专业冰雪赛事及大众冰雪活动信息。构建公众了解冰雪赛事的智慧化、互联化空间,促进民众间冰雪赛事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传播冰雪消费文化与塑造消费氛围,让人们认识到冬天的运动向何处去。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冰雪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提高其在众多娱乐休闲选择中被选中的概率。

在供给端,应夯实供给基础,强化冰雪消费的性价比。以技术支持为发展导向,建设冰雪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强化科技要素驱动,推进冰雪产业科技创新,加快研发适合我国居民的高端冰雪装备设施制造,不必奢侈,但求良品。形成自主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冰雪产业供给体系,弥补我国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低端化的短板,提升冰雪经济供给质量。

应当认识到,发展冰雪赛事对冰雪产业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冰雪赛事具有点燃消费的引擎作用,可以带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增加。相应地,就会对冰雪产品的优质供给提出要求,其中就需要科技研发、贸易交换、全球借鉴等手段,以促进冰雪产业链条的构建。而完善的冰雪产业链条,又会吸引人才的加盟、教育培训的开展,以及冰雪资本的投入,进而不断完善冰雪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经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