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估计尚有人不熟悉,但讲到同名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可是火爆全网的名场面!
说起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估计尚有人不熟悉,但讲到同名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可是火爆全网的名场面!
电影里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英子,干净纯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孩童的视角下是那么的静谧美好,影片没有一场声嘶力竭的场面,却叫人在平静中忍不住流泪。
对比林海音的原作,电影里有所删减。小说中世俗的肮脏和残忍,在天真之下被放大,无所遁形。
英子用她逝去的童年告诉我们——
成长是一场接一场的告别、一场接一场的失去。
故事总归是陈词滥调,无非“小姐爱上书生”。
秀贞与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不久便珠胎暗结。
男人说母亲生病回了老家,许下“过1个月就会明媒正娶她”的誓言,谁想一别杳无音讯。
秀贞在家人的遮掩下生下女儿小桂子,孩子刚落地,就被老王扔去了城墙根。
从此秀贞不再是梳着油松大辫子的秀丽姑娘,而是别人口中“惠安馆的疯子”!
人们害怕她、躲避她、唾弃她。只有六岁的英子说:
“我喜欢你,秀贞。”
秀贞犯病时,对着墙上贴的年画娃娃喊着小桂子,抱着思康的旧棉袍自言自语,英子陪她一起哭,一起笑。
英子家庭条件好,父母 、保姆宋妈疼爱,她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隔着厚厚的爱,所以纯净、所以无暇。
英子对待秀贞不掺杂一点世俗的偏见。
秀贞青白的脸、尖瘦的下巴,倚门玩弄着扎着大红绒绳的辫梢,在她看来,和平常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
英子会把自己镶着晶亮钻石的金表送给秀贞口中“并不存在”的小桂子玩,会亲热地叫秀贞臆想中的“小桂子爹”为思康三叔。
秀贞只是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一个可怜人,她问唯一肯接近自己的英子:
“英子,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你看我疯不疯?”
几岁的孩子,却回答的那么透彻:
“不,秀贞那么可爱、那么可怜,她只是要找她的思康跟妞儿。”
成年人的心被世俗浸润的又钝又硬,英子的天真善良,显得那么孱弱、那么珍贵。
英子最好的玩伴叫妞儿,是个弃儿,被人捡去学唱戏,赚不上钱便会被“爹”打得遍体鳞伤。
两个出生天差地别的小姑娘,一起喂小油鸡,玩游戏,喝歌……
快乐在她们每个相处的瞬间都是平等的。
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的肉就会有两个好看的小旋涡,英子发现,秀贞透亮的眼晴下,也有两个“泪坑儿”。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浑身湿透的妞儿偷跑出来看望发烧的英子。
6岁的小姑娘用她最朴素的直觉,带着妞儿去找秀贞,她说:
“妞儿,你真可怜,我带你找你的亲妈去,你们再一块儿去找你亲爹。”
英子偷拿出妈妈二两重的金镯子,给秀贞和妞儿到惠安去找思康三叔。
在看到妞儿的一瞬间,秀贞就哭出声来,那就是她苦命的小桂子呀!
母女二人在静静的雨夜里,匆匆忙忙跑进黑暗中,她们要去赶秀贞口中“八点五十一趟上天津的火车”。
英子不知道什么叫沉重,但离别的份量让她哭了出来,支撑不住的小身体倒下了,一昏迷就是十天。
迷迷糊糊中,英子听到妈和宋妈在窃窃私语:
“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那火车,俩人一块儿,唉!”
“我就说妞儿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相……”
英子看到她送给秀贞的金表和金镯子,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她迫切地想知道秀贞和妞儿的消息,可大人们对此闭口不谈,她和妞儿一起饲养的油鸡,被宋妈炖成一锅黄黄的鸡汤……
惠安馆的一切仿佛是英子住院期间一场真真假假的梦。
父母带着英子搬去了新家,马车到了新的胡同,英子放开了蒙在脸上的手,母亲说:
“新家到了!快看!”
童真的心很大,包容得下一切世俗的偏见。可因为太稚嫩、太容易遗忘,它又天真得残忍。
秀贞和刚相认的小桂子,在凄冷的雨夜葬身于火车车底,留给世间的不过是闲言碎语里的“疯子、拐带、没人要的孤女、可怜”……
留给读者的,是残酷的命运发出的沉重叹息。
幼年旧事,终究抵不过时间的磨损,新的生活不断填进来,最后模糊不清。
像母亲对六岁的英子说,“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成年后的我们,拼命想要在回忆里抓住一些的,不过是那时寻常而单纯的自己。
英子上一年级了,她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叫《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她总是会想,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怎么分得清天和海呢?
一天,英子去荒草地里捡球,发现了一个正藏东西的小偷。
英子看着那人,想起长辈的话,“嘴唇厚厚墩墩的,是个老实人相”,也不觉得害怕。
那人笑着问英子:“你猜我是来干吗?”
小姑娘说出了句叫人忍俊不禁的话:
“你是不是来这里拉屎?”
天真的童言像风铃声一般清脆作响。
也正是在这样的童真之下,男人敞开心扉,诉说起关于他的故事。
他有一个瞎眼的老娘和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即便是窝头,一家人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弟弟很争气,成绩特别好,年年考第一,也挺有抱负,立志长大后要到国外去读书。
他叹着气问懵懵懂懂的英子说:
“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英子困惑地摇摇头,“人太多了,很难分。”
她连天和海都分不清,更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
英子把《我们去看海》背给男人听,英子一句句教,男人一遍遍念……
他笑了,眼泪从眼角的眼屎后面流出来。
英子的善意,勾出男人心底深藏着的“真”来,他竟也生出向往,和英子约定,等他兄弟以后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时,他们一起送行,一起看大海。
英子在学校毕业生的送别会上,听第一名的毕业生致辞,竟瞥见那偷东西的男人,端坐在来宾席上。
英子不知为何竟慌张地藏了起来。
考第一的意气风发的弟弟,和在荒草丛里偷摸藏赃物的哥哥,或许触动了7岁的英子——
对弟弟而言,哥哥是个坏人吗?
胡同里的大户又失了窃。
英子懵懵懂懂,觉得男人做了不好的事,可他们在草地里愉快的交谈是真真实实的。
至少在荒草地里的他,只是一个尽责的哥哥和儿子,更是一个温和的朋友。
再见面时,男人送给英子一串小象牙佛珠,并告诉英子这不是偷来的,是自己的奶奶传给他的。
大概他想把唯一存有的值钱家当,赠给逝去的童心吧。
也是这一次,男人被捕了。
巡捕说要感谢一个小姑娘,她在荒草地捡了个小铜佛玩,还给点引了路,这才抓到了贼!
那个小姑娘,就是英子。
英子的无心之举,“害”了她的朋友。
妈妈说:
“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将来你长大了,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英子拒绝,并认真地告诉妈妈,她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想到电影《野孩子》的原型马亮,他流浪着长大,四处偷窃为生。21岁时他认识了同样孤苦无依的7岁男孩轩轩。
两人栖身在野外的废墟荒草中,一块木板,几床旧被。马亮用偷来的钱给轩轩买零食,还监督轩轩喝牛奶。
马亮担心轩轩学自己,严禁他偷东西,因为不忍心留下轩轩一人,他在一个地方滞留了很久,不出预料被抓了。
民警问轩轩知道买零食的钱是哪来的吗,孩子天真地回答:是偷的。
像不像小英子说的“我们去看海”?
在一个讲对错、好坏的世界里,孩子用最本能的心去丈量,去感知。
越成长越发现,世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像连在一起的天和海。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世俗定义的善恶之间摇摆,最终不过是不同的境遇和选择罢了。
在小学毕业生的送别回上,英子以第一名的成绩作为学生代表致辞。
爸爸却没能来,此刻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六年前同样的毕业欢送会上,爸爸让英子好好用功,将来毕业时成为学生代表。
英子做到了,爸爸却看不到了。
爸爸带着一家人从台湾来到北京,每天忙忙碌碌,英子只知道他收留并接济青年学生,让妈妈和自己的5个弟妹过得衣食无忧。
爸爸宽容英子的调皮,教她写字、读书,在英子赖床逃避上学的时候,严厉地训诫她起床,雨天的时候给英子送去厚衣服,还默默给上几个铜板……
爸爸给英子的爱,像每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含蓄、无声,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
爸爸并不完美,对朋友过分仗义,对妈妈很是忽略。
小说里有一章写“兰姨娘”,是别人家抛弃的姨太太,被爸爸接济到家中。
妈妈挺着快临盆的大肚子在厨房里汗流浃背做饭时,爸爸却和兰姨娘躺在榻上吞云吐雾。
英子敏锐地感觉到爸爸的心思,用自己的智慧促成了兰姨娘和他人的姻缘。
爸爸的形象不伟岸,但他在,就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顶梁柱。英子便能像被护在温暖翅膀下的小燕儿,不见风雨。
在英子成长的路上,她一直经历着离别,却因为爸爸在,家在,她触摸不到沉痛的内核。
院子里生机勃勃的一片花因为爸爸走了,没人打理而凋落枯萎。
年幼的弟妹在哭闹,妈妈红肿着眼,那一刻,所有的离别堆积起来的伤痛扑面而来……
英子想到草地里的男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想到兰姨娘辞别时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想到宋妈离开时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还有爸爸,临终前的叮嘱: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做大人”,时光不断催促着英子快快成长,这些人都随着英子长大没有了影子,跟着她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
作家白先勇说:“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
最沉重的告别,莫过于死亡。
有时候长大,就是须臾之间,责任一件件填进来,挤走那些透明的、易碎的美好和天真。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想落泪。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匆促之间,没来得及和自己的童年认真告别,就长成了一个大人模样……
英子在以后的人生里,一直记得爸爸的话,并以此为生活的力量——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是啊,生命之所以如此让人眷恋,便是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正是这百般滋味,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丰沛的当下。
来源:沁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