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第二次4.6级的地震,据说震感更加强烈,地震的烈度,最大居然到了6.8度。这个就是超过我们一般的常识了。一般来说震级越小释放的能力越少,而且是成指数级别的,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差32倍左右了。
这次银川地震,看了不少视频,感觉大家都是反应挺快。然后也听很多人说震感比较强。
原来我是按照我们国家的经验公式,对于这些浅源地震的烈度有一个计算公式,大致计算了下里氏4.8级下,震中的烈度是6.5度左右。
确实看了下某位科普作者提供的简图,做大震中烈度也是6.4度多一点。说明我国的震级和烈度换算的经验公式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第二次4.6级的地震,据说震感更加强烈,地震的烈度,最大居然到了6.8度。这个就是超过我们一般的常识了。一般来说震级越小释放的能力越少,而且是成指数级别的,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差32倍左右了。
然而最最诡异的不是这个,最诡异的,居然是地震峰值加速度,按照这个表格给出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居然打到恐怖的0.25g还多一点。按下面的对应表格,基本上可以算烈度是8度+了。
关键这就打脸了,除非这个上面是有一定的修正的,不然下面的表格和上面显示烈度的数据就对不起来了。
还有这也打了我的脸。我前面写完文章,认为这是小震,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破坏是不应该的。虽然有些2005年左右的房子,但是那个时候,哪怕是砌体结构,国家抗震规范的构造措施其实是很完备的了。一般小震肯定没有啥动静的。
但是,如果这特么是8度的烈度,达到了设防的烈度,一般来说是会有一定的,比较大的变形了。这就是中震可修的水平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完全可以说银川的很多房子,修建的质量是非常好了。
这个前后两个矛盾的结论,让我陷入了沉思,反正我是不知道信那个了。
当然扯回主题,专家说盆地会放大地震效应。至于这么一条,我只能是查一些相关资料了: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地震工程研究课题,其放大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盆地的物理特性: 盆地通常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与外部基岩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地震波在进入盆地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进而产生放大效应。
盆地的几何结构,如形状、大小和深度,也对地震动的放大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圆形盆地对地震波的汇聚效应最为显著,而狭长盆地的汇聚作用相对较弱,但在高频情况下可以在盆地内部形成多个聚焦区域。
地震波的传播机制:
边缘效应:盆地边缘可以激发地震面波,如Love波和Rayleigh波,这些面波在向盆地内传播时与直达体波的叠加干涉会显著放大盆地边缘区域的地震动。
聚焦效应:盆地基底类似于透镜,可以使透射的地震波在某些区域汇聚,从而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这种效应在盆地中部尤为明显。
共振效应:沉积层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盆地的自然振动周期,当地震波的周期与盆地的自然振动周期接近时,会发生共振现象,进一步放大地震动。
体波转换:地震波在进入盆地时,部分体波(如SV波)可以转化为面波,这些面波通常具有较低的频率和较大的振幅,导致地震动的显著放大。
至于银川的地震最大震级的预测,也是有前人做了很多研究,反正认为最大的震级是7级。
当然这个也是不得了的震级了,7级地震的烈度可以达到9度左右,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因此银川的设防烈度一直是比较高的。作为8度设防区,即使是碰到9度的烈度,房子按理说也是不会倒塌的。
来源:傻瓜的两块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