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青海拓宽视野将更多人才纳入评价范围,明晰标准更加精准发现识别人才,用活多元主体提高人才评价专业度,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
本报西宁讯 (通讯员 青组 青人社)近年来,青海拓宽视野将更多人才纳入评价范围,明晰标准更加精准发现识别人才,用活多元主体提高人才评价专业度,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以用为本、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注重在各领域、各行业、各类组织中发现、识别和支持人才。出台《青海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高校、卫生、工程、农业、自然科学研究制定25个职称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党校人力资源培训、科学传播、自然资源工程等9个特色专业。建立职称申报“直通车”制度,对创新突破、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的人才,根据学术技术贡献直接认定相应职称,不断增强人才成就感、获得感。建立基层人才职称评审“双向晋升”通道,基层人才可结合实际选择全省统一或基层有效的“双定向”职称,对在参加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资历、论文限制要求,直接申报“双定向”高一层次职称。近年来,全省3606人取得基层“双定向”职称,在基层兑现了待遇。全面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职称申报渠道,1.2万余名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相应职称。
树立能力、实绩、贡献导向,制定援青人员、民营企业、基层“双定向”、农牧民等专项评审政策,修订完善54个职称评审标准,坚持从不同领域实际出发,分层分类评价人才。面向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基层一线及青年创新人才等7个重点领域人才,结合人才职业属性、岗位特点和不同层次提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规范性、指导性意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发挥政府、市场、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388名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高级职称,392名援青人才、426名“田秀才”“土专家”、97名高技能人才获得职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