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的甲流,来势汹汹。比去年更厉害,发病快,症状重,传播速度也惊人。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今年的甲流会这么猖狂?有人发烧几天不退,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输液,但输液真的有用吗?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预防或者缓解这种局面?
中医在应对甲流时,能不能发挥作用?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里。
有人说,甲流就是感冒的一种嘛,发烧、咳嗽、头疼,扛一扛就过去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2009年那场全球范围内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当时不少国家的医疗系统几乎被压垮。更有甚者,一些年轻力壮的患者也因病情恶化而离世。
这说明,甲流并不是普通感冒,它的传染性和危害性都不容小觑,尤其是今年这波,似乎比往年更加凶猛。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甲流的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0%左右,尤其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更快。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今年的病毒毒株发生了轻微变异,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它的“记忆”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季节变化、气候反常也为甲流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加上元旦期间人员流动频繁,病毒更是如虎添翼。
中医怎么看待甲流呢?中医认为,甲流属于“温病”范畴。所谓温病,就是指外感热性病,多由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而起。
简单来说,甲流是一种“邪气”入侵人体的疾病。这种“邪气”,在中医里被称为“风、寒、暑、湿、燥、火”,而甲流更多表现为“风热夹湿”的特点。
风为主,热为辅,再加上湿邪困住人体的清气,就容易出现高热不退、咳嗽痰黏、全身酸痛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比如,有的人甲流发作时表现为高热、咽喉肿痛,这属于“风热犯肺”,就需要清热解毒;有的人则是发热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这可能是“湿邪困脾”,就需要祛湿化浊。
还有些人病情反复不愈,这时候可能是“正气受损”,需要调补身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中医从来不是“千人一方”,而是因人而异,找到适合病症的治疗方法。
那输液呢?很多人一发烧就想着输液退烧,但事实上,输液并不是万能的。
对于甲流,输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补充电解质,缓解脱水等症状,但并不能直接对抗病毒。
如果盲目输液,甚至可能增加身体的负担,导致免疫力下降。中医更强调通过增强自身的正气来抵御邪气,而不是一味依赖外在的手段。
预防甲流,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中医讲究“治未病”,就是通过养生保健来防患于未然。
比如,平时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习惯,其实都是在帮助身体积累“正气”。
此外,中医里还有很多适合家庭常备的药物,可以在甲流高发期时发挥作用。比如:
1. 板蓝根: 清热解毒,适合预防外感风热。
2. 金银花: 清热去火,缓解咽喉肿痛。
3.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合感冒初期。
4. 藿香正气水: 祛湿解表,尤其适合风湿夹热的症状。
5. 桑菊饮: 疏风清热,适合咳嗽明显的患者。
6. 生姜红糖水: 驱寒发汗,适合风寒感冒初期。
这些中药并不是随便吃就能见效的,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症状来选择。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情况,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用错药。
说到这里,不妨提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在明代,人们同样面临瘟疫的威胁,名医吴又可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瘟疫大多是由外感邪气引发的。
他根据中医理论,创造了著名的“达原饮”,专门用来清理人体内的湿热和毒邪。这个方子后来被广泛应用,也成为中医抗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之一。
这告诉我们,面对疾病,不仅要懂得科学治疗,更要注重预防和调理。
最后,再给大家几条关于甲流的建议:
第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第二,注意饮食均衡,增强体质。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少吃生冷油腻的东西。
第三,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切勿拖延,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第四,合理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增强免疫力的关键。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和忽视。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当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就能更好地抵御疾病的侵袭。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甲流防控指南》
2. 《温病条辨》——吴又可
3.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研究数据
4.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也愿大家都能平安度过这个甲流高发的季节。健康,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愿你珍重自己,守护家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杨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