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完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我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词:弱者心态。这个词跟《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说的「弱势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读完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我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词:弱者心态。这个词跟《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说的「弱势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什么是弱者心态?它不是指你能力不行,也不是说你穷困潦倒,而是一种藏在心里、让人抬不起头、伸不开手的感觉,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
比如在面对挑战时,还没开始你就先想「我不行」,或者看到别人成功,你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戏。还有更严重的是,遇到一点挫折,你就觉得天要塌了,只想退缩、逃避。
这种弱者心态,让你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依赖别人,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做什么事都怕这怕那。我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发现他年轻时就是这样的人。
可是他并没有一直陷在这种状态里,而是用3个狠招,硬生生地戒掉了弱者心态,最后成了一个封疆大吏。曾国藩到底用哪3个狠招呢?
一、不信命,跟失败死磕到底
说到曾国藩,你可能觉得他天生是干大事的料。可是你读过《曾国藩传》就会发现,他年轻时候可没那么顺,尤其是他的科举之路,简直是一段血泪史。
老曾家几百年来没出过一个秀才。他的父亲曾麟书为了这个梦想,考了十七次!单是走路赶考的路程,就走了足足一万多里。曾国藩跟着父亲一起考,父子俩徒步几十上百里去考场。
要命的是,好不容易考完了,放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那才叫真疼。第一次、第二次落榜,可能还能安慰自己,可到了第四次、第五次,曾国藩的屡考不中,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这让他感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无颜面对乡亲父老。到了第六次院试,他父亲终于考中了秀才,五六百年的梦想实现了。可是曾国藩自己又落榜了。不仅落榜,考卷还被主考官挑出来当反面典型,「悬牌批责」,说他「文理欠通」。
你看,换了你,连续考了六次秀才都没中,其中还有好几次伴随着巨大的屈辱和嘲笑,你会怎么想?是不是会开始怀疑人生,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是不是会觉得「命该如此」,就此放弃?这时是弱者心态最容易出现的时刻。
但是,曾国藩没有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没有责怪考官有眼无珠。他选择了跟失败死磕。他知道自己不是那种一点就透的天才,那怎么办?只能下「笨」功夫,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大的力气。
他信「人定胜天」,凭什么别人家能出举人进士,我曾家就不行?儿子考不出来,我还有孙子重孙子!这种信念,跟愚公移山一样,是一种最朴素但最有力量的不屈服的精神。
他每一次失败都没有让自己退缩,反而像一种刺激,让他把过去的羞辱和痛苦化为继续拼搏的动力。这种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跟失败死磕到底的「笨」功夫,是他用来对抗弱者心态的第一招。
我认为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即使你再「笨拙」,只要愿意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持续不断地去耕耘,你就不会被眼前的失败和嘲笑击垮。
二、痛下狠心,逼自己修行
曾国藩中了进士,当了京官后,日子一开始过得并不舒坦。到了京城这个大舞台,他一个湖南乡下来的年轻人,没见过大世面,性格又比较耿直。 于是感到了莫名的自卑与焦虑。
他不是那种油嘴滑舌、长袖善舞的人,道光皇帝虽喜欢他实在、憨头憨脑、说话很直,但在官场上他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即使他自己也感觉「散漫无恒」,学习时间不多,自我管理能力也差。这种种不足,让他很是不安。
这时候,曾国藩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堪称他人生的分水岭:他要「学做圣人」。这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要脱胎换骨,从根子上改变自己。这是一种自我施压、自我改造的「狠」修行。
曾国藩的「狠」修到什么程度呢?他给自己立下了「日课十二条」,就像军队的纪律一样,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比如第一条「敬」,要求自己「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第二条「静坐」,每天都要静坐一段时间,反省内心。还有像早起、读书、写字、谨言、养生等等,每一条都要求得非常细致严格。
光有规矩还不够,监督自己去做才有用。他采用了「写日记」的方法。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每天对照自己的规矩,像拿手术刀一样解剖自己的内心,毫不留情地记录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比如今天哪里做得不好,见了什么人说了不该说的话,起了什么不好的念头,他都会一一记下来,提醒自己下次改正。这种每日反省,对自己「下狠手」挑毛病,正是摆脱弱者心态的关键。
弱者心态,往往伴随着自我放纵和得过且过,不相信自己能变好,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而曾国藩这种「狠」修行,就是强迫自己一点点雕琢内心,一点点提升能力。他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秩序和力量。
这种对自己下狠手,每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改正的修行,是他戒掉弱者心态的第二招。
三、在危险时,敢于挺身而出
咸丰年间,天下大乱。太平军势如燎原。清朝的正规军绿营,「虚糜粮饷」、「临阵溃逃」,根本指望不上。
朝廷的官员们都在「退缩」、「敷衍」,只求「苟安无过」,没有一个敢担当的。咸丰皇帝虽然想有所作为,但用人布置都有问题,形势越来越糟。
这时候,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了。他按照规矩,回乡守孝。守孝期间,他是不能出来做官的。再说他一个文官,从来没带过兵,对行军打仗「懵然如菽麦之不辨」。
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个典型的困境:国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但既有的体系不行,而自己呢,能力、身份、时机似乎都不合适。
这时候的弱者心态,就会让你顺理成章地选择退缩,给自己找一堆理由:我没有经验,制度不允许,领导不给力,现在也不是时候……然后心安理得地看着事情烂下去。
可是曾国藩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的好友郭嵩焘来吊孝,劝他说:「公素具澄清之志,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
意思是,你不是一直想改变这个死气沉沉的世道吗?现在天下大乱,秩序崩塌,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这不正是一个「赤地立新,开创局面」的大好时机吗?你不是老抱怨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吗?现在,机会来了!
曾国藩突然被点醒了。他意识到在正常时期,像他这样的汉人文官,是不可能掌握军队这样的大权的。但乱世来了,老规矩不适用了。他要跳出国家的体制,自己来创办一支军队。
这在清朝是闻所未闻的,是绝对「大逆不道」的行为,因为它会触动统治者最敏感的神经。这完全是打破常规、孤注一掷的「狠」棋。
他接受了帮办团练的任务,但这只是个「伪装」。他的真实计划是建立一个规模更大、认真操练的「大团」,一支真正能打仗的湘军。他知道风险巨大,但为了挽救国家只能决定放手一搏。
这个决定需要很大勇气。它不是在既定轨道上循规蹈矩,而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开疆拓土。它也不是等待机会,而是抓住机会,自己创造机会,是绕开甚至挑战制度,去解决问题。
曾国藩出山后,立刻就成了「众矢之的」,跟湖南官场发生冲突,甚至差点被兵痞杀了。这些困难接踵而至,恰恰证明了他迈出的这一步有多「狠」,多不容易。
这种在危急时刻,敢于打破一切常规,挑战风险,主动出击的魄力,是他彻底告别弱者心态的第三招。
我讲曾国藩的故事,不是要你去模仿他当大官、打胜仗。而是从他戒掉弱者心态的这三个「狠招」里,有些东西是值得学习的。
第一,笨不是问题,不坚持才是。
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被批文理不通,他看起来不「聪明」,但他够「勤奋」。其实很多时候,你拼的不是天赋,而是你能否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第二,想改变,就得对自己下狠手。
曾国藩「学做圣人」,立十二条军规,每日写日记反省。这是一种严苛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改造。你可以学着发现自己的缺点,制定规则约束自己,日日精进,你一定进步很快。
第三,关键时刻,敢不敢掀桌子?
当现有的路走不通,周围的人都指望不上,你自己好像也没有条件时,敢不敢冒着巨大的风险,走上一条全新的路?
虽然现在你不可能面临曾国藩那样的处境,但在生活工作中,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两个关键时刻,需要你跳出舒适区,打破固有模式,来一次大胆的尝试呢?
来源:韦海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