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叶的发现非常有意思,据说是由上古神农氏发现的。没错,就是那个尝遍百草的神农氏。传说神农氏长了一个光亮透明的肚子,像个水晶,吃了什么食物都可以一目了然,因此能够知道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当他尝了黄绿色的茶叶之后,茶叶所到之处,肠胃都被
《觉茶道》作者:汪云
上一节,我们讲了汪云与茶的故事,感受到了茶对一个人心灵的净化。那么,在这一节中,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茶的前世今生。
神农氏的“幸运邂逅”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树叶,我们的远古先民,偏偏就发掘了茶叶呢?这就要从茶叶的历史说起了。
茶叶的发现非常有意思,据说是由上古神农氏发现的。没错,就是那个尝遍百草的神农氏。传说神农氏长了一个光亮透明的肚子,像个水晶,吃了什么食物都可以一目了然,因此能够知道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当他尝了黄绿色的茶叶之后,茶叶所到之处,肠胃都被洗擦得干干净净,由此,他便知道了茶的妙处。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神农老爷子,尝遍百草,一天就吃到了七十二种毒,结果突然嚼到一片绿叶,体内的毒竟然全解了。老爷子激动地连声叫道:“好宝贝、好宝贝,不枉我今日肝肠寸断!”
之后,我们的这位老祖宗喜上眉梢,大笔一挥,把这片神奇的叶子记在了《神农本草经》里,并郑重其事地写道:“茶能解七十二毒。”
然而,这一写就不得了了,相当于给茶叶发了第一张“身份证”,并说明“这东西可以救命”。自此,茶叶的药用价值,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古代人上火了,赶紧生嚼两片茶叶败败火,身上受伤了,也将茶叶捣碎外敷,用于消炎,可谓是一叶在手,百病不忧。
从“药用”到“食用”
既然茶叶这么好,那日常加到饭里,是不是也能强筋健体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到了汉代,西汉的贵族们开始对茶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将茶与食材一起熬煮,做成浓稠的“茶汤”。茶叶摇身一变,从药罐子里蹦进了厨房,成了“舌尖上的美味”,这种喝法至今仍保留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
到了唐代,社会更加繁荣昌盛,茶文化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时期,茶叶的加工与饮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煎茶法的出现,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一时间,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竞相追逐,茶在当时的受追捧程度,绝不亚于今天的奶茶风潮。“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也横空出世,系统总结了种茶、制茶、品茶的方法,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唐代,茶遇到了它的知音,那就是读书人。唐代的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成为时代的主角。在众多的文人雅集、诗会酒宴之中,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雅物。
文人们以茶会友,畅谈天下大事、人生理想。唐朝的文人墨客们对茶情有独钟,他们不仅热爱品茶,更以茶为题,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佳作。茶也以其雅致,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顶流”。
到了宋代,宋人更是把茶玩出了奥运精神。他们发明了“点茶法”:把茶末打成泡沫,比谁的茶汤白、香气浓。斗茶风潮,兼具观赏性与仪式感,很快便席卷大宋,成了当时的“最炫民族风”,连皇帝宋徽宗都亲自下场,写下了《大观茶论》。
茶友们更是时常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己最得意的茶叶和最精湛的点茶技艺,一决高下。一时之间,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全都弥漫着斗茶的热闹氛围,电视剧《梦华录》就曾描绘过这一盛景。
不仅如此,许多文人还专门写文章,记录斗茶的过程和心得,使得点茶技艺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从“文人专属”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宋人尚雅,对茶不仅有品质的要求,还要有美的要求,所以出现了制作复杂,价格高昂的龙凤团茶。等到了明代,朱元璋对此深为不满,为了给民间减负,他下旨,不再用团茶进贡,而是采摘芽茶加工成散茶。
在古代,皇家的喜好就是市场的风向标,一道圣旨,让团茶、饼茶渐渐失去了市场的宠爱,取而代之的,是价格更加亲民,制作相对容易的散茶的流行。
此外,散茶冲泡十分方便,一壶沸水,几许茶叶,简单易行又茶香满满,从此,喝茶不再是件麻烦事。我们今天用的冲泡方式,便是由此沿袭而来。
就这样,在各方因素的促使下,茶从贵族圈走向了平民市场。
当历史来到清代,茶香更是飘进了寻常百姓家。清朝的茶馆遍地开花,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能来杯“下午茶”。茶不再是文人雅士、高端社交的专属,而是彻底走向了社会大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柴米油盐酱醋”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烟火气。
与此同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六大茶类在清代定型。
如今的茶叶,更是玩出了花。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清茶淡饭,奶茶、冷泡茶……各种创意茶饮层出不穷。茶从传统文化的“老古董”,变成了年轻人的“新潮玩”。
当福鼎白茶做成冰淇淋,普洱茶制成便携茶膏,传统茶艺通过短视频焕发新生,茶不再是“老派”的象征,而是成为健康生活的符号。据统计,近5亿中国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茶,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乡愁。
在海外,中国茶同样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使。据相关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英国人更是直接把茶捧成“国民饮品”,茶税占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可以说,茶叶不仅征服了英国人的味蕾,还“硬控”了他们的钱包。正如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所说:“茶、咖啡和可可,只有茶征服了世界。”
世界友人通过这片东方神奇的小树叶,感知了中国味道、感受了中华文化。小小的树叶,已然成为了文化的使者。
从解毒到解忧
茶与我们相伴几千年,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就像汪云在这本《觉茶道》里一直强调的那样:茶可解忧,有着安抚心灵的功效。这也是茶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
在唐宋时期,茶与文人悄然相遇,茶生性淡雅,恰似文人的品格;茶味清香,宛如文人的风骨;茶需淬炼方出真味,正如文人的人生。自此,茶与文人一拍即合,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欧阳修晚年病体难支,仍坚持在书房烹煮新茶,那壶中翻腾的水汽,宛如他未竟的诗韵。即便在贬谪途中,文人们也随身携带竹篮木匣,装着故乡的茶与炭火,以此安顿漂泊的魂魄。他们在清冽的茶汤中参悟人生的苦乐,对于他们而言,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化为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栖息地。
在这个过程中,茶与文人的联结已超越物质层面,而是凝聚成一种生命哲学。这种哲学意味,让茶的内蕴,更加的悠远醇厚。所以,当我们端起茶碗时,舌尖触及的,不仅是千年前的余温,更是文人精神的历史回响。
茶跨越了千年,既安抚千年前的古人,也安抚千年后的今人,这是独属于中式文化的浪漫。
如今,茶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万家灯火,茶都在那里,抚慰人心,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回顾全篇,茶叶的逆袭之路,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食用、饮用,再到如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茶叶见证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苦多难,总有一片叶子,能在滚烫的水中舒展。
从神农氏的偶然邂逅,到如今的全球超级商品,茶叶承载了太多故事。它不仅是饮品,更是我们与心灵链接的媒介,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与世界交流的工具。
无论是唐宋的风雅,还是明清的烟火,抑或是现代的创新,茶叶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它的温度与力量,照拂我们的灵魂,照亮我们的生活。这,或许就是茶叶最动人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能够跨越千年,依然温暖人心的秘密。所以,下次当我们端起一杯茶时,不妨慢下来,感受那袅袅茶香中蕴含的智慧与温情。
来源:鹰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