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取得丰厚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离不开翻译行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翻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变化,有何新机遇?面对新形势,有何新期待?为此,中国网记者专访
2024年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取得丰厚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离不开翻译行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翻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变化,有何新机遇?面对新形势,有何新期待?为此,中国网记者专访了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巨凡,听一听他对国际传播和翻译行业的思考与感悟。
中国网记者: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取得丰厚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离不开翻译行业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中国知名翻译公司负责人,您如何评价今年翻译行业的变化?如何让翻译更好助力国际传播事业?
顾巨凡: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不断进步,AI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各行业生产和工作模式的转型和发展。翻译行业更是如此,机器翻译越来越成熟,能够处理更多种语言和应用场景的翻译需求,也可以辅助做项目和资源管理。这极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使得翻译服务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翻译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客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翻译,而是需要更加专业、定制化、多样化的语言服务。
首先,是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翻译应用在各个领域,不同行业有着独特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客户希望翻译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专业内容。比如:在科技领域,翻译人员需要熟悉新的技术名词和概念;在医疗领域,翻译则要准确把握各种病症、药物名称以及复杂的医学实验流程的表述。
其次,客户对翻译地道性也越来越重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译员要了解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更好的向受众传达其内容和意思。
另外,体现最为显著的就是翻译需求的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媒体平台的多元发展,视频、音频、海报等翻译需求明显增多,这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翻译,在内容的理解、传达展示和剪辑制作方面都要涉及,翻译人员既要做语言转化,也要了解或具备排版、剪辑、制作等能力。同时,各行业服务端口正向移动端发展,APP、小程序、软件类的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多,因为屏幕空间有限,这类翻译需要尽可能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有助于用户快速理解和操作。
在新媒体时代下,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文化作品,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大范围提升,更要注重翻译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需要加强翻译研究和行业规范性的建设,提升翻译质量,增强文化交流和传播效果。此外,要加强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研究能力的翻译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方面要结合时代特性,着重培养熟悉新媒体特性和传播趋势的国际化、实践型的综合型人才。同时,翻译要“打磨推敲”更要“用户感受”,通过市场调研、受众互动,对翻译内容的传播效果定期进行评估,总结复盘,不断改进翻译工作和质量。
中国网记者: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翻译领域也积极拥抱和利用技术,提升翻译效能,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工翻译是否构成一种挑战?
顾巨凡:翻译领域积极拥抱和利用技术以提升翻译效能的趋势,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这一趋势反映了翻译行业对技术进步的敏锐洞察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也预示着翻译服务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智能性化。
技术的引入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诸多好处。首先,在翻译工作的速度和效率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遇到大体量的翻译任务时,在技术辅助之下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翻译质量上得到一定保障,机翻和辅助工具会有效帮助翻译工作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译文一致性和规范性等问题。另外,技术的应用释放出更多人力和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了翻译成本和费用,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更高效、高质的翻译服务。
然而,这种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工翻译构成了挑战。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简单的、重复的翻译工作可以由机翻完成,从而减少了人工翻译的工作量,这可能导致部分传统的译员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虽然机器翻译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处理复杂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语境理解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因此,如何在保持翻译质量的同时,提高翻译效率,成为人工翻译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网记者:无论是翻译行业,还是国际传播事业,都离不开人才,您对想从事翻译行业或者国际传播事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或者应该包含哪些基本素质?
顾巨凡:对于刚刚踏入行业内的年轻人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是做翻译还是从事新闻传播类工作,三大关键能力缺一不可:一是“过硬的语言力”。精通至少一门外语是基础,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和实践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习俗,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信息。二是“国际视野”。密切关注国内、国际最新动态和趋势,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挑战。建议多参加相关研讨会、讲座和培训活动,与行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心得,拓宽视野。
至于具备的素质素养方面,在翻译行业内都会这样说——翻译是个“杂家”。首先,懂得多、知识面广。优秀的翻译人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他们不仅外语好,中文水平也很高,同时在工作中涉及到的专业能力或者是接触到的行业领域,他们不仅懂得专业知识,可能也会有所建树。比如之前有个笔译员,文笔很好,平时也有写作的习惯,最后也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其次,反应快、条理清晰。做翻译的人要在不同场合做语言沟通的使者,反应灵敏、口齿清晰,同时掌握语言的逻辑。尤其是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意思,从字里行间、上下文关系中悟出来,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再通过语言传递表达。
中国网记者: 您对当前及未来,我国的翻译行业的市场有何预期?对明年的发展趋势有何预判?
顾巨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翻译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国际旅游、文化交流、金融经济、智能科技等专业领域,翻译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翻译行业也会迎来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科技革新将推动行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翻译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机器翻译将更加精准地理解语境、把握文化细微差别,为人类翻译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的使用也将越来越普遍,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其次,语言服务也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持续发展。 随着翻译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个性化服务将成为翻译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传统的笔译、口译之外,游戏、软件本地化,短视频、直播翻译,以及数据采集、编译、整理等衍生出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最后,小语种翻译面临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小语种的翻译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目前,在部分小语种、稀少语种的词汇库、语法规则以及文化背景研究相对较浅,导致翻译人员在遇到专业术语或罕见用法时会增加难度。此外,小语种的学习和使用门槛较高,培养周期长,导致翻译人才较为稀缺。同时,翻译工具和设备对小语种的支持非常有限。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与人工翻译共同发展,翻译市场将呈现出技术进步推动翻译效率与质量提升。翻译行业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将更加多样、细分,翻译业务链条也将不断横向拓展。翻译行业小语种发展方向将聚焦于技术提升与人才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更好地做好语言,服务于国际交流和传播。(胡俊)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