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各地荔枝“如影随形”的亲密关系背后,是顺丰在生鲜寄递领域的经年积累和深耕。这当然是实力的体现。在老鬼看来,顺丰在生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超越单纯的运力与网点覆盖,通过深度介入农产品流通全链条,其物流网络正演变为产销协同的"价值放大器"。
一年一度的“荔枝大战”全面开打。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顺丰最忙碌的时候:
发布行业解决方案,携手岭南荔枝“跨山出海”;开通荔枝专线,保障海南荔枝出岛;携手地方农业农村局,积极打造产销对接平台……
与各地荔枝“如影随形”的亲密关系背后,是顺丰在生鲜寄递领域的经年积累和深耕。这当然是实力的体现。在老鬼看来,顺丰在生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超越单纯的运力与网点覆盖,通过深度介入农产品流通全链条,其物流网络正演变为产销协同的"价值放大器"。
这也是顺丰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
01
从速度到温度
广东茂名,凌晨三点,荔枝林中,当一排排专业灯具点亮,果农们摘下缀满晨露的鲜荔。一小时后,这些荔枝已装入顺丰的冷链车,通过无人机、全货机与冷链网络,在午前发往全国。
顺丰的速度有目共睹,但让果农和商家“离不开”的又不仅仅是速度。通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优势,顺丰在“运得出、送得好”的同时正在成为农产品上行的关键推手,围绕“销售转化”精心设计和构建了一套系统性工程:
其一,运力精准适配市场节奏:针对荔枝“48小时保鲜期”的严苛要求,顺丰以“专机+冷链+高铁”构建多维度运输矩阵,如今年海南3架专机日均运力超300吨,实现“枝头到舌尖”的次日达。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运力配置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对农产品周期性波动的预判(如大年/小年产量差异),动态调整资源投入,确保物流效率与市场需求高度同步。
其二,预处理中心重构产销链路:在广东茂名、海南等地建立的果蔬预处理中心,通过预处理中心建设、包装标准化、采摘流程优化等举措,推动农产品从"非标品"向"标品"进化。此举不仅降低了损耗率,更直接拓宽了销售半径——从本地市场扩展至全国乃至海外,为农户打开增量空间。
例如,茂名荔枝通过自动化分拣和预冷技术,品质稳定性提升30%,为进入高端商超与跨境市场奠定基础。这种对生产端的反向赋能,本质上就是将物流能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
其三,科技赋能销售场景创新:与直播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顺丰打造的智慧物流平台通过区块链溯源、IoT环境监测、智能路径规划等技术,将碎片化订单的响应时间压缩至秒级,使直播间“即卖即发”成为可能。这种技术闭环不仅降低了损耗率,更通过透明化供应链重塑消费信心,间接推动产品溢价与复购率提升。
例如,针对广州增城,东莞的高端品种如观音绿、挂绿等“按颗卖”的需求,顺丰定制化包装与精准温控服务,让稀有品种突破地域限制,不管是常规的个人礼赠,还是家用,都可提供相应的寄递服务,实现溢价销售。
再如,今年在海南首次投放的黑科技包装——"丰调箱",通过仿生学设计实现动态气调,无需预冷即可延长保鲜周期,将荔枝保鲜期延长至72小时;与此同时,轻量化材质降低包材成本,环保设计契合ESG趋势,无异味、更环保,荔枝口感也不会因长途运输受影响。按照顺丰以往的操作习惯,应该早已进行过落地试验,如果此次荔枝季一战成名,或许又将成为行业标配。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行业聚焦“如何送得更快”时,顺丰已通过预处理、科技协同与渠道整合,将物流网络转化为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器”。这种“物流即服务(LaaS)”模式,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更通过降低损耗、扩大市场覆盖,直接拉动农户收入增长。
02
从送包裹到种希望
踩着农时而来,带着鲜货而去。“不急不缓”的顺丰,为什么能成为广大果农和商家的首选?老鬼的朋友安德华复盘了顺丰探路生鲜的历程。在他看来,顺丰从1999年开始探索生鲜寄递,至今已有26年,进化路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单品突破期:以荔枝、大闸蟹等时令高端品类切入,通过冷链专线、直达航线建立时效壁垒。
2. 全链整合期:从运输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布局预处理中心、包装研发、品牌营销等,形成“产地-物流-消费端”闭环。
3. 生态赋能期:通过共建标准、培训农户、捐赠设备、搭建直播渠道等举措,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物流服务嵌入产业升级。
在这个“全产业链闭环能力”持续进化和升级迭代的过程中,顺丰不断累积经验,硬生生从外行学成了专家,凭借自身的积累结合“让温情一路顺丰”的服务理念,彰显出人文关怀与“授人以渔”的担当。
以顺丰小哥的“角色进化”为例,快递员不仅是包裹搬运者,更是农户的“技术顾问”与“市场桥梁”。在偏远产区,顺丰小哥协助解决包装难题、指导电商操作,甚至化身“临时灯光师”确保夜间采摘效率。这种“超预期服务”背后,是顺丰对一线员工赋能机制的重视——通过定期培训、考核激励,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末端执行力。
再比如,针对传统照明设备难以匹配鲜果采摘这个“卡点”,今年茂名荔枝嘉年华上,顺丰携手雷士照明无条件捐赠600套专业灯具,构建起一张立体的助农光网。此举不但有效解决了当下的采摘难题,还为果园长期运营降本增效。这种“既给鱼竿,又教钓鱼”的策略,让农户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参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顺丰还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帮助农户提升电商运营、农产品包装等技能。在广西荔枝产区,顺丰组织专业团队为果农举办电商直播培训,从直播间搭建、产品展示,到如何与观众互动、促成交易,进行全方位指导;在绍兴柯桥区的 "湖塘杨梅产业升级" 培训,更将服务深度延伸至生产端——从采摘时间把控,到预冷保鲜的技术革新,再到包装设计的美学重构,顺丰正在向农户输出现代农业的认知框架,推动“卖产品”向“卖标准”的价值跃迁。
对比行业生态,顺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物流底盘+产业赋能”的双轮驱动。同行可能在某一环节,如电商销售平台建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缺乏像顺丰这样覆盖全国、贯通城乡的高效物流网络,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安全运输。
所有这些服务的“温度感”,都是致力于将物流网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在送包裹的同时,种下产业升级的希望种子。顺丰集团副总裁、特色经济项目部总经理谭靖华表示:从2011年开始转型为农业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服务商,到如今依托“育、产、销、运、管”全链路服务,顺丰已累计运营超50个特色项目,覆盖超百种农产品,助力农民增收数千亿元。接下来,顺丰将继续深化“快递+产地”模式,推动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与智慧化物流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03
从信任共建到价值传递
生鲜寄递的本质是"信任链"的构建——通过技术保障品质信任,通过服务建立情感信任,通过赋能传递价值信任。这种以"人"为尺度的进化,或许正是中国农产品突破周期律、实现价值跃迁的密钥。纵观顺丰26年生鲜寄的进化史,就是这样一个“信任共建”的过程——1999年解决“能不能寄”到2025年聚焦“暖不暖”。
当行业集体竞争对手还在卷价格、时效,顺丰已经进入下一阶段,转而挖掘“暖”情感价值——用灯光照亮果园,用培训点亮思维,用文化点燃产业热情。这种转型背后,体现了顺丰对农业供应链本质的深刻洞察:生鲜物流的终极战场不在空中航线,而在田间地头的人心。
当竞争对手还在用价格战、玩法收割市场时,顺丰已通过培训赋能新农人,用千余个便民揽收点重构乡村商业生态。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投入,实则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这种从“送包裹”"到“种希望”的跨越,或许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最需要的加速度。
从岭南荔枝到浙江涌泉蜜桔,从山东威海牡蛎到阳山水蜜桃,从云南松茸到阳澄湖大闸蟹,顺丰的服务足迹遍布全国,将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上消费者的餐桌。顺丰的服务版图早已超越物流范畴,成为现代农业的价值发现者。
站在这个角度,乡村振兴的刻度,就藏在荔枝箱上的四个气阀里,藏在果农直播间的一句“感谢老铁”中,藏在那些翻山越岭却始终温热的包裹里。让每一份农产品的价值,都被看见和尊重。这或许才是物流的终极命题——速度决定其能否抵达市场,而温度决定它能否扎根人心。
来源:驿站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