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个非常不好现象,就是文化的沙文。用一种近似于偏见的手法,去展现他们想象中的上海、苏州、广州、香港。可以说,完全是子虚乌有,不切实际的影视!
导读
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个非常不好现象,就是文化的沙文。用一种近似于偏见的手法,去展现他们想象中的上海、苏州、广州、香港。可以说,完全是子虚乌有,不切实际的影视!
广东的异化
以前,广州和香港的影视作品非常流行,粤语歌一度唱响大江南北。
现在,广东文化式微,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看不到岭南文化,反而是北方化、想象中的广东了。
非常著名的例子《狂飙》,就是一个集大成者。
北方化的莽村,北方化的村民,这个村落除了地理位置在广东,其他一切都似乎是北方嫁接过来的。
此外,食物的北方化、想象化也很普遍。
例如所谓的猪脚面,这种东西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基本上看不到。广东流行吃猪脚饭,而电视剧则喜欢创造那种不伦不类的猪脚面,让观众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年广东的北方化确实很严重,前些年去广州,迎宾基本都说白话,现在去了都一口普通话。
除了一些中小城市、县城还在说白话,大城市的白话范围不断缩减。
江南异化
长三角、江南地区的影视作品,是异化的重灾区。
《都挺好》完全是一个北方化故事,只是发生地点在苏州。
不论他们生活方式、说话、文化,都是北方城市的感觉,除了故事背景在苏州外,我看不出这里有什么苏州元素。
还有,最近很火的《小巷人家》,也完全是北方影视作品想象中的江南。
闫妮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但是要扮演一位江南女性,依然有些违和感。
长三角、江苏、浙江的经济发达,吸引了很多影视作品的投资和拍摄。
但这些作品都是想象中、揉捏的产物,既没有纯粹的江南元素,又不能明目张胆北方化,显得不伦不类。
上海异化
上海影视的异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尽管这些年,上海本土的文化、影视作品也在反击,特别是《繁花》,在香港导演带领下,打了一个翻身仗。
但整体形势依然不乐观。
在某卫视的《繁花》春节特别篇里,主创人员一一上台,说的花好稻好。似乎什么都有了,唯独缺了一样——上海话。
上海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和上海文化无关,和上海市民无关。
似乎这些上海的影视剧,只是背景在上海,其他的都是想象化了。
《欢乐颂》里,上海人形象就是一对惹人厌的夫妻,他们因为漏水问题,找了楼上的合租房进行理论。这对夫妻的形象,就是斤斤计较又叽叽喳喳。男的三不罢四不休,女的在一旁七嘴八舌。
这种刻板印象中的刻板印象,可以堂而皇之在上海的电视台播放,坍上海人招势,真是令人赶到既愤慨又无奈。
此外,越来越多的想象文化在上海落地生根。
“上海姥姥”、“过年吃饺子”、“遛娃”,“北冰洋”儿时记忆、这些原本和上海无关词汇,现在被张冠李戴的扣在上海人头上,似乎是逃不掉了。
契机
京圈的崩溃,特别是那几个最著名的所谓老炮的票房破灭,产生了一系列连锁效应。
很大程度上,解救了地方文化,以及地方影视作品。
《繁花》为什么会缺几个著名上海籍演员?因为那几个都是混京圈的。
过去的文化沙文、话语权垄断,正在被打破。
以往那些想象中的、异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质疑。
越来越多本土影视作品得以复苏,那种展现本土文化、本土生活的贴近现实作品,将会慢慢的登上舞台。
如果说,这种想象中的,不伦不类的影视作品,以后还要出品的话。
那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一个:应该全部被扫进垃圾桶,一个都不应该留。
来源:唐山路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