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新闻人物投票开启!

B站影视 2024-12-31 09:10 2

摘要: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的一年,为认真总结回顾学校本年度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和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使命感,凝聚起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向着学校第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的一年,为认真总结回顾学校本年度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和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使命感,凝聚起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向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委宣传部在全校范围开展“青岛农业大学2024年度十大新闻、新闻人物”网络评选活动。广大师生踊跃提供新闻线索,经过初步筛选,现将候选人物公布如下,即日起进入投票阶段,诚邀您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官方微信选出心中的“新闻人物”。

快来评选出你心中的2024年青岛农业大学新闻人物吧!

尚书旗:让农机轰鸣响彻祖国大地

2024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期间,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蓝睛对话科创先锋》节目,专题报道机电工程学院尚书旗教授奋战科研创新一线,服务农业机械教学、研究与推广应用事迹。多年来,尚书旗教授为我国根茎类作物生产和种子繁育机械装备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发明和推广应用新型农业装备23种,获授权国际和国家专利136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忠华:荣获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园艺学院院长张忠华教授202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蔬菜分子遗传育种领域领军者,张忠华教授在甜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中率先开展基于基因组演化和组学大数据等加速功能基因的研究,大大推动葫芦科生物学和分子育种进展,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大众日报、山东教育新闻、新浪山东、齐鲁晚报、海报新闻等关注报道。

梁文星:在Nature Plants发文揭示尖孢镰刀菌致病及番茄“御敌”新机制

植物医学学院梁文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Plants发文,解析了尖孢镰刀菌效应蛋白在寄主胞内通过相分离凝聚铁硫蛋白从而抑制寄主活性氧的产生,以及番茄病程相关蛋白PR1阻止效应蛋白从质外体进入寄主胞内,从而介导抗性的分子机制。梁文星教授长期从事番茄枯萎病与灰霉病的致病机理及综合防控研究,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科技日报等报道了梁文星教授团队最新成果。

花生团队:60年传承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三代人接力筑就“花生梦”

农学院邹晓霞教授团队培育的两个花生新品种“青花19号”“青花22号”以80万元实现转让,刷新了油食兼用出口型大花生转让价格新高,实现学校在花生研究领域的新突破。我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学科、三代研究人员致力于花生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研发、优质高产品种选育、花生机械装备研发和花生食品深加工等研究,构建形成了“大花生”科研创新队伍,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助力粮油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农民日报、山东卫视、山东教育卫视、青岛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等媒体相继报道。

张玉刚:入选2024年度全省高校“发现榜样”人选

园艺学院张玉刚教授入选2024年度全省高校“发现榜样”人选名单,同时,今年其团队育成的‘福星’苹果新品种苗木繁育经营权以1000万元转让。张玉刚教授长期从事苹果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选育苹果新品种14个,为我国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和自主产权品种推广做出积极贡献,先后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首届山东省科技兴农奖优秀项目”一等奖等。农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闪电新闻、山东教育新闻等媒体关注报道。

马旭东:航母女兵荣立二等功

园艺学院2020届毕业生马旭东荣立二等功,学校举行喜报颁发仪式。马旭东于2021年3月参军入伍,服役于海军山东舰某部门。入伍后她积极投身练兵备战,多次参与完成重大任务,在2023年度副战区级和战区级专业技术比武中均夺得第一名,贡献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展现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也成为青农学子想追之“星”。其事迹先后被CCTV 7国防军事频道、中国国防报、共青团中央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杨建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成果,一项专利以100万转让

生命科学学院杨建明教授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阐明了人工合成的高效利用木聚糖细胞体外代谢途径,将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和电能,为进一步提高生物质向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生物能源转化提供了指导。团队关于光合固碳细菌绿色合成高值化合物的专利所有权以100万元转让企业,创造了山东省“光合固碳”领域专利单笔转让金额最高纪录,被山东教育卫视、山东三农频道、大众日报、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周功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指导培养国家优青

园林与林学院周功克教授带领团队调研走访了山东省内黄河沿岸多处盐碱地和全国芒草集中分布区,收集芒属植物种质资源450余份,研究分析了芒草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推广的可行性,选育出一批具有较强耐盐性的芒草突变体植株,建立了能饲芒草快速扩繁体系,对助力盐碱地生态治理具有激励作用,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基金资助。环球时报、山东教育新闻、青岛电视台等媒体平台报道。

李静: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静副教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农科副高组二等奖,实现学校在该项国赛上的新突破。作为山东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校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她深耕教学二十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生产案例作为课堂发展主线的“师生双链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获全国食品学科党建联盟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获评“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教学创新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相关事迹被搜狐网、海报新闻报道。

郝青:揭开绿牡丹的“生命密码”

园林与林学院郝青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了论文《叶绿素酶(PsCLH1)和捕光天线蛋白(PsLhcb1和PsLhcb5)调控牡丹“绿幕隐玉”绿色花瓣呈色的分子机制》,研究结合已经发布的“凤丹”牡丹基因组数据,提出了一个调控“绿幕隐玉”花瓣中叶绿素和花青素代谢平衡的模型,揭开了“绿牡丹为什么绿”的生命奥秘,为牡丹花色形成机制和花色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基因资源。山东教育新闻等媒体以《绿牡丹为什么绿?青岛农大揭开“生命密码”》为题进行了报道。

隋敬先:黑板字“秀”祝福的农大暖心后勤物业工作人员

后勤物业工作人员隋敬先长年爱好书法,在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打扫教室的间隙在教室黑板上练字、在宿舍楼提示板上写出暖心寄语,2024年因其工作认真、态度谦和,笔法顺畅、独具风格被学生关注、拍摄并上传网络,引发大量网友点赞和媒体关注。“有温度的农大后勤人员”“学在农大乐在农大”等话题受到热捧,环球网、半岛新闻等以《高校中的“扫地僧”!青农大有个爱写字爱蹭课的保洁大叔》《山东一保洁大叔黑板上“秀”书法》等为题进行了报道。

李中华: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青岛市政协常委、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中华教授,长期从事合作经济、乡村振兴研究,积极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研和服务,为合作社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谋实招,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近年来,李中华教授辅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000余家,指导建立专家工作站、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60多个,通过“李中华工作室”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持续开展公益科普宣讲,累计受众60余万人次,多项咨政报告获中央、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获评“青岛市杰出政协委员”,相关事迹被中国统一战线、信网、青岛电视台等宣传报道。

刘更森:把科技小院建到农民家门口

园艺学院刘更森副教授作为山东莱西葡萄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带领师生团队下沉田间地头,针对葡萄种植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指导。目前小院已建立“阳光玫瑰”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培训300余人次,为2000余户种植户解决各类生产问题,将葡萄果穗一级果率提至96%以上,带动莱西市院上、沽河街道、马连庄等乡镇建设2.8万亩葡萄基地,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相关事迹被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观海新闻等媒体报道。

董晓煜:擦亮生态底色 开展盐地碱蓬生态修复工作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晓煜教授持续多年在黄河口滨海区域开展盐地碱蓬育种和养护工作,从选育良种入手,通过长期实地调查、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优化种植和管理模式,全面解析了耐盐机制和生长习性,筛选出了适合本土生态环境的盐地碱蓬品种,并通过优化育种技术提高了适应性和抗逆性,成功提升了盐地碱蓬的恢复效果,造就了红地毯的壮丽景观。山东卫视、闪电新闻等关注报道。

姜卓俊:“草莓教授”退而不休 服务田间地头

在我校“草莓教授”姜卓俊指导下,城阳区白云山学校、烟台福山、佳垦农业等草莓基地建立“草莓定植后促进花芽分化早熟栽培模式”,使基地草莓比原有的超早熟草莓提前1个月进入成熟期,创造了短日照草莓栽培历史上成熟最早的记录。姜卓俊教授长期致力于草莓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三十多年前指导的第一个草莓大棚,今年被中国草莓学会审定确认为“中国草莓第一棚”,成为我国设施草莓的源头;首创国内12月收获“无加温冬季草莓早熟栽培技术”;指导生产出国内第一亩“秋草莓”。个人获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以及全国多个草莓种植市、县、区表彰。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烟台日报、海报新闻等媒体关注报道。

孙迎坤:以科技力量助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园林与林学院孙迎坤教授开展花卉新品种繁育,通过实验设计,推算后代性状表现,缩短育种时间,增强花卉稳定性,以科技力量助力青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孙迎坤从教24年,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风景园林和园林教学工作,主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等课程。先后主持山东省一流课程1门、省级教研教改课题3项。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山东青州 创新育种科技兴花 产业迈向国际市场》为题,报道了孙迎坤服务潍坊青州花卉产业发展事迹。

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师生:扎根齐鲁大地绘就乡村振兴灿烂篇章

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师生以汗水作墨、以智慧为笔、以追求为卷,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扎根齐鲁大地绘就乡村振兴灿烂篇章。2014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青岛农业大学为依托,山东省第一家科技小院落户乐陵市。今年,学校与山东德州乐陵市人民政府举行山东乐陵科技小院集群合作签约仪式。截至目前,已有4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超过70名本科生相继驻扎农村,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专业的农业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微纪录片《小院来了年轻人》第二集报道小院师生故事。

“绿先锋”——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师生: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资源与环境学院“绿先锋”——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同时获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金奖。项目师生聚焦“无废城市”建设中社区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政、社、校、企四方平台,开展科普宣教-就地堆肥-循环利用系列志愿服务,开设绿色环保课程120余场,授课4000余人次;开展技术服务200场,累计堆肥600余吨;制作6款堆肥产品,探索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特色零废弃循环模式。该项目被央视《朝闻天下》、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殷鹏:获青岛市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一等奖

农学院智慧农业2302班学生殷鹏参加青岛市爱我国防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殷鹏同学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服役于某特战旅。两年中参加大项演习9次,承担重大任务10余项,获得“训练尖兵”“金话筒”战士等荣誉,退役复学后受聘担任青岛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员、青岛市征兵宣传员等,积极服务大学生参军入伍。其相关事迹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