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式悲剧:阿桂们不会给《阿Q正传》消费

B站影视 2024-12-27 08:07 2

摘要:2021年中国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上映,这部描写中国南方“醒狮”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一经上映便引来了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电影主角阿娟们的“眯眯眼”造型被指“辱华”,而被部分观众抵制。最终这个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在那个《哪吒:魔童降临》30多亿,《白蛇

2021年中国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上映,这部描写中国南方“醒狮”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一经上映便引来了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电影主角阿娟们的“眯眯眼”造型被指“辱华”,而被部分观众抵制。最终这个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在那个《哪吒:魔童降临》30多亿,《白蛇:缘起》10多亿所谓“国漫”崛起的大市场环境下,最终以3亿出头的票房惨淡下映。

时隔三年之后,《雄狮少年》带着它的“眯眯眼”阿娟们重新杀回,上映十天仅收回五千万票房,看大盘走势,似乎已经注定了这部电影即将以更惨淡的票房结果收场。那些抵制者们高喊“市场会教片方如何做人”,在各种媒体以及片方的网络宣传物料下一如既往的冷嘲热讽,“呼吁”观众抵制。而真正走进影院观看了该系列作品的少部分观众,对此片却是一致好评,在国内相对权威的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网上,《雄狮少年》两部作品分别被观众打出8.3和8.4的高分,30多亿票房的《哪吒:魔童降临》同样也是是8.4分。出现如此怪相,不得不让我们好好探讨一下。

那么,这个争议的“眯眯眼”究竟是什么?所谓眯眯眼,英语写作slanty eyes,是西方歧视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而刻意在在文艺作品中对中国人的形象采取“细眼、眼尾斜向上”的丑陋形象。这种非常类似“唐氏综合征”这种先天痴呆患儿眼神的刻画描写方式,显示出了西方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歧视。近年来,某些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为了博取西方文化的认同,其创作的文艺作品经常出现这种“眯眯眼”的形象进行自我贬低;一些西方群体在选择中国人作为模特时也刻意选择这种长有“眯眯眼”特征的模特来进行宣传。这种傲慢与歧视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流淌着炎黄血脉的华夏子女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是应该抵制并给予回击。

但是,从此就患上了“神经过敏”,对所有不是为了展现文艺作品主题或是善意地寻求艺术风格化的所有文艺作品,一棒子全部打死,显然也是不妥当的。我们讨论一个作品是否有前文所述“辱华”情节时,有一个预设前提,作者所创作及刻画的这些人物形象是不是所谓“夹带私货”,即刻意丑化这些形象,令人感到不适是我们判断“辱华与辱中”的分界线。不可否认的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并非“浓眉大眼”的主角长相,就拿笔者来说,我对自己长相的判断便是“小眼睛,三皱额”,一看就如同未老先衰的小老头一样,外人看来就有一股自带的“猥琐劲儿”。在我观看本片时,丝毫没有感到冒犯和心理不适。

文艺作品本身带有其夸张和写意的属性,适度“丑化”和“美化”都是是作者为了完成其作品表达必须做的艺术化加工。这种“丑角们”在中国文化中数不胜数,如凶神恶煞的“门神”尉迟敬德和秦叔宝,黑脸的“包公”,十不全的“施公”,破衣烂衫、疯疯癫癫的“济公”,驼背的“刘公——刘罗锅”等等,作者塑造的这些丑角并非对他们的外貌或者性格带有任何偏见,而是为了增加人物特色及加强表达而做的适度夸张。总不能说《三侠五义》是歧视皮肤黑的人,《刘公案》是歧视驼背的人吧!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是“刻意扮丑”来做谄媚,是需要进到作品里认真审视和揣度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态度的褒贬的。所以,我们要给《雄狮少年》扣上“辱华”的帽子,同样要对其表达内容加以分析,不然就会变成挥舞道德大棒,失智地发泄民族情绪的不理智行为。

《雄狮少年》两部电影均讲述的是三个留守少年追梦的故事,有别于其他热血动画化,三个少年的设定就是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甚至有些“丑”的“小镇青年”,第一部中他们的师傅“咸鱼强”的设定,第二部中卖大排档的师傅“张瓦特”的设定,无不凸显出制作方的制作意图就是想讲一群生活在大城市高楼大厦间“讨生活”的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工,一个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却已然怀揣梦想的“平凡人”,注定是主角们的背景板的我们。作者对片中三个少年的情感倾向并非讽刺,也非贬低,所以从作者们主观上不是对他们塑造的这四个“眯眯眼”主角不是贬,而是褒,展现地说对努力生活的底层人民们实实在在的钦佩。

再者,《雄狮少年》系列动画电影可不是某人在网上画了个画,做了个视频。它是在全国院线公映的电影项目,观众能在中国大荧幕上看到的每一部电影从剧本开始到出片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核,如果真的涉及“辱华”,我们根本看不到能在大荧幕电影上映。

《雄狮少年》后面有广东文化宣传部门的背书,宣传的是我国南方醒狮文化。所谓国漫的崛起是近十几年被我们长经常提起的文化现象,从《魁拔》到《大圣归来》,从《哪吒:魔童降临》到《白蛇》系列,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动画形象都一改之前上美时期高高在上的纸片式的人设,而都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坏坏”的小哪吒、有朋克精神的青蛇、“眯眯眼”的赏银捕手杨戬、甚至抑郁症女孩参宿(《深海》)。但是,我们看到的从彩条屋到追光动画的作品的故事极其主角都无一例外是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IP,从封神宇宙到白蛇系列,甚至朋克的二郎神,白发苍苍的高适和李白,他们都并非原创角色,虽然制作方都秉持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态度,让这些高高在上的角色们更“接地气”。但是,遗憾的是哪吒们不是我们,他们个个是天选之子,为了梦想可以放弃一切。但我们不行,我们大多数和《雄狮少年》里的阿娟一样平凡,一样要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梦想,都是“社畜”,都是“牛马”,都起早贪黑地行走在工地上,在厂房车间,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雄狮少年》第一部我最喜欢的是两个“阿娟”的设定,一男一女,他们都叫阿娟,一个因为自己的性别放弃了梦想,一个因为家庭变故放弃了梦想。但是,两个却是分属两个阶级,男阿娟在广州打工送货的途中碰到了开着小轿车的女阿娟,在车上我们感同身受男阿娟的自卑与窘迫。如果是一般热血动漫,两个阿娟必然产生一段“小人物通过努力娶了千金大小姐”的桥段,甚至于在第二部的新女主角小雨带上阿娟去游乐园,我都以为电影要给他们设定感情戏了,一段姻缘就此要展开了。但是,影片并没有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第一部中当阿娟站在赛场上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镜头给到了看台上的女阿娟,然后慢慢移到坐在了旁边打电话的女阿娟男友。男阿娟肯定是对女阿娟有好感的,但这一刻,电影似乎在告诉我们,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可以想象站在舞台上男阿娟的落寞,但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是纂了纂拳头,套上狮头准备比赛。这不正是我们这些loser们的常态吗?最后,阿娟可能赢下了比赛,只是这不足以改变他的命运,结尾彩蛋中阿娟收拾行李即将要去到那个机会更多,赚钱更多的大城市继续打工。第二部中,小雨也远走美国,没有回上海。

有趣的是,在《雄狮少年》第二部中制作团队们设定了一段阿娟因恶意的网暴因而丢掉了一切的情节。这段情节似乎是制作团队有意借着作品来表达自己作品因为人物设计问题在现实中被针对,被不明所以的群众误解,从而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往事。第二部他们用作品,用固执的“眯眯眼”刘家娟的遭遇,回击那些网暴他们的人。那些抵制者们自己都纳闷,第一部才那么点票房,估计投资方“裤子都赔光了”,为什么还敢上第二部?我相信,制作者们同我们真正看过本片的观众一样憋着一股气——不服。虽然第二部到笔者发稿前票房仍旧没有上亿,预测最终票房也不会上亿,这个项目铁定要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制作方依然宣布了第三部的制作计划,用他们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稍微改变一下便可回答所有的质疑:真正的雄狮,不会在乎自己眼睛的大小。

中国电影真正的票仓在三四线城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镇青年”们,谁能把他们挑逗进影院,这部电影就会大卖,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讽刺是这部写实的真正描写“小镇青年”们生活的电影,却收到了它所刻画和描绘的形象们中大部分人的抵制。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中的阿Q,真正阿Q们是不会看《阿Q正传》的,他们做工赚到两钱要么去咸亨酒馆站着喝两杯小酒,要么去天台听听说书人讲“武松怒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或者到城门楼子上看政府砍革命党人脑袋的“热闹”,甚至要学老栓偷偷塞钱买蘸着革命党人鲜血的馒头,妄想给孩子治病。他们一遍遍催促祥林嫂重复讲述自己的悲苦遭遇,却在嘲笑与麻木间忘却了自己也是阿桂,也是祥林嫂,也是老栓,也是孔乙己。真正同情他们,为他们呐喊的却是他们极度看不起的臭老九们。他们不会去逛书店,到了书店也不会购买鲁迅的任何作品,更不会看上《阿Q正传》一个字,他们只会买上几本《重生之我在上海当大佬》,然后迷失在上海的高楼大厦间。

1989年,在德国哲学家尼采最后的时刻,他在意大利城市都灵看到城市中心的阿尔帕托广场上一个农夫正在狠命鞭打一匹老马,老马的哀嚎在广州响彻不绝,而周围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丝毫没有在意老马痛苦的哀嚎。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尼采奔到老马的身边,抱住老马的脖子,两行错溢的泪水,流了出来。自此,尼采疯掉了,他彻底对人类失掉了信心。

最后,引用加缪的一句话: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独立思考,在现今的中国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来源:梁军锁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