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戏曲的灿烂星空中,秦腔宛如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恒星,承载着西北大地的深厚底蕴,传唱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那粗犷豪放、激昂高亢的唱腔,如黄钟大吕,穿透岁月,直击人心。在秦腔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独特的身影,他就是安万。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命运坎坷却从未言弃,凭借对秦
在华夏戏曲的灿烂星空中,秦腔宛如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恒星,承载着西北大地的深厚底蕴,传唱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那粗犷豪放、激昂高亢的唱腔,如黄钟大吕,穿透岁月,直击人心。在秦腔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独特的身影,他就是安万。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命运坎坷却从未言弃,凭借对秦腔的一腔热爱,从偏远乡村一步步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备受瞩目的秦腔演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安万的秦腔世界,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1978 年,安万出生在甘肃会宁的一个偏远农村,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先天性面部血管瘤如阴霾般笼罩着他的成长之路。那异样的面容,让他在同龄人中受尽了歧视与冷眼,小伙伴们的疏离、旁人异样的目光,如一根根刺,扎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上学于他而言成了一场噩梦,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同桌,排队时大家都对他避之不及,孤独与自卑成了他童年的底色。
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在他 9 岁那年。村里热闹非凡地搞起了社火,需要孩子们上台表演,也许是看中了他平日里展现出的机灵劲儿,安万被选中登台。当村长在他脸上涂上厚厚的油彩,镜子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竟第一次让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 脸上的红色印记被完美遮蔽,他不再是那个被人指指点点的 “怪物”。
一登上舞台,他仿若换了个人,几个利落的劈叉、翻跟头,瞬间点燃了台下的热情,喝彩声、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是谁家小孩?这么厉害!” 那一刻,安万生平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被认可、被赞赏的滋味,一颗热爱秦腔的种子,就此在他心底种下。此后,只要村里有剧团演出,他必定早早地守在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演员们的一招一式,把唱词默默记在心里,还时常一个人跑到山里,对着空旷的山谷吼着刚学来的唱段,苦练基本功,戏曲舞台成了他心中最向往的圣地。
13 岁那年,怀着对秦腔舞台的无限憧憬,安万鼓起勇气加入了当地的秦腔剧团。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团里的前辈们看到他的面容后,纷纷摇头叹息:“你这个脸,唱不了戏的”。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戏曲世界里,演员的外貌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貌才被视为 “三才出众” 之首,长相端正才有可能登台唱戏。
无奈之下,安万只能在剧团里干些幕后打杂的活儿,搬道具、拉幕布、打扫场地,忙得像个陀螺,却只能看着别人在台前风光无限。但他心中那团对秦腔的火焰从未熄灭,每天天不亮,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悄悄起身,来到剧团的角落,苦练基本功。压腿、下腰、翻跟头,一遍又一遍,汗水湿透了衣衫,摔疼了也不吭一声;吊嗓子更是风雨无阻,对着空旷的场地,一唱就是几个小时,哪怕嗓子沙哑,第二天依旧继续。
为了掌握一个高难度的唱腔技巧,他常常向团里的老师们请教,哪怕遭人白眼、受尽嘲讽,也毫不退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剧团演出时,一位主演突发意外无法登台,安万毛遂自荐,团里实在无人可用,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他顶上。当他化好妆,身着戏服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台下一片哗然,可当他一亮嗓,那醇厚激昂的唱腔瞬间征服了观众,喝彩声、掌声如雷鸣般响起,他成功了!从此,安万终于在剧团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他的演艺之路。
时光流转到 2016 年,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短视频平台蓬勃兴起。此时的安万,虽在剧团有了一席之地,但秦腔艺术的受众依旧有限,传承之路依旧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在快手平台上可以直播唱戏,这让他心动不已。可一想到自己的长相,他又犹豫了,在镜头前暴露自己的面容,会不会遭来更多的异样眼光?会不会被人嘲笑?内心挣扎许久后,在妻子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抱着尝试的态度开启了快手直播。
刚开始,面对镜头,他紧张得手脚都不知该往哪儿放,眼神闪躲,说话也结结巴巴。但当他唱起熟悉的秦腔选段,那股子自信瞬间回来了,他开始边表演边解说,将秦腔的历史渊源、角色故事、表演技巧一一分享给观众。没想到,这一新颖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们,被他精湛的技艺、朴实的讲解深深打动,纷纷点赞、留言、送礼物。从最初只有妻子一个观众,到后来直播间人气爆棚,安万的直播之路越走越宽,他也找到了新的方向,让秦腔通过网络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多年的刻苦钻研与舞台淬炼,让安万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主攻须生、花脸,代表剧目众多,如《金沙滩》《兴汉图》《斩李广》《下河东》《铡美案》等六十余部戏,个个堪称经典。在《金沙滩》中,他饰演的杨继业,一登场便气场全开,那豪迈的台步、坚毅的眼神,将老英雄的忠肝义胆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 “被困两狼山” 一场,他的唱腔高亢激昂,如穿云裂石,“大郎儿替主把命丧,二郎儿短剑下命赴黄粱……” 一段唱,声声含泪,字字泣血,将杨继业被困时的悲愤、绝望演绎得入木三分,让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而在《斩李广》里,他又化身为冤屈的李广,“七十二个再不能” 的经典唱段,他唱得是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用醇厚的嗓音、细腻的情感,将李广临终前的不甘、悔恨宣泄而出,观众们仿佛能切身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每一次表演都能引得台下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
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安万荣获秦腔国家二级演员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付出的高度认可。他的演出足迹遍布各地,从西北的乡村戏台到繁华都市的剧院,从线下的精彩演出到线上的网络直播,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快手艺术与央视文艺联合举办的 “非遗戏曲星光夜” 上,他作为特邀嘉宾,用秦腔表演经典剧目《斩韩信》,面对全国观众,他毫不怯场,以扎实的功底、独特的表演风格,赢得了线上线下的一致赞誉,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秦腔的独特魅力,也让自己的名字在戏曲界愈发响亮。
随着安万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表演风格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批评他在表演中过于迎合观众,进行互动式的即兴表演,破坏了秦腔的传统韵味,是 “糟蹋艺术”。在一些传统戏迷眼中,秦腔就应当是板正、严肃,遵循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表演范式,容不得一丝 “放肆”。像他在天水雨伯山的演出,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不断向台上扔香烟、啤酒等物品,安万则顺势编起 “顺口溜”,还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表演节奏,这让部分人直呼 “没了秦腔的正形”。
然而,也有许多观众力挺他,称他为 “秦腔奇才”。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压力巨大,安万的表演就像一阵清风,带来欢乐与放松。他能精准地捕捉观众情绪,用幽默风趣的互动,让大家沉浸其中,感受秦腔别样的魅力,也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面对争议,安万很坦然:“我知道有人不认可,但我就是想让秦腔活下去,让更多人喜欢。只要观众爱看,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这份对秦腔的执着坚守,令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传承路上的不易与希望。
成名后的安万,并未忘记自己的根,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他深知家乡的贫困与艰辛,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免费帮助家乡做助农直播,在直播间里,他声嘶力竭地为老乡们推销土特产,那憨厚朴实的话语、真挚恳切的眼神,打动了无数网友。会宁的土豆、枸杞、亚麻籽油等特产,通过他的直播间走向了千家万户,实实在在地帮助老乡们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同时,他也将传承秦腔视为己任,随着剧团规模的扩大,收徒成了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他收徒的门槛并不高,在他看来,人品是首要的,一个心地善良、尊师重道的徒弟,才能真正领悟秦腔的内涵;其次便是学艺的态度,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常说:“我自己就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学不成的艺。” 他像曾经教导他的恩师们一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所学倾囊相授,看着徒弟们一天天成长、进步,他仿佛看到了秦腔更加灿烂的明天。
回顾安万的成长历程,从那个在甘肃农村被人歧视的孩子,到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秦腔名角,他用汗水、坚持与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故事,是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时代的浪潮中,秦腔这门古老艺术既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又迎来了创新与突破的机遇。安万以自己的方式,在争议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让秦腔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他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并非是陈旧、僵化的代名词,只要心怀热爱,勇于探索,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秦腔,作为西北大地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不应在岁月的流转中被遗忘,而应如长河奔腾,永不停息。让我们像安万一样,珍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给予传统艺术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秦腔的豪迈唱腔、精湛技艺代代相传,在华夏文化的大舞台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向着未来,高歌猛进!
来源:剪纸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