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尿多”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别以为这只是小问题。很多人以为排尿多只是喝水多的结果,却不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危及生命的“隐形杀手”——糖尿病肾病。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每天排尿量超过一定数值,就需要高度警惕自己的肾脏健康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20%-40%。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病情可能快速进展,最终发展为尿毒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观察排尿量和尿液的变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46岁的王先生确诊糖尿病已有8年。平时他并没有特别注意控制血糖,偶尔会饮食过量,甚至还喜欢喝含糖饮料。
一个月前,王先生开始感觉口渴明显加重,每晚要起夜四五次,每天排尿量接近4000毫升,而且尿液泡沫增多。他并未在意,认为只是喝水多的缘故,直到最近一次体检发现尿蛋白异常,这才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接诊后,发现王先生的尿微量白蛋白已经达到每升300毫克以上(正常值应小于30毫克/升),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到每分钟60毫升(正常值应大于90毫升/分钟)。结合详细问诊和其他检查,医生确诊王先生患有糖尿病肾病,并已进入第二期(临床白蛋白尿期)。
这个病例并非个例。据《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0版)》显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逐年升高,且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尿液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尿液和肾功能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肾脏的损害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简单把肾脏比作一个“过滤网”,它负责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并保留对身体有用的物质。
而长期高血糖会让这个“过滤网”变得越来越脆弱,导致肾小球内的压力过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终导致过滤功能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常常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进入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期。
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一般在800-2000毫升之间,具体还会因饮水量、出汗量等因素有所波动。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如果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排尿量持续超过2500毫升,尤其是超过3000毫升,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除了排尿量,尿液的其他变化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 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提示尿蛋白升高;
· 尿液颜色变深或发红:可能是血尿;
· 尿液气味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氨味增强的现象。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刘文虎教授团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三大关键措施。研究表明:
1. 血糖控制: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2. 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特别是使用ARB或ACEI类药物,可有效延缓肾功能衰退;
3. 饮食调整:低盐、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此外,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唐朝枢教授指出,早期筛查和干预是糖尿病肾病防控的核心。他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液检查和肾功能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糖尿病肾病可防可控,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检查;
2. 控制“三高”:严格管理血糖、血压和血脂;
3. 饮食合理: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4.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肾功能恶化,而饮酒过量可能加重高血糖;
5. 合理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结语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里。如果每天排尿量超过3000毫升,或者尿液出现泡沫增多、颜色异常等现象,请及时就医检查。糖尿病肾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但必须依赖早发现、早治疗和长期管理。
肾脏是生命的“过滤器”,别等它“堵塞”才后悔莫及。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肾脏健康,过上健康而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文虎,《中华医学杂志》,《糖尿病肾病的防控策略》,2020年;
2. 唐朝枢,《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堂》,《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2020年;
3. 《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0版)》。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