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何少华的“中国功夫”

B站影视 2024-12-30 17:01 3

摘要:12月19日23时18分,秦山核电基地完成年度发电任务。今年,基地高效完成6次换料大修,确保机组稳发满发。装一次核燃料,只能运行一个循环,每次换料大修,都是争分夺秒的竞速。

12月19日23时18分,秦山核电基地完成年度发电任务。今年,基地高效完成6次换料大修,确保机组稳发满发。装一次核燃料,只能运行一个循环,每次换料大修,都是争分夺秒的竞速。

“能提前完成任务,很不容易!”秦山核电秦一厂厂长王惠良感叹,7月大修时,多亏了特种维修团队,一次性成功完成水下修复,抢出了效益。

所谓“特种维修”,就是在苛刻复杂的高辐射环境下的检修。从事这一行的核电人,也被形象地称作“核反应堆医生”。

“从运行情况看,7月时做的特种维修非常成功!”昨天上午,中核集团首席技师、秦山核电的“医疗队长”何少华正领着一批国内同行参观工作室,他调出机组数据兴奋地说。

今年7月,何少华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对象,12月,又成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此前,他还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从打榔头、锉锉刀开始练起,何少华带领团队完成技术迭代,主持建立了一套高辐射环境下特种维修技术体系。

曾是“门外汉”

三年钻研征服外国专家

在南京工业学校机械制造系学习时,何少华手头功夫细,车零件是一把好手,还擅长设计机械结构,但对于“核”,则完全是个“门外汉”。

1995年7月,何少华被分配到有“国之光荣”美誉的秦山核电站,从事的还是闻所未闻的核反应堆本体检修。“核反应堆这个‘高级的主儿’,我能伺候得了吗?”他心头忐忑,对自己的技能更是毫无信心。

刚到检修班,师傅童阜忠“敲打”他,“成为科学家不容易,当个好工人也不简单。”何少华记在心里,哪里能学到本领就往哪里钻,跟着车间里的“老把式”,一榔头、一锉刀制作维修工具。

反应堆藏在厚厚的安全壳内,只有每14个月一次的换料大修,才能“一睹真容”。童阜忠1982年来到秦山,是最老的一批工人,他指点何少华多去看看建设时的图纸。

于是,何少华一休息就泡在资料室。管理员阿姨是位“老三线”,一看到他,高兴得眼里放光,“男娃子上进,要得!”

1996年,何少华第一次参加大修,因为想了解更多未知的东西,于是加班加点,在各个现场穿梭,就想多看看关键地方。

一次,反应堆水池内的灯管爆裂,该怎么修也没先例。童阜忠等老技工们用自制的检修设备,探入10多米深的水下,一点点清理碎渣。何少华在现场目睹了全过程,大气都不敢喘,回去后记了好几页笔记。

就这样,没两年工夫,何少华就把反应堆的各类情况记得滚瓜烂熟。

“练好本领,凭本事吃饭能走遍天下。”童阜忠看好这个有钻劲的小伙子,点名由何少华担任班组技术员。1997年,何少华又被破格聘为“班组带头人”,成了反应堆检修和装卸料的现场指挥。

1998年7月14日,秦山核电站按计划停机停堆,开始第四次换料大修。然而,检修刚开始,就发现了异常,这便是我国核电史上著名的“T6事件”(堆芯吊篮下装部件故障)。

厂里好不容易采购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30秒就开始冒“雪花”,没到2分钟便直接黑屏。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秦山核电无奈启动国际招标,聘请外国公司救急。

外国专家干了6个月,何少华跟了6个月,24小时打配合。勘测现场、打磨工具、制作报告……他都抢着干。

“经历了那次大修,我才算真正入行。”何少华说,“T6事件”让他见识了全套专业检测设备和系统的应急处理流程,也给了他一个努力的方向。

老外对这个功底扎实、热情好学的“中方助手”很有好感。“这就是中国核电人的功夫!”外国专家组负责人是个“功夫迷”,在见识了何少华的“中国功夫”后,从此就喊他“Jackie Lee(杰基·李)”。

后来,何少华又在美国和他共事过一段时间,用“中国功夫”般的技术征服了他,这个结合了李小龙、成龙的名字,便在国外同行口中传开了。

练就“金刚钻”

万里驰援助力核电出海

“Jackie Lee”,让何少华第一次被世界看见。世纪之交时的他还不会想到,他的“中国功夫”将跟着中国核电一起出海,成为我国核工业技术的一张名片。

位于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被称作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典范。何少华是资深“恰友”,早在1999年就参与了机组调试,之后又连续经历了5次大修。

2006年,恰希玛核电站反应堆内构件出现故障。为屏蔽辐射,修复需要全程在水下作业,而这项技术当时都掌握在国外核电巨头手中。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面对国际上的质疑,这次修复无异于一场时间紧迫的突围战。同年12月底,核工业系统的领导几经考虑,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何少华带领的维修队。

一年半内,他们不仅要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还要完成出海验证。国外一位资深项目经理泼来冷水,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是水下作业,全部要靠遥控,精度差一毫米都不行。”何少华回忆说,一次次试验就像逆水行舟。

有一次,团队把整套设备放入水里模拟。何少华指挥操作,定位、拆卸、焊接井然有序,但到最后步骤,构件螺栓突然咬死,试验失败。

失望的情绪在现场蔓延,攻关团队内也有了分歧。何少华压住心中的焦急,把这颗螺栓放在现场最显眼的位置,默默住进了试验厂房。

“老何住进试验厂房,很涨士气。”部队转业的戚宏昶也有一股倔劲,扛起铺盖卷跟着搬了进去,不成功就不出门!

争分夺秒下,2008年6月底,模拟试验全部完成,重达数吨的各式设备终于被搬上远洋货轮。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同一时间,恰希玛核电站水下维修项目正式开工。“奥运健儿在赛场为祖国拼搏争光的同时,中国核电人也在为民族核电事业谱写新的篇章。”说起这段特别的缘分,何少华难掩激动。

回忆在恰希玛的日子,何少华感到充实而快乐,唯独对家里放心不下。由于长时间出差,孩子只能送去亲戚家寄养。电话打不起,只能用QQ,但“中国村”整个生活区共享一条低速宽带,“好不容易看到家人在线,就想问问孩子怎么样,但网络延迟太厉害,等不到回复又得去现场,第二天查看,家人又下线了。”

“忠孝不能两齐全,小家服从了大家。要问我们为什么,异国盛开核电花!”当地“中国村”流传的小诗,正是何少华他们的真实写照。

2009年1月,恰希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水下维修提前10天完成。看到功率曲线逐步攀升,巴方人员不自觉鼓起了掌,称赞何少华是“真正的工程师”。“‘中国功夫’,了不起!”“巴工”阿根是项目部的司机,载着中国工程师,他感到格外自豪。

从遇到疑难杂症求助国外专家,到帮助国外核电站解决疑难杂症,至此,刚好十年。

何少华用“中国功夫”完成了国外专家口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也向世界证明,中国有出口核电站的能力,也有保证核电站稳定运行的维修技术。

扔掉“洋拐棍”

十年一剑再创核电奇迹

不仅要和国际接轨,今年7月的秦山核电站例行大修中,何少华的“中国功夫”更创造了奇迹。

“何大师,有异常情况!”6月5日,何少华被一通电话喊到现场,初步检测发现:反应堆下部一处锁紧螺母松脱。

沉沉夜色笼罩秦山,会议室内明如白昼。何少华形容这是“史无前例的难”,维修位置在堆内水下10多米深处,空间又小,所处环境极其复杂。“No good way(没有太好的办法) !”视频连线时,国外核电同行都无奈地摇着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一台机组,同样的维修场景,会议室内的很多人都想到了1998年的“T6事件”,不由得小声嘀咕:“全世界没遇到过的问题,这次我们自己能行吗?”

随即,何少华召集维修骨干开了个短会。“师傅平时说话都是温吞吞,但这次放了狠话——不仅要修好,还要给国内外同行打个样!”青年技术能手陆少威说。

现场作业检测,拿着维修方案一对照,果然与何少华的判断丝毫不差。“老何,真是神了!”戚宏昶感叹。

2024年是何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第十年,十年磨一剑,有了平时无数次的试验、模拟,修复进度推进迅速。

6月14日,设计完成;

6月16日,验证成功;

6月19日,设备制造完成;

6月23日,模拟试验;

……

7月17日凌晨,堆芯大修现场落针可闻,何少华带着现场实施组远程控制机器人精准作业。水下画面被实时清晰传回,定位测量、螺母安装到位、机械放松加装完成,最终,重达58吨的构件被安全送回堆芯,修复一次成功。

“我们不光要会设计、建造核电站,还得保证它安全稳定运行。”曾是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的付满昌评价,作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水下堆内构建修复项目,何少华团队的特种维修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复结束的当天凌晨,何少华提笔感慨地写下这样一句话。他说,这次维修就是对自己大半辈子工作的一次总结。

练好真本事,扔掉“洋拐棍”。曾经的“Jackie Lee”,已成为身经百战的“何大师”。与此同时,他伺候的“主儿”也在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今年年初,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公布数据,秦山核电基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达到96.8%,在全球同类基地中位列第一,创造了安全稳定运行的新纪录。

历经十余年努力,何少华主持编制的《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检修工国家职业标准》成为国家标准。他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累计培养高级技师15名、技师20多名。

戚宏昶成了工作室第二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说,要对得起荣誉,更要对得起肩上的担子。

从何少华的成长经历,我们能看到许多中国工匠的特质,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争取领跑,中国正在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只要是中国人建造的核电站,我们一定能保驾护航、负责到底!”透过工作室的窗户,何少华看向雪白的反应堆,一脸坚毅。

来源:秀水泱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