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古人,他从未离我们远去。但凡读过点书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给他;要是他活在现在,那一定是“文坛顶'流”“国民老公”......对,是他,就是他,就是你我的苏东坡。
有一个古人,他从未离我们远去。但凡读过点书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给他;要是他活在现在,那一定是“文坛顶'流”“国民老公”......对,是他,就是他,就是你我的苏东坡。
许多人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没有人不知道苏东坡,没有人不喜欢苏东坡,大多数人折服于他人生的豁达、他诗词的豪迈、他各项艺术的巅峰、乃至他研发的美食......然而苏东坡,这个男人告诉当代处于浮世喧嚣中的我们:人,可以这样活。
人可以不那么努力,人生最重要的,也仅仅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
人可以不那么富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一样的宝藏,我们都可以尽情享受;
人可以不那么成功,人生在世,不是所有⼈都适合奋斗,热爱生活,远比成功更加重要。
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以身作则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出生和天赋是他开局的王炸,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他一生大起大落,宦海沉浮中却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到真正的认清生活后依然爱它。
44岁前是万人仰慕,是北宋新星,44岁后是“人生如逆旅,我亦以行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
带着“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面对这个永恒的问题,苏东坡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在这本《人生得遇苏东坡》中,意公子结合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将苏东坡作为一个参考系,让我们看到苏东坡的人生活法,道出东坡精神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意义,在其中得以照见自己。
意公子说“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本期活动遇己·读书荟邀请书友飞天带大家一起走进意公子笔下的苏东坡,一起共读《人生得遇苏东坡》——这本给处在迷茫和低谷时期⼈的解惑之书,教会我们如何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人生!
滋养东坡的生命之河:从《人生得遇苏东坡》看一代文豪的底气之源
翻开意公子的《人生得遇苏东坡》,这位千年前的文豪不再是课本中遥不可及的 “唐宋八大家”,而是被置于家庭、情感与友情的立体坐标系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底色。苏东坡之所以成为我们心中豁达、乐观、才华横溢的代名词,其底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深深扎根于原生家族的精神沃土,浸润在三段真挚的亲密关系里,承载着子女的血脉传承,更依托于挚友间的灵魂共鸣。飞天从另类角度带我们解读成就苏东坡生命之河的四大底气。
底气一:原生家族——家风铸就精神脊梁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苏家,这个家族虽非名门望族,却有着独特的家风。曾祖父苏杲是眉山苏家里最有影响力的一支,不是因为钱权,而是因为他们淡泊、豁达、乐善好施。苏杲总共生了九个儿子,只有苏东坡的爷爷苏序活下来了。据说苏杲临死之时妻子问他,你不把我们孤儿寡母托付给兄弟吗?他对妻子说“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便不是我兄弟也会亲近他;如果他没出息,即便是我亲兄弟也会扔下他不管的。”所以他最后留给孩子一种言传身教的东西:财散德聚、自强万强。
苏东坡的爷爷苏序继承了父亲的家训比父亲做的更好。他乐善好施却又用平等心来对待一切,甚至包括对儿子苏洵,不干涉。他对上不谄媚、对下不孤傲,个性简单、没什么架子,交友不论贵贱。为什么会有平等心,因为这个家族没有匮乏感,都是在一个极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的,被人理解过、抱持过,所以也乐于播撒出去。
父亲苏洵27 岁以前,像早年的李白一样,任侠天下,游离名山大川,东出巫峡,西越秦岭,登峨眉,游荆州,访京城好友,与士大夫交游,每次回到家后,总会给苏轼、苏辙两兄弟讲外出的见闻。那种开阔自由的胸襟,那种对世界的热爱和探索,是父亲早年给他种下的一颗种子;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孩子们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辽阔。父亲是他们的第一个英雄。
母亲程氏出身大家闺秀,温婉贤淑却不失刚毅。她亲自教导苏东坡读书,当读到《范滂传》时,年幼的苏东坡问母亲:“我如果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会允许吗?” 程氏回答:“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句掷地有声的回应,将正直、勇敢、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植于苏东坡心底。
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传承,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精神内核的塑造,为苏东坡铸就了正直、坚韧、进取的精神脊梁,让他在日后的宦海沉浮中,始终坚守本心,不为权势所屈。
反观当下,许多家庭陷入 “唯成绩论” 的误区,过度关注学业分数,却忽视了品德修养与精神成长。现场大家深刻的探讨,苏家的家风启示我们,真正的家风传承,是父母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传递正直、坚韧、进取等品质,这种传承不仅能让家族成员在困境中坚守本心,更能为社会培育出有担当、有风骨的人才。值得我们当代人去深思,我们留给后代的价值观是什么?
底气二:三任妻子——情感滋养豁达灵魂
苏东坡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在不同阶段给予他温暖与力量。发妻王弗聪慧过人,与苏东坡琴瑟和鸣。她知书达理,常伴苏东坡左右,每当他读书遗忘内容时,王弗总能从旁提醒。在苏东坡仕途初期,王弗以女性的细腻与敏锐,帮助他洞察人心,避开诸多官场暗礁。可惜王弗早逝,苏东坡写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悼亡词,字里行间满是深情与思念。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性格温和,善良贤淑。在苏东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艰难岁月里,王闰之始终不离不弃,与他同甘共苦。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颠沛流离,她都默默操持着家庭,让苏东坡在动荡中仍有一处温暖的港湾。她用包容与理解,滋养着苏东坡疲惫的心灵,成为他困境中的坚实依靠。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她出身低微却灵秀聪慧。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不离不弃相伴左右。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以乐观的态度感染着苏东坡,二人诗词唱和,相互慰藉。王朝云最懂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她曾说苏东坡 “一肚子不合时宜”,这简短的评价,却精准道出了苏东坡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品格。三任妻子不同的爱,可以说王弗是爱情,王闰之是生活,王朝云是精神,她们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苏东坡的心灵,让他在历经人生风雨后,依然能保持豁达的心境。而今我们每个人都是妻子,是丈夫,那么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呢?我们为另一半提供了什么呢?
底气三:子女——血脉传承与生命延续
苏东坡的子女们,是他生命的延续,也是他精神的传承者。尽管仕途坎坷,苏东坡却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才华、品格与人生智慧传递给孩子们。
长子苏迈沉稳敦厚,在父亲的影响下,为官清廉正直;次子苏迨虽身体欠佳,但也饱读诗书,有着文人的儒雅气质;三子苏过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被称为 “小坡”,其诗文风格与苏东坡颇为相似。子女们的成长,不仅是苏东坡生命的延续,更是他精神的传承。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将苏东坡的品格与才华传承下去,也让我们看到苏东坡作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传承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厚重的意义。
我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养孩子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滋养我们自己,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是人生的真正二次成长。。
底气四:朋友——灵魂共鸣与精神支撑
苏东坡一生朋友众多,欧阳修、黄庭坚、佛印、米芾,张怀民,马梦得等,他们与苏东坡的交往,是灵魂的共鸣与精神的支撑。
黄庭坚与苏东坡亦师亦友,二人在诗词、书法上相互切磋,相互欣赏。黄庭坚对苏东坡的才华极为推崇,而苏东坡也十分赏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名利,是对艺术与学问的共同追求。佛印是一位高僧,与苏东坡交往频繁。二人常以禅机妙语相互问答,佛印的豁达超脱,让苏东坡在困境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米芾与苏东坡在书法艺术上惺惺相惜,他们一同探讨书法技巧,交流创作心得。而现实中我们身边可能更多的是张怀民,那个无论深夜睡否都可以随时陪我们月下漫步之人。而一生穷困潦倒的马梦得这样至死不渝的追随者更是难能可贵。
一段好的友谊,真的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而我们反观自己身边的朋友是哪种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我们交朋友又更看重什么呢?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透过《人生得遇苏东坡》让我们近距离走进苏东坡,那是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人,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领略了一代文豪的风采,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汲取智慧和获得面对现代生活的力量。他是榜样,他的经历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愿我们都能在这智慧之光的照耀下,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结尾处附一首苏东坡广为人爱的《定风波》,愿我们在人生前行的路上,都能有一点点“东坡味儿”。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遇己·读书荟 打造保定本地高质量正能量读书成长圈层,每周一期线下活动,每期一个主题同读一本书,我们的slogan——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座城。
来源:猫姐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