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群体标签,守护多元个体

B站影视 2024-12-29 21:41 1

摘要:近日,“带货主播内涵大学生不识水洗标”这一事件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与讨论。另外,直播间的中控工作人员提到羊毛月被大学生网暴一事,上升到对大学生群体的指责,这种给群体贴标签并借此抹杀个体的做法并不可取,也再次将群体标签化这一不良现象展现在公众视野下。(12月27日

□郑怡爽(江西师范大学)

近日,“带货主播内涵大学生不识水洗标”这一事件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与讨论。另外,直播间的中控工作人员提到羊毛月被大学生网暴一事,上升到对大学生群体的指责,这种给群体贴标签并借此抹杀个体的做法并不可取,也再次将群体标签化这一不良现象展现在公众视野下。(12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给群体贴标签,并抹杀个体的事情并非个例。认为河南人“偷井盖”的地域标签,认为富二代开豪车、不学无术的身份标签,认为35岁以上的求职者精力差、创新不足的年龄标签……事实上,社会并不乏淳朴善良的河南人、低调努力的富二代、创新有干劲的高龄求职者,而这些群体标签却让他们在外界的认知中遭受了偏见,个体的闪光点也被掩盖在这些负面标签之下。

虽然将人分门别类后,可以通过群体偏好等来快速地识别个人并进行社交,但标签的使用也必须谨慎,不应该忽视群体下的个人多元性,压制个人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提到:“群体性标签只是群体中可能存在的特性,而并非个人必须拥有的特性。”标签容易造成“唯一性”和“排他性”,而社会群体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因片面的认知就给群体打上标签,进而抹杀个体的独特价值,便容易造成个人主体性的虚化,创新驱动性的不足,社会行为的压抑,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固化与停滞不前。

在互联网时代,群体标签化的负面效应更是被成倍放大。网络的便捷性和传播的快速性,情绪化的语言更容易被传播与渲染,如果随意将个体的印象推广至群体,随后又把群体的污名化标签扣到个体身上,就容易导致极端情绪滋生蔓延,非理性行为频发,甚至引发网络暴力。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权,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侮辱行为。给群体随意贴标签,让个体因此承受不该有的歧视与污名,无疑是公然违背了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平等权利,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踏。

另外,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主持人董丽娜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就表示:“任何群体和个人都不应该被单一的标签所定义。”标签将人类的多样性切割成了一个个共同体,部分民众也会因为标签背后的隐形暴力而被迫甚至是主动站队到某一个群体,形成如《乌合之众》中抱团对抗的“不加思考”行为模式,带来社会群体的撕裂,造成隔阂甚至对立,最终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多元交融。

因此,网络平台、媒体以及整个社会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群体标签化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摒弃标签、尊重个性、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没有无端标签束缚的阳光下,自由地展现自我、绽放光彩,让我们的社会因多元个体的和谐共处而更加美好。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