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是使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较重的原子核,此过程中因质量损失而释放出巨额能量。在众多可选用的元素中,氢元素因其结构简易且在宇宙中含量丰富,成为可控核聚变的理想之选。
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此背景下,探寻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可控核聚变应运而生,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是使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较重的原子核,此过程中因质量损失而释放出巨额能量。在众多可选用的元素中,氢元素因其结构简易且在宇宙中含量丰富,成为可控核聚变的理想之选。
氢元素存在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和氚(T)。氕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构成,在氢元素的同位素中最为常见,其在宇宙中的相对丰度高达99.9844%。
不过,实现氕的核聚变难度颇高,现阶段人类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主要将目光聚焦在氘和氚这两种同位素上。地球上的氘资源较为充裕,海洋中蕴含着约40万亿吨的氘。氘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
而氚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属于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约为12.43年,这使得氚难以在地球上长期留存。地球上的氚主要源自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的相互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并不频繁,再加上氚本身半衰期较短,导致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氚极为稀少,总量仅有几公斤。
从理论层面分析,氘和氚的核聚变可分为“氘 - 氘”、“氘 - 氚”和“氚 - 氚”三种类型。在这三者中,“氘 - 氚”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最为可观,且实现的难度相对较低。
正因如此,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进程中,科学家们着重致力于实现“氘 - 氚”聚变。这也预示着,倘若未来人类成功掌控可控核聚变技术,那么对氘和氚的需求量将会十分庞大。
然而,地球上氚的稀缺现状,不禁令人心生忧虑:一旦可控核聚变得以实现,人类是否会遭遇氚原料短缺的困境?。为化解这一难题,科学家们积极探索人工制备氚的方法。当前,人工制备氚的主要途径有二。
其一,通过中子撞击铍 - 9(^9Be)原子核,进而生成锂 - 7(^7Li)和氚(T),其反应方程式为:“^9Be + n → ^7Li + T”。其二,利用中子轰击锂 - 6(^6Li)原子核,促使其生成氦 - 4(^4He)和氚,反应方程式为:“^6Li + n → ^4He + T”。
借助这些方法,科学家们能够在实验室中成功制造氚,从而为可控核聚变提供必需的原料。基于人工制备氚的方法,人们进一步提出了氚的循环利用构想。当氘(D)与氚发生核聚变时,会产生氦 - 4和中子,其反应方式为:“D + T → ^4He + n”。
这意味着,氘和氚的聚变反应会释放出中子,而这些中子能够用于轰击铍 - 9或锂 - 6,进而生成氚。由此,一个合理的设想应运而生:倘若在可控聚变反应装置的内壁添加铍 - 9或锂 - 6,那么在理想状况下,启动核聚变反应时所需的氚量将维持恒定,而铍 - 9或锂 - 6则会作为消耗的原料。
如此一来,氚便可实现循环利用,有效缓解了地球上氚资源稀缺的问题。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更倾向于选用锂 - 6作为“耗材”。原因在于,当能量不足的中子(能量低于11.6MeV)轰击铍 - 9原子核时,并不会生成氚,而是会产生氦 - 4和氦 - 6(^6He),即:“^9Be + n(能量小于11.6MeV)→ ^4He + ^6He”。
这种情况对于氚在反应装置中的稳定循环颇为不利。相较之下,锂 - 6在受到适宜能量的中子轰击时,能够更为有效地生成氚,从而提升了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
从全球范围来审视,锂资源的储量也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截至2021年底,全球锂资源的储量为1500万吨,探明储量约为6500万吨。
尽管锂 - 6在天然锂中的相对丰度仅为7.5%,但这些锂资源足以支撑人类使用数十万年,甚至更久。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持续进步,锂资源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或许在数十万年后,人类已经成功实现了以氕(^1H)为原料的可控核聚变,但在当下这个阶段,锂 - 6作为可控核聚变的“耗材”,为我们迈向清洁能源的未来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需要科学家们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创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必将为人类带来更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六维洞见一点号